APP下载

分析哲学的历史、内容与价值
——读《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

2019-12-14魏诗妍

哲学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学派哲学家

魏诗妍

《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1]《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以下简称《分析哲学》)是由陈波[2]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和江怡[3]江怡,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等。共同主编的专题文集,共分为两部分:上卷“西方哲学家论分析哲学”选编了18 篇西方分析哲学家撰写的文章;下卷“中国哲学家论分析哲学”收录了30 余位中国哲学家撰写的分析哲学论文。该书的第一版是在2001年出版,体现的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状态。在新世纪的十余年来,分析哲学在国内外哲学界有了长足的进步,编者希望在该书中体现这一变化。因而,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大量增补了中西学者在分析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文章不仅代表着国内外分析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分析哲学研究的变化与发展。

从《分析哲学》一书可以发现,分析哲学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学派,但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哲学学派,也没有形成一个得到绝大部分分析哲学家都认同的实质性哲学理论。并且,分析哲学家在逻辑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知识论和心灵哲学等领域都曾有过广泛而深刻的论战,这些论战推动着分析哲学不断进步。在本文中,基于分析哲学所涉及的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该书的内容,我将分别从分析哲学的发展历史、语言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在国内的研究状况及影响这四个主题入手,选择该书的部分文章进行评述来说明该书对于国内分析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一、分析哲学发展的历史

第一个主题主要关注于分析哲学发展的历史。由于分析哲学自身的特点,要为其下一个具有总括性并且能取得一致认同的定义是较为困难的。因而,许多学者通过考察分析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澄清分析哲学究竟是什么。冯•赖特(von Wright)在《分析哲学:一个批判的历史概述》一文中通过考察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其内部隐含的冲突所引发争论的发展来辨明分析哲学的内涵。在其概述中,先后讨论到罗素(Bertrand Russell)、穆尔(G.E.Moore)、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石里克(Moritz Schlick)、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蒯因(Quine)等学者在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领域的观点。通过论述和比对这些学者的观点,他说明了分析哲学发展的起源、过程及未来的走向。在《从内部看哲学的半个世纪》一文中,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从其自身亲历的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分析哲学的发展变化来对分析哲学进行总结,其中涉及到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泛科学主义、蒯因的哲学、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哲学以及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等。在对这些理论进行讨论后,他总结出分析哲学的三个趋势,即“迈向科学主义的趋势,维护哲学史的趋势,以及不屑于倾听其他类型哲学的态度”[1]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0 页。。在其文章的最后,他论述了反对分析哲学的最后一种趋势的理由。他认为这种趋势实质上是将分析哲学视为一种“运动”,并且在欧洲的几个国家,它确实促成了新的分析哲学家的排他性协会的成立。但这些哲学“运动”唯一合理的作用在于使得一些未被人接受的、边缘的观点得到关注或认可。并且分析哲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哲学的主流之一,因而,他认为没有必要再将分析哲学作为一种“运动”。进一步,普特南强调,反对这一趋势不代表与分析哲学作斗争,因为作为分析哲学家同样需要借鉴其他类型的哲学理论以完善自身的理论。他认为作为学者,可以从康德、詹姆斯、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那里学到很多,但不必成为他们的信徒。他更倾向于只做“哲学家”,而非加上形容词的“哲学家”。彼得•希尔顿(Peter Hylton)在《分析哲学中的分析》中概述了分析哲学发展的脉络,其中讨论了弗雷格(Gottlob Frege)、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的哲学理论。他认为其所概述的发展脉络——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再到蒯因,不是确切地对应着时代精神的运动过程。但这一发展脉络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对于哲学分析的构想有越来越少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二、语言哲学

第二个主题主要聚焦于对语言哲学的讨论。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是,语言学的转向来源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一是源自于弗雷格的逻辑语言学派;二是来自于G.E.穆尔的日常语言学派。因而,我将围绕这两个起源来梳理《分析哲学》中对语言哲学的讨论。

我将先从逻辑语言学派的先驱——弗雷格谈起。一部分的分析哲学家认为弗雷格是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工作标志着“语言的转向”。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在其《语言的转向》中通过讨论弗雷格的理论的三个特征来说明弗雷格的工作使得哲学上发生了语言的转向。这三个特征分别是“组成部分的意义作为思想的部分依赖于对表达这个思想的句子结构的理解”[1]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2 页。;“被说成具有真假的是思想,而句子被称作具有真假只是在派生的意义上”[2]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 页。;“表达式仅仅是具有意义:使用表达式的人并不需要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心里想到它的意义”[3]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4 页。。尽管弗雷格本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其理论的三个特征是语言转向的标志,但他确实是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对思想、句子的意义以及其构成语词的合理说明的学者。达米特认为任何人想要通过分析语言意义去分析思想就必须选择以弗雷格确立的基础为起点。王路在其文章《弗雷格关于意义和意谓的理论》中,对弗雷格的意义和意谓的理论进行论述和分析。他认为应不带有成见地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弗雷格的理论,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并且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本体论理论。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另一角度来诠释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才是语言转向的发起者,因其用语言分析的方法代替了心理的方法。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对于语言哲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一文中,涂纪亮从说明与描述、世界和语言的本质结构、普遍与个别、精确和模糊、逻辑分析与哲学语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观点来说明其关于哲学性质和任务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在《维特根斯坦I 到维特根斯坦II 转变的逻辑理由》中,赵敦华按照“内史”[4]“内史”和“外史”的区别是由拉卡托斯(I.Lactos)在科学哲学领域内提出。外史即影响一位作者的思想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事件的合集。内史即一位作者思想发展的纯粹过程,纯粹意味着其遵从自身的逻辑线索及合理性并且不受外在事件和偶然因素的支配。二者的区别在于,内史是不可观察的,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构,而外史是可以被观察得到的。重建的要求,分析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发展的逻辑理由。冼景炬在《维特根斯坦与西方哲学的终结》中讨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未被注意到的、最重要的部分。

蒯因同样也是逻辑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蒯因使得分析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转向了逻辑实用主义。陈波在《蒯因的“两个教条”批判及其影响》中考察了蒯因对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还原论或意义的证实说的批判以及该批判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这一批判对蒯因哲学以及现代分析哲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蒯因哲学而言,影响主要有几点:拒斥各种内涵性概念,通向意义理论;拒斥还原论,走向整体主义知识观;走向自然化认识论;拒斥符合论意义上的绝对真理观,走向方法论上的实用主义;重启形而上学问题,走向对本体论承诺的研究。[1]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50—755 页。对于现代分析哲学的影响则是其批判在英美分析哲学界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论战,使得逻辑经验主义暴露了哲学上的缺陷并逐渐走向衰落,并且最后导致分析哲学的自行消亡以及后分析哲学[2]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兴起。

《分析哲学》一书中没有专门讨论日常语言学派的文章,但其中有部分文章涉及到了日常语言哲学的理论。在《理想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一文中,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对日常语言学派和理想语言学派之间的争论进行分析。首先,他概述了日常语言哲学家对“建构论”的主要反驳以及理想语言哲学家们对这些反驳的典型回应;其次,他概述了理想语言哲学家对其他竞争理论的主要反驳以及对这些反驳的回应;在最后,他通过对这些争论的分析,说明在日常语言学派和理想语言学派之间的争论通常是以完全令人误解的方式描述的,其实这两个学派之间争论的关键在于如何回答“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允许理性一致的哲学成功的标准”[3]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7 页。。在《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1950—1990》中,泰勒•伯格(Tyler Burge)讨论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观点,即“这条路线的支持者倾向于认定,若干世纪的智慧,都被嵌入到日常实践中去了。哲学问题在日常实践的参照系之前,要么是可以解决的,要么是不可解决的。”[1]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59 页。

三、逻辑实证主义

第三个主题主要是关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讨论。洪谦在《关于逻辑经验主义——我的个人见解》中介绍了逻辑实证主义理论/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的起源发展。他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起源于奥地利并非偶然,只有在这种特定的哲学历史条件下,马赫(E.Mach)才得以建立其实证主义理论。从而,维也纳学派才有可能在马赫哲学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物理学、逻辑学、数学的发展创建新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并且延续至今。并且,洪谦认为目前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仍活跃于西方国家的许多哲学派别中,比如英国的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麦吉尼斯(B.McGuinness),美国的费格尔(Herbert Feigl)、亨佩尔(Carl Hempel),奥地利的哈勒(R.Haller)等。学者洪汉鼎在《〈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和经验主义解释问题》一文中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之间的联系。《逻辑哲学论》对逻辑经验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维也纳学派。在该书的启发下,维也纳学派确立了自己的基本方向和宗旨。比如,“证实原则”,在维也纳学派看来,是受益于《逻辑哲学论》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根据《逻辑哲学论》的观点,“一切命题描述原子事实的存在和不存在”[2]陈波,江怡:《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64 页。,“命题的意义就是与原子事实存在或不存在可能性符合不符合”[3]同上。,“为了知道图像的真或假,我们必须把它和实在做比较”[4]同上。。从以上的观点来看,《逻辑哲学论》的命题意义理论与维也纳学派的证实理论似乎是非常接近的。洪汉鼎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这是对维特根斯坦观点的误读,并且他总结了《逻辑哲学论》的意义理论与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理论之间的不同来给出反对的理由。首先,在前者的理论中,“意义”和“真值”是两个有联系的不同概念,意义概念比真值概念更加宽泛;而在后者看来,意义概念和真值概念是同一个概念。其次,二者都认为真值概念是强调语言和实在的符合,但对于真值概念的具体理解不同。前者认为,真值在于命题和事实之间是否有一种形式结构的同一性;而在后者看来,真值是命题所表达的事实和实际观察的经验事实之间是否有一种内容上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逻辑哲学论》的意义理论本身是一种逻辑结构方面的理论,而非一种经验主义理论。在文末,洪汉鼎指出虽然《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与《逻辑哲学论》的意义理论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存在一种可能性是,在《逻辑哲学论》发表后,维特根斯坦受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的观点的影响接受了证实原则。[1]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有过多次接触和讨论。并且从他这一时期所写的著作看来,很有可能在其早期思想和后期思想之间还有一个证实主义的过渡时期。但可以确定的是,仅从《逻辑哲学论》来看,对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采取经验主义的解释是不可取的。殷海光在其文章《科学经验论底征性及其批评》中对科学经验论/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但仍肯定其有利于哲学的进步,比如逻辑解析有助于清晰地论述观点。韩林合在《维也纳学派关于知识基础问题的讨论》中介绍了维也纳学派内部对知识的基础问题进行的辩论,其中主要论述了卡尔纳普、纽拉特(Otto Neurath),石里克以及艾耶尔之间关于知识的基础问题的争论。

四、分析哲学在国内的研究状况和影响

第四个主题聚焦于分析哲学在国内的研究状况和影响。胡军在《罗素哲学在中国》中讨论了罗素在中国的讲学及其哲学理论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学者,比如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人,深受罗素的影响,并且他们在罗素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进而创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江怡在《分析哲学在中国》中试图对分析哲学与国内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他对分析哲学在国内的传播和研究工作进行分析,指出国内分析哲学研究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简单化的现象,即由于缺乏对哲学家思想全面的理解,并且研究的目的更多是出于现实需要而非学术,导致在对哲学家进行研究时倾向于将其思想划为某个已有的思想体系,然后按照这种思想体系去解释其观点。二是国内的研究工作缺乏严格的逻辑论证。三是国内对于哲学理论的研究往往避重就轻,关注哲学家得出的结论而不去研究推导出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其次,他对国内分析哲学的研究成果及对外交流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指出由于语言能力和逻辑水平的不足使得对外交流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最后,他阐明了分析哲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和当代哲学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而言,分析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规范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制定公认的研究标准;二是,运用现代的逻辑,辨析概念的意义;三是弘扬科学的理性精神。而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1]江怡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分析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更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的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澄清概念;二是加强逻辑论证,避免空谈泛论;三是开放思维,理性交流。周柏乔在《分析哲学的一支中土异军》一文中论述了洪谦、金岳霖、沈有鼎和王浩等四位中国学者对分析哲学的贡献。他认为这四位学者虽然在分析哲学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也未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于国内分析哲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该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早期国内的研究更多侧重于概述,评价分析哲学家的理论以及比较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异同,针对于特定哲学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则较为少见。而近20年以来,国内的分析哲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学者对分析哲学的研究不再是是简单地介绍哲学家们的思想,开始注重分析这些思想之间的理论联系以及考察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并且较为精细的,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国际主流的研究越来越多。比如,学者邱宗仁于2017年发表的《论“扮演上帝角色”的论证》对应用伦理学的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安乐死、医生协助自杀、基因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问题时许多人会使用“扮演上帝角色”来进行反对的论证。简单而言,该反驳是在说由于在这些问题上,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因此是不可行的。邱仁宗认为这些反对的论证都是不能成立的。首先,他指出“扮演上帝角色”作为论证的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1]“扮演上帝角色”论证不符合一个有效论证的三个条件: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参与争论的人;具有理性,符合逻辑推理的规则,不违背目前科学证据的支持;论证中使用的概念是清晰、明确的。。其次,该论证在具体例子中也不能成立。以“安乐死”为例,他认为可以通过类比论证的方式去回应“扮演上帝角色”论证。反对安乐死的人需要说明为何在死刑和参与战争时,人同样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却被认为是可行的。

五、结 语

纵观全书,《分析哲学》一书基本涵盖了分析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比如分析哲学的历史、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逻辑学等领域,系统地回顾了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此外,该书也涵盖了国内分析哲学在20世纪以及新世纪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关注于分析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和研究的状况,对今后国内的分析哲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可能存在一种质疑是,该书所选取的文章对于分析哲学中的部分重要领域涉及较少,比如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等领域。但必须注意的是,编译此书的目的更多在于为国内的分析哲学研究提供参考。因而,文章的选取自然更多侧重于目前国内学界更为关注的领域。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学派哲学家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船夫和哲学家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99分的答辩论文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问题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