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视阈下的异化探析
2019-12-13邹寒苏
摘 要:马尔库塞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并认为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通过消灭私有制来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则试图用弗洛伊德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异化理论,提出单向度的概念,并认为爱欲作为人的本质,爱欲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在继承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虽然马尔库塞所处的时代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但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科学技术的使用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而在科学技术的使用中随之而来的人的异化问题也慢慢成为人类向前发展的阻碍性因素。因此,寻求解决异化问题的合理途径,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马尔库塞;异化;科学技术
二战结束以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工人不再为基本生存发愁,这不禁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就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已经解决,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一个具有自愈性的合理化的社会制度。但马尔库塞却在这种合理化中看到了不合理的部分,发挥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一轮新型的批判。
1 异化的内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后,提出劳动异化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产品同劳动工人相异化;二是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异化;三是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马尔库塞则在继承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理论基础上将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使人获得解放,使人性获得恢复,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人道主义。之后,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并指出爱欲的解放就是解决人的异化的根本途径。
随后,《单向度的人》出版,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形态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环境总体呈现稳定和谐民主,人却慢慢的丧失自我,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和满足的情况下,人渐渐成为物的奴仆,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人被操纵在一种虚假的意识当中,逐渐丧失斗争性,变得单一。“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2 科学技术背景下异化的表现形式
2.1 人性受到压抑和控制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机械化、自动化大大进步,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带来的改变无疑是巨大的。但马尔库塞看到技术革命后的现代社会中,人越来越成为工具化的存在,即劳动者工具化,工人每天重复着单一却又繁琐的操作程序,执行着机器下达的“命令”,工人的情感和欲望在这种无聊、枯燥的工作环境中得不到释放,由于机器的高速度运转,工人需要更快地跟着机器的步伐,工人成为机器的工具或者附庸,长时间循环往复,逐渐丧失其自身的个性。
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下,之前暴力的统治方式现在被较为和平的统治方式所取代,即科学技术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看似是为了争得自由的活动,本质上是自由的逐渐丧失,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将以自由的丧失为代价。劳动者逐渐在这样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变成工具和技术的附庸,丧失人的多样性和思考能力,人性受到压制。
2.2 劳动性质的异化
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劳动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但是,马尔库塞却在这种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从合理化的存在中窥见了潜在的异常。马尔库塞将人的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前者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以及种族的繁衍所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后者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不断变换新的方式来向勞动者植入这种虚假的需求,以此来达到强迫消费的目的。马尔库塞认为,人们在购买某种新的需要的过程中,把自己交给商品拜物教,而资本家也通过一再唤起新的需要,使人们去相信他们实际上是真的需要这些商品,资本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生产和壮大着自身,并生产着与之相匹配的制度。
人在虚假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会慢慢的与社会制度所要求的利益取得一致,即马尔库塞提出的“一体化”,“诚然,在当代社会最高度发达的地区,把社会需要移植成个人的需要是如此地有效,以致它们之间的差别似乎纯粹上是理论上的事情。”人们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时,逐渐把自己变成“为了商品而生活”的存在。
2.3 人本质的异化
有关人本质的描述,马克思曾在《手稿》中,描述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不足以称之为人。马尔库塞则在《爱欲与解放》中,在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马尔库塞这里所说的爱欲不仅仅局限于生殖器官,而是包括人的交往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等的所有活动。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的动物,正是因为有不同于动物的思考能力,人有着能够思维的大脑,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人除了去追求能够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物质资料以外,还去寻求着心灵,精神上的寄托。但是现在精神世界也异化成为向“钱”看,向物看,如文艺工作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未能生产出人民大众真正喜欢的产品,大众自身的空闲时间,也被各种电子产品所支配,离开这些电子产品就会觉得空闲的时间得不到支配,从而产生出骄躁、烦闷、无聊的心理,当时间被这些电子产品支配时,人和动物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被缩小。随着这些电子产品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时,人的思维也在逐渐呈现出简单化,对人类世界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3 消除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私有制是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消除异化就是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共产主义就是对异化和私有制的扬弃和解决,“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社会形态。在马克思这里,异化的主体是当时受尽剥削和压迫的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马尔库塞却在实现异化扬弃的道路上认为无产阶级已经不是领导主体。在他看来,在科学技术的新形势的统治下,精神危机已经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新危机,无产阶级的生存环境不在受威胁,故已经丧失了其自身的斗争性和批判性。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在不改变现有经济制度的情况下,即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提出“本能结构的革命”,主张实现爱欲的解放。但是解决异化的主体不能寄托与无产阶级,而是较少受资产阶级迷雾影响和资产阶级恩惠的人,也就是未受资本主义环境“污染”的人,这类人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比如社会最底层的无业者、流浪汉或是如包括青年学生的精英分子。笔者认为,马尔库塞有关异化扬弃道路上的认识不如马克思深刻,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是世界上最后一个阶级,现阶段,无产积极固然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但并不代表这个阶级就此消失,也并不代表无产阶级会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沉沦,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同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终有一天,无产阶级会“清醒”,会在找回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解放和自由。“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尔库塞在提出爱欲解放是人的本质解放的过程之后,为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认为未来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面,具有现实社会无可比拟的作用,他提出,这个新社会中资本主义导致的对人的异化现象最终消失,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得到改变,生产建立在生产者爱欲解放的基础之上,服务于生产者的需要;其次,新社会重建了人们已经丧失的批判能力和否定意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质的发展;最后,在这个新社会中,具备了一切爱欲解放的能力,人们重新获得自由,人的生活也呈现出总体性的发展。
4 对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反思
马尔库塞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以及爱欲解放来重获人的解放等一系列观点,无疑是具有超前性的,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相关理论仍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他忽略马克思提出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观点,忽视了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单纯的将人的本质理解成自然属性,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又作何区分呢?再者,有关异化解决道路的问题上,抛弃了无产阶级这一主体,认为还有区别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另一阶级的存在,是领导人的解放的主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在提出的对新社会的构想中,没有立足社会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未能洞穿现代文明的历史本质,也最终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
除此以外,马尔库塞在人本质的异化问题中,将马克思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但马克思曾在《手稿》中:“将异化和对象化严格的区分开来,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造成异化的根源不能在人的本质中寻找”,马尔库塞则认为“马克思把对象化以及在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甚至更进一步地归到人的定义中去”,认为异化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人的解放。而对于在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错,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也没有错,纵观历史,科学技术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便利,异化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去看是基于人们的选择,生产者也是利用人们这一心理,在虚假需求的指引下,不断生产出商品来控制人们去消费,以此来不断循环。笔者认为,从自然属性意义上来说,去追寻更好,更舒适的物质生活这是一种本能性的选择,但从社会属性中来说,人不同于动物,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充实,才更能凸显出人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实现如马克思所说的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集)[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8.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201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谢玉亮.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的现代性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作者简介
邹寒苏(1991-),女,汉族,四川自贡市人,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