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洲木排号子艺术特征及其现状价值
2019-12-13姚辰儒
摘 要:朝阳洲木排号子是代表着江西流传悠远的民间艺术典范,它是放排的工人在劳动时的简单吆喝声经由长时间的演化,逐渐演变成了有完整的旋律和歌词的民间歌谣、劳动号子的形式并最终成为朝阳洲上的筏吟——木排号子。文章阐述了朝阳洲木排号子的起源、艺术特征及它的现状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朝阳洲木排号子;起源;艺术特征;现状;价值
朝阳洲地理位置特殊在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曾今的朝阳洲,被抚河和赣江围成了一个岛,因此水运事业开始繁盛起来。当时,在朝阳洲头,就有一群被叫作为"与木同生”的劳动者在朝阳洲放木,运送木料等其他货品,这些放木排的工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吆喝,声音回荡在整个朝阳洲之上。他们的吆喝声逐渐演变出完整的歌词和曲调,在形式上具有劳动号子的特征。这种具有江西本土特色的音乐在那时便逐渐流传开来。
1 朝阳洲木排号子的起源
朝阳洲木排号子源于放排劳动,与当时木材运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赣产山木,故木材最多,江省各郡多取与此”。①江西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较为丰富的水源以及丘陵地貌适于竹木生长,成为了当时竹木料的主产区之一。在清末光宣年,仅赣江以南地区,输出木材所得金额就有百余万元。在民国时期的《江西通志稿》曾有记载:来自江西的西关木曾一度占常州木材的贸易额的70%以上。②
江西有众多内河网络,给木材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昌位于赣江的中下游,水运事业一向发达。在宣统元年,由于外来经济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强,在赣江中下游开发了许多码头,更促使了內河航运的发展,而朝阳洲就是当时木料运输的主要码头之一。随着日益兴盛的木材事业,赣江上放排工人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在劳动时,他们一边喊号一边放排,用喊号声来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调整放排时动作的协调性。随着放排的形式与分工逐渐细化,喊号声也从片段式发展为有完整曲调的旋律,歌词中也添加了许多印刻着劳动故事情节的语言,诙谐活泼,易发起劳动群众的内心共鸣,是放排工人们不惧风吹雨打,团结一致的体现。据退休的老工人杨巴仔(公园一九三二年生)讲述:清朝宣统年间,放排号子就在赣州、吉安以及抚河、长江流域一带广泛流传,曲调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音调粗狂激昂,体现了工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2 朝阳洲木排号子的艺术特征
朝阳洲号子是由放排工人简单的吆喝呼号,传唱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分捞排、扎排、倒梁、盘车、拉缆子等号子,早期调子单一,大多是“哟啊”、“啊喔”、“嘿嗨”的虚词,但音乐风格鲜明,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劳动歌曲的形式,其歌唱形式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附和,领句较长,合句较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领唱为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音乐较灵活、自由,常有即兴变化,旋律上扬,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的片段歌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性强。
2.1 捞排号子
这是在水里将木头捞起来唱的号子,演唱时由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领号者演唱,再由二或者四个人伴唱。领唱者由第一小节两拍进入,在下一小节的一拍和唱,其和唱比较短小,并且只有一个“la”的自由延长,也可看作为是领唱结束后的延音的和唱,领唱相对和唱而言比例较多,就像是准备开始劳动时的号召。随后领唱的节拍减少,在领唱的呼声之后,则进入和唱,领唱在其中只占了三分之一,预示着进入了紧张的劳动模式。第二小节中领唱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对应“啊”的发语词来增加音乐的紧张感,而之后的和唱更是沿用了这个节奏预示劳动白热化的进行。这样连续两次领唱与和唱的突换,与节奏的变化重复成为它的一个固定符号。曲子中常用到mi-do-re-me的进行体现了赣南的音调特征,领唱者演唱时十分灵活自由,通过简单的音调表现出赣南地区音乐的特性。
2.2 倒梁号子
这是扎排时,侧横梁以便把木排握扎紧时唱的号子。可以看出这首倒梁号子的节奏多以八分音符为主。号子一开始便是领唱一声带领,则马上进入了众人的和唱部分,旋律中“mi ri do la”到“ri mi ri”也有着赣南地区山歌有相似之处。而领唱开始时有一个短小的倚音“so”像是领唱者即兴的发挥,旋律上扬,有呼唤号召的特点。
曲子中领与和有着很好的连接性,通顺流畅。A段中的a与a句节奏上有一定的对比性,领唱节奏比较紧密,和唱多用四分音符来肯定劳动的律动感,有一种领者在号召,和者随之附和的感觉,也体现了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力量感。b与b 句也保持着a句中的律动感,和唱紧跟着领唱的旋律,句读清晰明确。中间有四小节反复的连接,音乐的节奏也开始变得跳跃,领唱唱出前句,和唱跟唱后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对比,此时劳动的节奏开始变得轻快明朗,引出B段。
B段中,领与和似乎做了一个对换,和唱相对领唱节奏更加鲜明、欢快,并且和唱的比例增多。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缓向急的发展,使它更生动活泼,富有层次感,更让听者能够想象倒梁从开始到完成时的情形,音乐语言质朴又不缺乏美感。
2.3 拉排号子
拉排号子是在放排时,工人们将一块块排拉在一起合成大排时唱的,曲子较为短小,全曲基本由虚词和叹词组成,与较为自由、欢快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十分生动的体现了拉排时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
曲子中领与和的连接十分归整,和唱部分短小,连接着领唱部分,是领唱的延续,音响效果上类似于回应与回声的感觉。和唱的旋律均为领唱部分旋律的延伸,其主要旋律音都由前一句中领唱的部分分解而来,节奏较为自由且短促,虽然歌词仅仅只有一个叹词,但在演唱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领唱相互你来我往的相互配合,再现了放排人们在拉排时齐心协力把木排合在一起的场景,充满着力量。
領唱在演唱时,节奏较为自由,多用真声来演唱,并在每句的末尾都会带着气息拖长,加重尾音,此时和唱则会立即切入,回应着领唱一般,连接十分紧密,环环相扣。在音调特征方面,仍然以“ri-mi-la-do””la-do-ri-mi”作为主题进行加花变化,通过简单的衬词体现赣南独特的音调特征。
3 朝阳洲木排号子的现状及价值
3.1 现状
朝阳洲木排号子最早是在赣江朝阳洲一带流传开来的,号子的旋律十分生动的再现了放排工人在劳动时热火朝天的氛围和简单朴实的生活状况,在那儿生活劳作的一代代的排工,运用地方方言入调喊号,富有浓郁的南昌地方风格特色,能够引起劳动者们内心的共鸣。在1954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经济生产模式的推进,南昌的一千多名放排工人都被招进了南昌国营贮木场当了工人。随着社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在木材的运输方面,机器运输逐渐代替了人工运输,原本用肩挑用手扛的放排景象就在赣江上逐渐销声匿迹,直到现在我们在赣江上已再也看不见这种放着木排喊号的场景了。朝阳洲木排号子就此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变成了一颗象征着南昌传统民间音乐的“化石”。
可喜的是,近十几年来,国家各地都开始大力推崇发扬传统文化,于是在2009年的春季,南昌市西湖区决定以舞蹈和音乐结合的形式在舞台上重新再现朝阳洲木排号子来宣扬我们南昌本土的传统音乐和风俗,排演的《木排舞》在2012年全国渔歌邀请赛上荣获银奖,也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赏和重视。截止于今日,朝阳洲木排号子已经成为了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并且已经成为了省级的研究课题。我们采访了朝阳洲木排号子的项目主要负责人王永鸿,他提到近几年来,已经通过录像保存,舞台展演以及申请保护项目的方式来宣扬和保护朝阳洲木排号子。但根据我们的实地情况采集,会唱木排号子的人大多都年逾古稀,能够传承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就目前情况而言,朝阳洲木排号子这一传统民间音乐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境况。
3.2 价值
朝阳洲木排号子代表着最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其中我们能够找到南昌民间文化的发展史。从曲调上来看,曲子中常用到赣南的音调特征,体现了赣南地区的音乐特性;从歌词上看,其语言诙谐活泼,内含丰富的民间故事,并且运用地方方言来演唱,独具韵味,富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唱法上来看,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的形式也具有典型的劳动号子的特征。
木排号子无论是其起源或是发展都依附于传统民间文化与民俗活动,体现着老南昌的风土人情。激昂悠扬的曲调中隐含着老船工们在劳作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表现了放排工人们不畏艰险,同心协力早日归乡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从喊号声中反映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由此可见,木排号子体现了放排时的情形,它源于放排,也是木材运输发展和特殊地域性的见证。
分析木排号子的艺术特征,不同的阶段的木排号子表现着放排劳动时的每个步骤情形,其音乐形象鲜明,音乐语言质朴又不缺乏地方风味,使听者可以感受到放排的情景。
它是时代的见证者,象征着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坚毅乐观的民族精神。尽管现在再也听不见回荡在赣江之上的号子声了,但其中的韵律并没有消失,它依然会在我们的歌声与舞蹈中得以体现,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下去。
注释
①道光《赣州府志》卷21
②吴宗慈《江西通志稿》,第19册,1941年,第93页
参考文献
[1]道光·赣州府志(卷21)[M]
[2]吴宗慈﹒江西通志稿[Z]第19册,1941.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Z].中国IBSN中心,1992
[4]姚志辉,万双午.江西传统音乐概述[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9.
[5]中国民歌音乐集成·江西卷[Z].中国ISBN中心,1996.
[6]傅春官:《江西商务情形》,商务官报[A].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
[7]余兆欣.推因究源木排号[J].中国音乐.2013.2.
[8]周青青.北京通州运河号子中的山东音乐渊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
[9]褚历.梗叶相交,错落有致—穿号子的结构形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
[10]張少庚.清代长江流域竹木商业研究[J].武汉大学,2004.18-20.
作者简介
姚辰儒,女,汉,江西南昌,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