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TNF-α的影响
2019-12-14尹帅领
尹帅领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病死率约为30%~40%,其脑损伤涉及到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1],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常规的脱水、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只能降低脑出血后颅高压,而不能阻断脑水肿的严重程度,而亚低温治疗不仅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水肿,还能通过多个环节起到脑保护的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监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S评分,探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50例,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为(3.58±1.45)h,出血量为(11.62±6.52)ml。入选病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头颅CT确诊且排除合并颅内肿瘤、感染等。将其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55.31±20.26)岁]和常规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2.46±21.32)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脑出血量、严重程度及开始治疗的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常规组入院后即给予常规治疗:甘露醇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亚低温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仪为HDB-01贴敷式的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哈尔滨工业大学生产,专利号:ZL200420018692.4;注册号:黑药器械(准)字2004第2580019号)。亚低温治疗步骤:打开亚低温治疗仪,先设制冷器温度为8.0~10.0℃,使颅内病灶的核心温度达33.0~35.0℃;将头颅病变侧的头皮与局部亚低温治疗仪半导体探头紧密接触,实施贴敷式的局部亚低温,身体其他部位进行保温,贴敷式亚低温治疗的时间为7d,维持鼓膜温度在33.0~35.5℃(应用红外线耳式温度计测量鼓膜温度);整个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治疗结束后在室温下自然复温,停用亚低温治疗后,使患者每4~6 h约复温1℃,体温恢复时间为12 h以上。
1.3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 d,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进行离心(4℃,3000 r/min离心5~10min),两组采取血清及其保存、检测方法均相同。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MMP-9、TNF-α水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 Systems公司,均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
1.4NIHSS评分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 d分别对亚低温组和常规组进行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行进mRS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清MMP-9水平比较 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 d,两组血清 MMP-9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第7、14 d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见表1。
2.2两组血清TNF-α水平比较 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 d,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第7、14 d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见表2。
2.3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在入院时、治疗后第3 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7、14 d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见表3。
2.4两组mRS评分比较 亚低温组治疗后3个月的mRS评分为(2.12±1.02)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04±1.46)分(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点血清MMP-9水平比较/x±s)ng/ml
表1 两组不同时点血清MMP-9水平比较/x±s)ng/ml
*与常规组比,P<0.01
.82亚低温组 25 83.46±6.97 79.33±6.49 42.56±5.64* 20.69±5.13 3 d 7 d 14 d常规组 25 81.46±7.68 78.34±6.65 65.58±6.25 43.51±5组别 n 入院时*
表2 两组不同时点血清TNF-α水平比较/x±s)pg/L
表2 两组不同时点血清TNF-α水平比较/x±s)pg/L
*与常规组比,P<0.05
.46亚低温组 25 97.41±8.97 87.16±7.62 40.29±6.81 20.74±5.63 3 d 7 d 14 d常规组 25 98.56±9.24 86.68±7.98 78.68±7.98 52.15±6组别 n 入院时*
表3 两组不同时点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不同时点NIHSS评分比较/(±s)分
*与常规组比,P<0.05
.56亚低温组 25 14.58±6.48 14.01±5.32 11.84±3.74 8.11±4.17 3 d 7 d 14 d常规组 25 14.28±5.64 13.12±5.66 12.59±4.49 10.12±6组别 n 入院时*
3 讨论
近年来,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实验证实,特别是其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得到了认可。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机制主要有:①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从而减少能量消耗;②通过对血脑屏障的保护,减轻脑组织的水肿;③减少有害因子和炎性介质等的生成、释放,如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等,抑制病变局部炎症反应;④减少钙离子内流,减轻细胞内钙超载等[2]。最近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脑出血时也存在着,作为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细胞因子,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损伤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TNF-α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炎性细胞因子之一,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星形胶质、小胶质、室管膜、血管内皮等细胞分泌[3]。如果TNF-α过量表达会对神经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既往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脑出血后患者的血液、脑脊液以及血肿周围组织中TNF-α的表达均明显增加[4]。TNF-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①由于对少突胶质细胞的毒性会导致其死亡;②引起脑组织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③参与了神经细胞的凋亡;④能引起离子失调和神经递质紊乱;⑤参与了凝血机制平衡失调;⑥促进细胞因子及自由基等的释放,加重局部组织损伤。
MMP-9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外基质(ECM)降解酶,其可降解基底膜的ECM成分,底物包括Ⅳ型胶原、Ⅴ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弹性蛋白和变性的基质胶原,由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炎性细胞分泌,它参与维持ECM降解和重建的平衡。在病理状态下,MMP-9的升高使ECM降解的正常平衡遭到破坏,从而诱发多种病理过程的发生。近几年研究证实,MMP-9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开放、炎性细胞侵入和脑水肿形成密切相关[5];正常情况,MMP-9在体内表达量很低。当缺血缺氧和炎性因子存在的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等可合成MMP-9。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其血清MMP-9水平即开始升高,3 d时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6]。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后第3、7、14 d患者血清内的MMP-9水平,也显示局部亚低温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清MMP-9、TNF-α水平,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和mRS评分判断患者病情的预后转归。结果显示,在亚低温组和常规组脑出血后血清MMP-9、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后的第7、14 d亚低温组血清中MMP-9、TNF-α水平、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的mRS评分也明显低于常规组。
本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MMP-9及TNF-α水平,抑制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进而减轻脑出血后神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发挥脑保护作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