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万象:人类航海的维度和面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2-14单丽武世刚顾宇辉
单丽 武世刚 顾宇辉
为促进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搭建文博界、史学界以及港航界等多个领域的多边交流平台,2019年7月25-26日,“广域万象:人类航海的维度与面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60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会议收文近50篇,最终34篇文章纳入研讨范畴。在相关论文中,既有对新发掘史料和新近考古成果的整理介绍与研究,也有对旧有文献的重新审视;研讨人员既有从事航海史研究数十年的功深长者,也有初涉该领域的后起新秀,客观呈现了航海史研究蓬勃发展、继往开来的态势。
一、主旨发言
会议主办方邀请到来自国内外高校、文博界、科研院所在内的5位权威专家做主旨发言。日本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滨下武志教授的《亚洲海域网络与太平洋贸易》领衔主旨发言。滨下武志教授常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交往史等方面的研究,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本场发言中,滨下武志教授以琉球《历代宝案》为中心,在介绍史料版本、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铺陈了这份史料所反映的15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近450年间,以琉球为中心的东亚及东南亚区域海交史的丰富内涵,并着重介绍当中颇有价值的信息,如对郑和、郑成功活动的罕见记载等。因此,这份此前未被系统整理和集中使用的珍贵史料,对我们了解该区域白银流动、海洋贸易、漂流民问题、社会生活、语言文化、气象卫生、环境与疾病,乃至广州之于国际贸易与欧美外交关系的意义、东亚与东南亚之于世界贸易的中介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是我们触摸区域海洋世界流动内涵的重要窗口。目前,已有学者正在整理、编辑《历代宝案》史料,并有制作电子版本以飨学界的打算。
香港大学钱江教授长于东南亚海交史研究,此次会议他以近年来于暹罗湾北岸发掘出水的古船舶“Phanom Surin沉船”作为切入点,通过题为《波斯商人、缝合帆船与唐代广东外销瓷:泰国暹罗湾附近发现的波斯舶》的发言,对波斯商人群体在波斯湾—中国海上贸易活动中的地位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进行了探讨。钱江教授根据国外考古学家对此古船发掘的初步研究成果,介绍了“Phanom Surin沉船”的考古发掘情况,并结合各类文献资料的记载与出水古船的舱板、桅杆等船体部件,及船上所搭载的孟族人陶罐、广东绿釉大罐、波斯瓷罐及其上的巴列维文字铭文等实物证据,对该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了释读。钱江教授指出,早在阿拉伯人之前,波斯人就已在波斯湾与中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活动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应该积极地评价古代波斯商人对海上丝绸之路曾做出的贡献,强调古代亚洲海上贸易圈的发展与兴盛是各航海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Salzburg)、上海大学教授Angela Schottenhammer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在梳理介绍最近研究新见解的基础上,对唐代以降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行了宏观梳理,并对每个时段中的重要事件或突出问题,如对唐宋时期对外海上贸易的认识、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定位、倭患与私人贸易对人类航海的作用等进行了再思考和再剖析。萧婷教授认为,通过比较多语言的文本与考古分析,来重建连接东亚与亚太地区的众多微型网络,对于认识早期现代全球化有着弥足重要的意义。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研究员立足水下考古,结合海内外尤其是中国沿海地区文博馆藏,做题为《考古发现与海上丝绸之路重现》的主旨发言。在追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相关研究基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陈杰研究员以水下出水文物及涉海文物为依托,连缀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生动历史画面。与钱江教授及Angela Schottenhammer教授的看法不谋而合,陈杰研究员重点指出了唐代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南方港口在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赋予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时空感。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何建华研究员以上海为例,做题为《航海历史文化与上海城市品格》的主旨发言,阐释了上海城市品格中的开放、创新、包容特质与航海历史文化的渊源。
系列主旨发言精深广博,视野开阔,或长于史料发掘,或重考古实物,或二者密切结合,论述不仅有中外关切,亦有古今对话,从多元维度深刻阐释了因人类航海而带来的万千新象。主旨发言结束后,会议以圆桌讨论的方式,对主旨发言中的精彩论断及海洋史研究中的新问题进行了提问与讨论。会议合作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李玉尚教授认为,海洋史研究中,对人类航海活动的关注固然重要,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海洋要素研究如赤潮与海洋生物种群的关系等海洋环境史问题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要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海洋活动的幅度与方式,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海洋史研究的维度与面向还可以更纵深广阔。
圆桌讨论结束后,与会学者从海上交通与贸易、海洋文化与社会、船史船技等方面继续探讨了海洋史研究的丰富内涵。
二 、海上交通与贸易
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分议题讨论,既有大区域、标志性事件或长时段重点问题的梳理与分析,也有以区域为中心的航运交通及相关历史文化探讨。孙光圻《大航海时代世界经贸体系的形成与政治权利架构的重组》,从宏观角度梳理了大航海开启的背景与标志事件、大航海时代到来后对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形成及政治权力架构重组的影响等问题。杨晓春《关于宋代之前中国人和中国船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问题》,通过对《汉书·地理志》所载通往黄支的海上航程、《宋书·夷蛮列传》所载汉宋间海外交通、《新唐书·地理志》贾耽记述的海上通道、《黄金草原》所载晚唐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中转贸易、史载南唐与南汉的海外交通等文献片段反映出的相关情况,以及唐代文献所载外国海船等的具体理解,对中外史学界关注不多,但又备受争议的“宋代以前中国人及中国船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不能轻易否定宋代之前中国人与中国船已经能够在印度洋活动的看法。
在上海航运方面,戴鞍钢《海运往来与近代上海、宁波及嵊泗、定海》一文注重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内贸航运梳理。文章指出,1843年开埠后,上海很快发展成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其与同处东海之滨的宁波的密切海运往来,促进了彼此的经济联系和社会发展,而地处舟山群岛的嵊泗、定海,也得益于沪甬间的这种海运往来并获得发展。与戴鞍钢关注点不同,李玉铭《帆船时代:清代上海海外航运贸易》更多关注上海外贸航运情况。该文指出,江海关设立后,国内外各地均有商船到上海进行贸易,这使得上海市况和对外贸易迅速恢复。但受船舶条件限制,以及海外各国对上海定位的影响,其时上海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尤其是上海与长崎在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对促进开埠前上海贸易繁荣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福建及海南海运贸易方面,刘义杰《“碗礁一号”沉船船型及航路试析》一文通过对船型特点、船沉地点、随船货物等要素进行分析,尝试对“碗礁一号”船型及航路做出解释。文章认为,“碗礁一号”沉船无疑是一艘典型的福船,但其船身稍显狭长,水密隔舱的舱室也多于其他已知的福船,颇类似于福船中的民用小赶缯船。该船是在起航后不久被强风吹入福清湾而失事,且很有可能是驶向西洋(南洋)航线。陈少丰《南宋温州市舶务设置新考》一文对《永乐大典·常州府》中关于南宋温州市舶务设置的新史料进行了解读。文章分析指出,温州市舶务的设置与温州海商的实力及积极巧妙的争取密不可分,即多将贸易船舶驶回温州港,然后争取朝廷批准设立市舶机构,方便就地管理。这种设置方式与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有几分相似,即本地海商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赵珏琪《发展与传承:“更路簿”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对更路簿的形成过程、发展历程与价值作用进行了梳理,并尝试探讨了“更路簿”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动态发展环境建设问题。
在东北航运方面,顾宇辉《戊通航业公司的营运管理管窥——对一组新见史料的解读》以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戊通航业公司运营管理的新史料为核心,通过与《戊通汇刊》《交通史航政编》中相关文本的对比,检视了戊通航业公司经营管理实态。朱晓萌《招商局与东北亚航运发展》一文认为,历史上招商局与东北亚的关系,为今天招商局与东北亚全方位深入合作、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建立自由平等的贸易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海图尤其是近代海图,是承载航路信息的重要文本。近代海图是如何绘制的?王涛《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沿海的地图测绘》为我们揭开了部分面纱,该文认为,由于在华英国人缺乏中国沿海的地理知识,以及受到鸦片走私泛滥、中英贸易冲突的影响,1830年代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特选委员会派“阿美士德”号北上,探查中国沿海口岸情况,并对福建、浙江沿海以及长江口水域展开大范围地图测绘,其成果被东印度公司水文专家霍斯伯格绘制成地图,并编入航海指南,在欧美船员中推广应用。这次地图测绘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沿海地理的认识,激发了外国人对中国沿海进行全面地图测绘的诉求,推动了英国对华军事扩张,对中英关系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而姚永超《近代海关与英式海图的东渐与转译研究》则展示了海关在英式海图东渐中的作用。该文认为,清末民初在中国领海主权意识觉醒缓慢,缺乏专门机构、人才和经费的情况下,近代海关在其内部设立测量和绘图职位,对中国江海及港口锚地进行过大规模的水道测量和刊绘海图工作。就近代海关对英式海图东渐的历史地位而言,这是英帝国在华殖民事业教程中的重要事例之一,它既充当了近代海图技术的传播和转译者,同时也是英式海图中国化过程中的被斗争者。
三、 海洋文化与社会
文献史料是承载过往的常见载体,因此成为后人探究历史的常用工具。吴巍巍《“东南锁钥”:中国地方志中的台湾海洋史料探略》展示了方志中台湾海洋史料的丰富内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解读,对台湾海洋开发史、东南沿海海域发展史及两岸海洋层面的交流合作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参考启示和借鉴意义。刘华《<点石斋画报>中的海洋世界》通过爬梳、分类整理大可堂版全15册《点石斋画报》中与海有关的画报,呈现了一个涵盖中国近海及四大洋,混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经验和西方舶来新知,并体现想象与观察的混沌海洋世界。郭万平《作为航海文献的唐宋时期来华日僧日记》以来华日僧的日记,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戒觉《渡宋记》、道元《宝庆记》等文献中有关航海活动的分析为例,探析了唐宋时期东亚海域航线、港口、海岛风俗等的历史变迁及其成因。
除文献外,文物及各博物馆馆藏越来越成为历史叙事的重要角色。吴昌稳《广东省博物馆藏“南澳Ⅰ号”出水景德镇窑青花瓷图像研究》通过对“南澳I号”出水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上的图像与版画、画谱和绘画的比较研究,探讨该批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图像的绘制技法及其与版画、画谱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单丽《<大明混一图>探析》对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深受国内外地图史学界学者关注的舆图概貌、地理标识特征,及该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进行了介绍,并从方法、内容上对前人认定的绘制时间提出了商榷意见。任志宏《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澜沧王国船型币小考》对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的两枚“澜沧王国”钱币进行了考证。王瑞华《“博物馆+商业文明”——中山舰博物馆市场化发展模式浅析》浅析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对“博物馆+商业文明”的尝试,探求了新时期下博物馆在市场化道路中的发展模式问题。
海洋与陆地一样,是承载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缘海洋进行的活动,不仅有政治外交、商贸交易,也有过往不被重视的医疗文化交流,以及因为人口的跨海移动而对异域社会产生的种种影响。赵莹波《浅析宋元时期东亚海域各国间的“医师外交”现象》指出,东亚各国借助医师移动开展的“医师外交”,是继利用宋商携带国书开展“准外交关系”后,东亚海域各国间又一政府间非正式的“灵活外交”形式,是宋元时期东亚海域特殊的外交现象。胡梧挺《含生草考:唐代阿拉伯药物的东传与渤海国的中继作用》通过对国外相关记载与研究的梳理与分析,考察了含生草的实际产地及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传播路线问题,认为渤海国在唐代阿拉伯药物东传中原的过程中起到了中继作用。杭行《十八世纪湄公河三角洲的多元华商:鄚天赐的事例》指出,河仙之所以能够成为十八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除了结构因素外,鄚天赐活跃的性格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时代背景,以及鄚天赐的多重身份,也让其在既定地缘政治安排下为自己的领域争取了最大利益。
四、 造船与航海技术
船史研究向来是航海史学界关注的重点,此间既有技术要素的分析,亦有相关文献记载的回溯。谭玉华《重利炮 轻坚船:欧洲技术冲击下的明朝战船变革》对嘉靖朝以降海防形势吃紧的背景下,明朝战船在舰炮和船舶方面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明朝战船变革呈现出明显的“重利炮,轻坚船”的特征,这种技术偏好,植根于明朝传统火炮技术和船舶技术与欧州技术传统的兼容和排斥。陈一川《晚清南洋水师早期舰船武器装备初探》对1870年代南洋水师从克虏伯、瓦瓦司从国外公司进口的舰炮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南洋水师早期舰船的技术特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并为19世纪后期西方武器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情况提供了实际案例。何国卫《中国的“叭喇唬船”》一文通过对明代史籍中中国叭喇唬船记载的分析,得出其为兵书所记兵船的结论,认为此类船引自国外并结合自身实践有所改造,体现了中国与东南亚舟船建造技术的交融。周海斌《中式传统帆船三角前帆之类型、分布及其起源出现年代初探》对1960年版的《中国海洋渔船图集》记载的多种使用三角前帆的中式传统帆船起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海船史文化研究方面,叶冲《上海金山船舫的泊船——兼谈江南水乡的船舫、船棚文化》通过对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一处临河船舫遗址的考察,探讨了江南水乡的船舫及船棚文化。赵莉《早期国际博览会上的“无锡快”》对旧海关史料中上海口岸代表船模“无锡快”的梳理,理清了其外观结构所体现的中西理念,对于进一步思考上海口岸城市的图景变迁具有启发意义。
水下沉船考古方面,沈毅敏《从勿里洞海难残骸到“马斯喀特宝船”——“黑石”号考古项目评述》对黑石号发掘及复原情况进行了梳理。邝向荣《泉州后渚港南宋古船排水量与稳性等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及电脑模型的科学方法,对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海船的排水量、稳定等问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开泉州湾后渚港南宋海船排水量的疑团。
总 结
航海联通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在航海形成的网络中,不仅有人口的流动、商品的交换、物种的迁移乃至思想文化的融通,更有新的经济体系的形成、政治权利的重组,乃至文明的崛起与沉浮。从某种意义上讲,航海史就是包罗广域万象的世界史。
“广域万象:人类航海的维度与面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船史、海图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海上航运与贸易、海洋文化与社会以及船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集中反映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前沿与热点。相关研究不仅有文献记载的梳理分析,更有相当部分结合文物与馆藏的研究,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是本次会议的一大共识;同时多领域的合作、梯队的不断成长更新、多样关注点的出现,或许意味着未来的海洋史研究将会在更牢固的底基上,开出更加繁茂的未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