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心理学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2019-12-14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
1 教练心理学的概念与兴起
1.1 教练心理学的涵义
教练心理学(coaching psychology)的概念由澳大利亚学者Anthony Grant和英国学者Stephen Palmer在2002年伦敦首届国际教练心理学大会上共同提出,即“教练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成熟的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框架之上的,为提高正常的、不具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的人们在个人生活和职业领域的表现水平的科学”(王青,2017)。
教练心理学涉及诸多的理论流派、背景、目标、技术、策略和取向。尽管其定义难以明确,现有的理论研究均指向教练心理学的以下核心特征:(1)教练者(coach)和受教者(coachee)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等级关系;(2)教练的焦点在于积极地构建解决方案,而不是深入地分析问题本身;(3)受教者为具有正常行为能力或高功能人群,不具有精神或心理疾病的临床特征;(4)教练者的专业在于帮助他人学习、辅助他人成长的技能,而不是掌握受教者所选择学习或讨论的领域的特殊知识;(6)教练是一种以目的和行动为导向的系统过程,强化受教者的自主学习和个人成长。教练的理想结果是受教者能够做到自我教练(self-coaching)(Grant,2001;Grant & Cavanagh,2007;Palmer,2008;Peltier,2001;Whitmore,2009)。
1.2 教练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与三个时代
教练心理学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与思想基础,其哲学精神主要包括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基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存在体验”的精神,以及糅合了建构主义和系统思维的“系统建构”精神。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教练心理学的元理论(meta-theory)。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教练心理学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整合的心理科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丹麦学者Reinhard Stelter(2014)将教练心理学的发展总结为三个时代:第一时代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典型的教练模型和取向包括GROW教练、精神动力教练(psychodynamic coaching)、认知行为教练(cognitive-behavioral coaching)等。第二时代以优势和未来为导向,典型的教练模型和取向包括焦点解决教练(solution-focused coaching)、欣赏式探询(appreciative inquiry)、积极心理学教练(positive psychology coaching)等。第三时代以反思和意义为导向,是第二时代的延伸,它更多地体现了教练者角色和受教者关系的变化,典型的教练模型包括叙事教练(narrative coaching)、叙事—合作教练(narrative-collaborative coaching)等。三个时代可以共存,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1.3 教练心理学与其他干预方式的异同
教练心理学的理念和干预手段借鉴了来自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顾问、学习辅导等多种助人方式。本节聚焦于教练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启导(mentoring)和学习支架(scaffolding)的异同。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技能训练、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焦虑、唤醒及情绪、运动技能、运动动机等方面的学科。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一个好的教练者并不仅仅致力于教会选手如何在体育舞台上表现出色,也教给他们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发展。早在1986年,哈佛教育学家兼网球教练Timothy Gallwey便提出网球教练真正的作用不是单纯地传授技术,而是帮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内心,移去其内在的心理障碍,运动员本身的能力则会以个人最自然的方式发展,优秀的表现也会自然而然地呈现(王青,2017)。北美运动心理学之父Coleman Griffith也曾指出,运动心理学教育者的主要功能就是观察最成功资深的运动员和教练者,记录下他们采用的心理对策和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来教育不那么成功和缺乏经验的运动员及教练者们(Gould,Collins,Lauer,& Chung,2007)。而这些心理对策及原则可能扩展到运动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运动心理学相比,教练心理学研究范围更广,它并不只是教练者单方面地提升个体的运动成绩,它可被看作提升临床上无显著精神健康问题或痛苦程度无异常的个体、群体及组织的生活体验、工作绩效与身心健康的行为科学的系统化应用。广泛而言,教练心理学是位于运动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交叉点的学科(Grant,2006)。
教练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类似的理论基础和流派分类、每个流派的技术和策略,以及“从业者—来访者”(practitioner-client)议题。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咨询师或治疗师关注的往往是来访者所经历的问题或创伤,多采取回溯式(retrospective)的时间视角,涉及大量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以及对私人故事的深层挖掘;而教练心理学多采取预期式(prospective)的时间视角,以目标为导向、以行动为基础,关注的焦点是受教者的目标、期望、潜力、资源,以及为了达到自我实现所涉及的重要议题(王青,2017)。
教练和启导的概念在辅导和助人的文献中经常被交替使用(Brockbank,2006;Burley,2011;Connor,2007;Garvey,2009)。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领域特殊知识和专长的重要性。启导通常和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行业或职位有关,涉及专家知识和经验的传授。相对而言,教练心理学更强调非直接指导和不加评判,教练者不一定是受教者从事行业的领域专家,也没有评价对方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权利,因此双方关系较为平等。
教练心理学与学习支架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均采取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ism)的视角,认为知识是通过人际交流和互动而获得的,是学习者和辅导者双方的参与性社会行为;注重话语(discourse)和人际对话在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重要作用;认为提供支持和挑战的平衡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学习者或受教者需要跳出舒适区;认可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责任在于受教者或学习者(王青,2017)。教练心理学和学习支架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学习支架意味着辅导者可能更加有能力、有知识、有技巧、有经验,在早期可能是一种单向的、带有一定成人控制的过程,尤其针对年龄较小、经验较少的学习者(Mermelshtine,2017;Pea,2004;Rogoff,1990;Wood,1976);而教练心理学认为,教练者不一定比受教者在某些学习任务上拥有更多的知识或能力,他们的专业在于能够提供个人化的辅助方案,培养学习者本人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发展其自我调节学习和元认知能力,以及促进积极的学习体验(Allison,2009;Turnbull,2009;Wang,2018)。
2 教练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教练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根据主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划分,包括:人本主义教练、认知教练、认知行为教练、焦点解决教练、动机式访谈教练、积极心理学教练、正念教练、叙事与叙事-合作教练等。
人本主义教练与人本主义的理论密切相关。它强调在教练过程中,对受教者积极的无条件接纳,相信每一位受教者都具有不断学习、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渴望和潜能,而教练的目的是为了发掘这些潜能,达到受教者自己设立的目标,增强表现功能和促进成长(Downey,2003;Joseph,2006;Stober,2006)。Hedman(2001)在比较了以人为中心(person-centered)的一系列助人方式和教练方式后得出结论:人本主义的思想原则是教练得以成功的核心。
认知行为教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且聚焦于当下的教练方式(Neenan,2001)。它吸收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等方法,试图创造以及强化正面积极的认知方式和情绪,采取双向系统性手段(dual systems approach),即同时从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两个方向双管齐下,强调人们的信念在刺激情境和情绪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融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Ellis,1994),帮助受教者做出他们想要的改变。
焦点解决教练来源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突出积极方面(De Jong,2008)、构建积极目标(Sklare,2005)、采取“非专家、不知晓”的立场(Rogers,1980)和辅助构建解决方案过程作为其主要原则,着力于辨认和探索来访者的优势资源、有意义的目标,以及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解(de Shazer,1985;de Shazer,Berg,Lipchik,Nunnally,Molnar,& Gingerich et al.,1986)。
动机式访谈教练来源于临床心理学中的动机式访谈法(Miller,2002;Rollnick,1995),其原则和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合作(partnership)、接纳(acceptance)、至诚为人(compassion)、唤出(evocation)。此流派包括四个递进且重叠的过程:导进、聚焦、唤出和计划,需要的核心技能为询问开放式问题、肯定、反映式倾听,以及总结摘要。
积极心理学教练是教练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流派,它具有两大根基:积极性(positivity)或幸福感,以及积极性格品质(character strengths)(Biswas-Diener,2010;Biswas-Diener & Dean,2010)。为了巩固这两大根基,积极心理学教练整合积极心理治疗项目(Seligman,2006)、欣赏式探询(Cooperrider,1986)、心流教练(Csikszentmihalyi,1997)等方法,建构独特的积极心理学教练干预范式。
基于正念的教练(mindfulness-based coaching)将正念的涵义、理念和训练方式纳入教练过程中,帮助个体更好地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它有助于发展受教者的好奇心、耐心、信任以及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仁爱,达到觉知、平静、专注和和谐的内心状态,从而增强身心健康和功能表现,促进人际沟通和交流(Cavanagh,2012)。
叙事教练与叙事—合作教练是一种非诊断性的、基于故事讲述来加深对经验的理解,并进行身份认同建构的教练方式(Stelter,2010,2014)。它包含了叙事心理学的三个核心概念——主体性(agency)、意图性(intentionality)和解构性(deconstruction)。在教练过程中,教练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练者和受教者是故事的共同建构者,它们互为讲述者和倾听者。叙事教练没有固定的对话框架、结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所有教练对话都根据当下情况自然灵活地流动。
3 教练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教练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商业教练、职业教练、领导力教练、生活教练、教育教练、运动和健康教练等。本节主要梳理教练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个人发展、教育领域以及竞技运动中的干预实证研究。
在企业管理与咨询的领域,高管教练(executive coaching)、领导力教练(leadership coaching)与商业教练(business coaching)应用较广,具有较丰富的实证研究证据(Grover,2016;Kampa-Kokesch,2001)。在个人层面上,教练心理学能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目标达成和绩效情况(Grant,2013;Ladegard,2014;Moen,2012);促进身心健康和心理弹性(Grant,Curtayne,& Burton,2009;Grant,Green,& Rynsaardt,2010;O’Connor,2013);增强自我觉察和自我洞察(Grant,2014),以及可能改善抑郁和压力状态(Grant,2013,2014;Grant,Curtayne,& Burton,2009;Grant,Green,& Rynsaardt,2010)。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教练心理学与受教者职业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正相关(Bozer,2012;Luthans,2003)。在组织层面上,研究表明教练心理学能够改善领导能力(Bowles,2007),为领导变革带来积极影响(Cerni,2010;MacKie,2014)。近期一项研究将管理教练(managerial coaching)技术运用于23位中层经理,通过多因素领导问卷的施测,结果发现经过教练干预之后,经理的领导行为有显著改善(Ratiu,2017)。除受教者本身,一些研究还考察了教练行为对于受教者下属的影响。Luthans和Peterson(2003)以及Ladegard和Gjerde(2014)的研究发现,对经理的教练行为与其下级员工离职倾向的减弱程度呈正相关。类似地,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教练培训能提高下属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忠诚度(Biggs,2014;Luthans,2003)。
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生活教练(life coaching)的研究较为广泛。研究证据显示,生活教练能够降低个体的自我反省水平,提高个体的洞察力(Grant,2003),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Grant,2008),且对个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目标达成情况的提升有显著作用(Grant,2003)。Green等人2006年的研究表明,生活教练对个体的目标奋斗、主观幸福感和希望有显著提升,且能够维持30周。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Hawksley(2007)的研究表明生活教练能有效帮助商业主管和一些公共部门组织降低工作压力。生活教练还能够和临床治疗方法结合,促进特殊个体的社会生活和关系,如:增强外伤性脑损伤的病人的社区参与度和生产力(Wheeler,2004),帮助癌症患者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并为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发挥个体潜能提供支持(Kenyon,2015),等等。此外,共创式生活教练(co-active life coaching)与动机性访谈的结合能够改善个体的问题行为(Hall,2014)。
在竞技运动领域,教练心理学主要运用于对运动教练的培训和运动员的训练。一项针对高中足球教练的研究发现,运动教练在训练运动员的过程中使用同理性伴同、给予针对性反馈等教练干预技术,对运动员进行生活技能和个人发展上的教练辅导,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起到了积极作用(Gould,Collins,Lauer,& Chung,2007)。此外,Falcão等人(2012)对6名运动教练(足球或篮球)进行了教练培训,研究结果显示,教练干预促进了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交流,从而也提高了运动员的能力、自信和团队凝聚力,并促进了积极青少年发展(Falcão,Bloom,& Gilbert,2012)。
教练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也呈增长之势。在教师培养方面,教练心理学能够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心理弹力和改善教学风格(Grant,Green,& Rynsaardt,2010),促进日常课堂实践和学校合作,有助于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Cornett,2009;Joyce,1987)。Shower和Joyce(1987)的研究表明,教练心理学中的同伴互助和同伴教练(peer coaching)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终身学习。就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尽管目前鲜有文献证明教练在高等教育领导者中的有效性,但已有研究表明教练项目确实对高质量的领导水平有所促进(Wilkes,2008)。在许多国家,学校领导项目都融合了教练的方式,比如Leading from the Middle(LftM) 以及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Headship(NPQH)。在学生辅导方面,教练心理学能够增强学生投入度与希望感(Devine,2013;Madden,2011)。英国Sandwell项目在三年中对18个学校应用了行为目标聚焦模型,结果表明参与学生的希望感和考试成绩有了显著提升(Passmore,2009)。澳大利亚一所高中采用认知行为教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希望感、学业成绩、应对技能、心理弹力、幸福感,降低了抑郁倾向(Campbell,2005)。在中国的职业院校中,融入教练技术的课堂教学能够增强教师的效能感,更好地管理学生课堂行为并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Wang,Wen,& He,2018)。此外,教练心理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学的探究性学习项目中运用教练心理学技术,能够促进学习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创造力、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关系(Wang,2013)。基于艺术的叙事教练能够增强培养英国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并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认同感(Wang,2016)。教练心理学与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相结合,能够为医学院学生提供认知和情感支架,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人文精神、合作能力、沟通能力(Wang,Li,& Pang,2016;Wang,Li,Pang,Liang,& Su,2016)。然而,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教练心理学对学业成就或学业表现的实证研究,包括其影响的结果以及影响机制。
4 总 结
教练心理学旨在促进一般人群的功能表现、学习、成长和发展。作为新兴的心理科学分支学科,教练心理学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其研究和实践工作还在不断地深入。理论构建方面,教练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已经初步形成,并由不同的研究者继续进行完善、发展与整合。科学研究方面,教练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沿用当前心理科学研究的主流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如实验法、量表和问卷、访谈、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等,为教练心理学的有效性提供丰富的科学证据。干预实践方面,教练心理学模型和教练技术在管理、个人发展、教育、医疗、运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业的教练者根据不同的教练对象和目的,对具体的教练策略与工具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创新。教育培训方面,许多大学已经开设与教练心理学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如澳洲的悉尼大学,英国的东伦敦大学、伦敦城市大学、密德萨斯大学等。行业规范方面,国际上已经存在具有权威的教练心理学行业组织,如国际教练联盟(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国际教练心理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aching Psychology)等,负责制定行业标准、开发并提供心理教练培训课程、颁发资格认证等工作。
5 问题与展望
国际上关于教练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干预思路,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练心理学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心理科学领域,大量借鉴了较为成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的理论流派和干预方法,在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还有所欠缺。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目前大量的教练心理学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如现象学、个案研究等),实验法的运用存在被试数量较少、测量方法较为单一(多为自陈量表)、结论不稳定及缺乏延续性等问题,在科学结论的推广性上稍显薄弱。未来的实证研究可以采用更客观的测量方法,如观察、他人报告、神经影像等,结合质性和量化的数据,并进行参与性行动研究、追踪研究等,对教练过程和长期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第三,教练心理学对人们各个方面影响的干预机制仍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同样是目标导向,在学校教育和职场情境中,教练心理学究竟是如何帮助不同个体发展学习目标的?它们的影响路径是否有所不同?最后,在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率先开展了关于教练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然而国内还没有正规的教练心理学教育、培训、督导以及资格认证的机构。因此如何让教练心理学在我国得到系统、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还有待心理学工作者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