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 讯

2019-12-14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5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9年第8期

世界遗产地古劳马的地方保护和遗产观

Riina Haanpää Laura Puolamäki Eeva Karhunen

古劳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海港小镇,也是芬兰七个中世纪城镇之一。199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是斯堪的纳维亚式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北欧建筑和城市化的范例。为此,世界遗产委员会试图在此区域着力开展遗产保护。但是,生活的延续和该区域内城市自发行为的开展其实才是保护的前提。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古劳马的评价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本研究对象为当地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了在世界遗产地生活的动机。

附属建筑物作为真实性的要素

21世纪初期,遗产专家们才开始对附属建筑物予以关注,把其作为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重要构成而急需保护,而原住民们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早已用多种方法来保护这些建筑物。通常很多时候这些附属建筑会被忽视,尤其当建筑所有人认为其暂时没有用处时。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中,这些附属建筑也未受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建筑过去常被用作动物养殖、仓库或厕所等用途。在某些情况下,城市景观中的一些不那么可视的特性反而会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遗产的认同和阐释借由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真实性不仅仅是由于建筑而存在,更在于一种传统、精神和感受的延续。这种建立在非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真实性,很难被城市规划或监测报告捕捉到,但是它们极有可能是隐藏在个体或社区保护背后的关键要素,对于世界遗产地面向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住民与遗产权威的冲突

在访谈中,有部分被试更关注古劳马城的真实性和延续性的保护,维护其作为世界遗产地的价值;也有被试认为,应该在遵循城市规划导则的基础上为了住民而发展城市。前者通常更欣赏那些古旧的景观、真实性以及带着岁月色泽的铜锈。后者虽然也尊重过去,但是他们的修复选择是建立在住民舒适便捷的基础上,放大了建筑的实用功能。这也让他们往往与遗产规划的专家们产生冲突,甚至不少都已付诸法律程序。例如,房屋所有者想改造主体建筑的顶层空间,但遭到了当地遗产专家的反对。对于很多房屋所有者而言,房屋是其财产,它的文化历史价值是与他住进这间房屋之后的个人成长过程紧密联系的。他们心目中的价值基于一种非物质性的、个体性的和社区性的知识和体验。

社区和可持续性保护

地方性的遗产价值观会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保护中得以体现。当地方性的价值观可以为权威性的保护目标所吸收时,将能够赋权于当地人,并支持遗产保护;反之,当地人则会被排除在外。

权威性的保护模式往往着力于实物对象和它们的物质真实性,而非像社区那样,将其视为个人财产而产生一种地点上的真实性。在古劳马的案例中,部分被试看重这种物质为基础的真实性,但也有部分被试认为,在居住和商业功能的伴随下,维系真实的城市生活显得更为重要,这才应是保护行为的核心。

当世界遗产式的评估和监测体系愈发强化时,当地人的这种价值观显得个体化、地方性且多变。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如何将一种由国家认可的国际公约应用到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语境中,同时不会将当地人排除在外。

连接社区网络

Alexander、Andrachuk和Armitage(2006)曾提出过,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方法有三个步骤。首先,需要辨认出谁真正在这个网络中,谁能横跨连接公私部门乃至个人行动者。其次,需要仔细讨论网络中的成员们各自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甚至可以举行公开的辩论,借此来增进社会学习能力。其三,应当仔细识别团体和个人行动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借此来理解各种权力关系,以此来增进交流和合作。

古劳马的社区网络对于保护而言有着潜在的重要性。数十年来,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权力体和代理机构,对自身的财产和整个区域投入了大量的个人投资。通过个人体验和长期监测,已获得大量的修复知识。

今天,这些利益相关者已经在单体建筑方面完成了修复工作。如果能够把他们凝聚到一起,会有助于社区层面的保护。通过彼此分享,个人保护能力也将有所提高。现代的交流技术和社交媒体会将交流带到一个更新的层面。

通过社会学习来实现保护目标

当保护和修复的责任由个体所有者、原住民承担,从个人的需求和视角形成相应的工作动机之时,原住民们的保护观念和决策思想也随之产生。借助交流平台和社会学习的过程,汇集不同的保护方法,地方性的价值、需求、社区动力也得以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支持政府和咨询团体的工作。类似于古劳马这样的城市,首先需要受到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约束,其次受到芬兰文物局和ICOMOS的规范,再次要在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和建筑部门的评估下行事。这样的 保护框架在国际上均为常见,已形成一套系统性的专家评估体系。而要让这套体系得以顺利运转,地方性的协商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王思渝 节译)

国际资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的喀喀湖水下文化遗产

著名的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安第斯高原,海拔381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湖泊。的的喀喀湖风光独特优美、周围环绕着文化传统丰富的土著遗址。据传,的的喀喀湖是安第斯文明(其中包括印加王国和提瓦纳库)的发源地。随着时间推移,的的喀喀湖的湖水不断上涨,湖边许多古老的民居被湖水掩埋。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的的喀喀湖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土著生活地区、史前港口和古老的水下村庄。

目前教科文组织、玻利维亚文化部、比利时专家和当地土著社区代表正共同开展规划在的的喀喀湖上建造一座漂浮的半淹没式博物馆,游客可以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各水下遗址和从湖内打捞出来的文物。博物馆项目将为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湖滨地区和当地居民带来新的游客资源和就业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就加强遗产、教育和媒体之间的合作达成共识

8月26-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正式访问,考察了当地项目的进展情况。在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及乌政府高级官员会晤期间,谈及应寻求加强双方间合作的新方法。

总干事在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会谈中表示,支持该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制订的政策及相关能力的构建,尤其是撒马尔罕城、布哈拉和沙赫利苏伯兹的世界遗产点,以及在教育、水资源外交、生物多样性、言论自由、媒体素养等方面持续开展的优先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凤凰卫视续签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支持文化和遗产保护项目

9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凤凰卫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150万美元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将用于支持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和文化部门发起的各项倡议。这项为期5年的协议是双方于2012-2017年期间成功合作的延续。

ICCCROM促进紧急时刻的文化遗产保护

当一场重大灾难来袭之时,城市搜救(USAR)团队会在国际搜救咨询小组(INSARAG)协调下,于几小时内开展援救行动。当这些紧急时刻来临时,尤其是当移除灾害产生的杂物的时候,受影响的地区将失去大部分重要的文化遗产。ICCROM鉴于大量的文化遗产会在灾害发生的第一阶段受到损害,一直坚持将文化遗产紧急援助整合进现行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指南和营救行动之中。

ICCROM召开“遗产防火问题”的国际研讨会

6月26-28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ICCROM联合巴西博物馆等有关机构召开“遗产遭遇起火问题:谁将是下一个文化遗产火灾风险管理”的国际研讨会。约有500名来自遗产机构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学生齐聚巴西历史博物馆,就“如何有效减少火灾导致的文化遗产损失”展开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勒斯坦进行保护文献遗产调查

5月,在世界记忆项目的框架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勒斯坦启动一项面向所有文献遗产机构的调查,了解机构在保存和保护文献过程中的需求、能力建设、遇到的挑战等等。该调查是“支持阿拉伯地区文献遗产保护”地区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的整体目标是了解阿拉伯地区文献遗产机构和收藏家的需求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应对能力、提升其知识储备、促进信息分享。调查结果将会在10月举办的一次地区研讨会上公布,其中包含了针对文献遗产机构的重要建议。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29日在韩国大田举行。本次会议由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韩国文化财保存科学会主办,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旨在:1.增进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领域的交流;2.交流东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3.探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的发展方向;4.建立东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平台。

国内资讯

中宣部新命名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新命名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命名工作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突出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此次命名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73个。

中宣部要求,要进一步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重大活动中的作用,强化宣传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凝聚起砥砺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现70年来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不凡历程与丰硕成果, 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回归典型案例为呈现重点,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建设为串联主线,通过回归文物和文献影像等辅助展品的展示呼应,勾勒描绘出流失文物七十载回家之路的壮丽图卷。

中、哈、吉三国召开联合编制“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管理状况报告协调工作会议

7月24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编制“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管理状况报告协调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本次会议旨在落实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加强合作,推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整体保护,共同编制并提交2019年度遗产保护状况联合报告。会议总结了三国申遗成功以来开展的工作,听取了三国近期遗产保护管理状况汇报,并就联合保护状况报告的编写体例和内容大纲展开讨论。会议就联合保护状况报告的编写工作方案和时间进度达成一致意见,并就三国长期合作机制和近期行动计划形成初步共识。

纪念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暨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遗址召开

8月15日,纪念第1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暨第三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幕。活动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

为期两天的文化节以“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主题,旨在使人们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并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响力,实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发起设立。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及各参展单位协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为契机,向公众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典籍文化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展示社会各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示人类文化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产生的文明硕果;展示私人藏书家为保存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作出的积极贡献。大展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

“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在京落幕

8月31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区委、区政府主办,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承办的“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活动在京举办。

本次大赛以“美好·应运而生”为主题。自2018年7月11日大赛启动以来,共产生2500余件文创作品,其中189件作品获奖。

“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和土质建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平遥召开

9月6-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和土质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2019联合年度会议暨“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与土质建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平遥古城召开。

会议围绕核心主题从四个分主题进行阐释与拓展:

分主题1:特征、价值与保护,通过对世界各地区乡土和土质建筑的比较研究,进行乡土建筑的特征研究、价值阐释,从而提出科学保护思路。分主题2: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及可能性应对,探讨如何通过规划、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乡土和土质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分主题3:当代保护方法与技术创新,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对乡土和土质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如何在当代建筑中体现传统智慧,这也是面向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分主题4:面向地方发展的活化利用,探讨如何在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创新乡土和土质建筑的活化利用,妥善处理乡土和土质建筑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另外,还特设了特别主题:走向公众的乡土遗产保护——平遥国际工作坊案例。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笑的遗产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