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慈善意识现状及其促进研究
2019-12-13刘盈李静郭思思苏嘉宁于玉玉
刘盈 李静 郭思思 苏嘉宁 于玉玉
摘 要:中国高校目前慈善环境并不成熟,存在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出现也让大学生对慈善产生了质疑。本论文以烟台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探究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因素,在此探究的基础上来探讨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从而促进高校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意识;对策;原因
基金项目:山东工商学院“大学生慈善意识现状及其促进研究——以烟台部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911688029)最终成果。
慈善文化建设已经被国家列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部署范围之内。民政部于2011年7月15日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指出,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订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及教育界围绕什么是高校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的现状是什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等方面展了一系列研究,高校慈善事业的发展,对全社会慈善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生慈善意识的促进与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了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在大学生心中树立慈善意识迫在眉睫,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部驱动力。
1 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大学生慈善意识薄弱,存在认知模糊的情况
问卷中一些问题涉及到让被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慈善意识进行评估。我们想知道被调查者的自我认知情况,也试图去寻找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首先我们想要知道“大学生对慈善的了解程度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500份样本数据中,有5%的人认为对慈善非常了解,23.6%的人比较了解,61.8%的人了解一点,9.6%的人不了解。简单来说,即超过六成的人对慈善了解少或根本不了解,这一点符合我们调查开始前的预期情況。对于“你对目前的公益慈善事业现状满意吗”这一问题,30.8%的人持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态度,10.6%的人不清楚。结合这两个问题,超六成的人自认为不了解慈善,却仅有一成人对现状不清楚,我们觉得这两者有相互冲突情况的存在,其中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本身认知也比较模糊,这也就可以印证我们的调查研究在现阶段是有必要的,被调查者中有大部分人无法区分公益和慈善也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通过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89.4%的大学生对慈善组织持信任态度,43.6%的大学生觉得当今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缓慢,同时57.6%的大学生认为其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对推动社会发展作用很大。针对这些态度、观点,我们也就可以初步掌握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慈善的基础性认识。
1.2 高校大学生慈善行为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仍然存在不断提升的空间
在我们所进行的实践调查中,54.2%的大学生月均消费在1001至1500元,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中等消费水平。由这个问题我们联系到下一问题,“您是否愿意拿出一定的钱做慈善”,有5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手头宽裕有机会就捐”这一选项。两者结合做出相关性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拥有一定经济能的基础上,更多人是愿意拿出金钱来进行慈善活动的。
除经济因素外,时间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也影响大学生的慈善行为。可以说,慈善行为能力是大学生群体进行慈善行为的坚实基础,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慈善能力,则是我们后期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1.3 高校大学生了解参与慈善相关活动的渠道多样,但仍需融合、广泛化发展
首先对于了解渠道来说,通过对大学生了解慈善情况和活动途径的多项调查问题,我们得到如下数据报告:38.4%的人通过报纸了解,67%通过电视了解,82.8%通过网络了解,11.8%亲自去慈善机构调研,52.2%通过学校了解。将上述数据归类分析可以看出,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介质在当代社会仍然是大学生群体了解慈善相关情况的途径。同时,网络媒体这一符合大学生特质的高效快捷的传播渠道也是主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注意到仅有大约一成的学生会选择通过亲自调研慈善机构、走访观察来了解相关情况。通过调研来了解的途径耗时相对较长,缺少时效性,也正是大学生较少选择这一途径的原因。但是实地调查往往更具有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去思考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去了解相关内容,特别是如何调动实地了解与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参与渠道来说,17.2%的大学生愿意通过捐赠资金的方式参与,26.6%的人倾向于捐赠物资,56.2%的人倾向于以义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服务。
由此看来,高校大学生以其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慈善活动来进行参加,活动渠道多种多样,但是很少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促使各类资源整合,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做一个大型的慈善活动平台,来促进资源整合,广泛化发展。
1.4 高校大学生进行慈善行为的动机较强,积极性较高
39.2%的人会劝说自己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一起参加慈善活动,46%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而仅有14.8%的人选择不会。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参与慈善行为的动机相对较强。同时从另一问题“您身边的人对您的慈善行为采取什么态度”的回答数据统计中,我们得到59.4%的学生可以得到周围人对自己从事慈善行为的支持,仅有7.8%的人被反对,其他则为中立。两者相结合,对两个问题作联系分析,能够得到周围人支持的学生,往往也会有意愿去鼓励身边的人积极参与。83.2%的同学直接表明今后愿意更多地参与慈善活动与事业。这一结果也说明了高校大学生进行慈善行为的动机较强,积极性较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道德滑坡,功利文化和浮躁思想盛行,在此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慈善意识淡薄,社会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积极热心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本次研究报告从论述当代烟台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的时代价值入手,通过对烟台大学生慈善意识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形成此现状的因素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慈善意识提出了较为可行的途径,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实现社会价值。
2 建议与对策
2.1 大学生自身层面
2.1.1 增进大学生慈善认知度,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性
从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目前慈善意识薄弱,存在认知模糊的现象,但大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力强,效率高,应及时扭转自己的错误偏见,现阶段应鼓励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完成由掌握基础性知识到对慈善有深切兴趣与感悟的转变过程,从而增强慈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和影响性。
2.1.2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培育大学生社会价值观
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强,道德素质修养高,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责任,形成社会责任认同,增强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更好地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
2.2 家庭层面
家长应有意识培育大学生慈善意识,鼓励引导其慈善实践,虽然看起来公益活动好像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甚至还要捐钱捐物,但是家长要首先认识到公益活动的收获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比如说慈善带来的自我实现感、社会认同感都是无价的。所以家长要避免阻拦、不重视学生的慈善行为,而是要在尊重的基础上予以支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作用。
2.3 学校层面
2.3.1 加强输入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完善慈善教育体制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可以看到,有52.2%的大学生通过学校了解慈善情况,由此可见学校是大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我国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培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比如说西方慈善理论选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慈善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势与政策》与慈善现状相结合的课程体制,其中如何使思政课温度化、公益化,如何将慈善精神中的道德修养部分相结合,如何做思政教育的创变者,是每一所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2.3.2 創建高校慈善宣传平台,营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络等资源宣传和培育校园慈善文化。创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慈善文化节,举办相关慈善活动,例如慈善项目设计大赛、支付宝公益林、慈善广告设计大赛、爱心义卖等活动,从而加大慈善的宣传度,营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2.3.3 建立慈善机构联动机制,将社会工作融入慈善
高校可邀请慈善组织的负责人来校做讲座,如本地的SOS儿童村、慈善筹款机构,与学生分享真实案例,为感兴趣的学生答疑解惑。另外,社会工作专业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其专业化和价值观都与慈善事业不谋而合,所以面对此类专业的学生,高校应联合红十字会、工会等组织成立慈善文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多种机制,发挥社工人才的潜能与价值。
2.4 社会层面
2.4.1 投入使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目前,慈善组织常常因为透明度不高,善款去向不明而被人诟病,所以如何实现信息公开,提升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是当务之急,身处互联网时代,可以研究如何结合大数据的征信体系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是慈善公益的良药,作为一项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互相不信任的多方依据某种共识共同记账”,每一方都有账本,里面的信息公开透明,而且不可篡改。对于慈善来说,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公开透明性,可以确保捐款人对自己资金的流向清楚明白可查询;不可篡改的特性也能确保财务信息不会被篡改;可匿名性还能保护捐款者的隐私。还可以在区块链技术底层引入智能合约,让善款的使用规则在捐款之前就已经被写死,可以确保专款专用,对于慈善平台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平台的公信力,区块链技术还可以简化这中间的流程,降低慈善事业的运营成本。如果慈善公益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相信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提升慈善组织在社会中的公信力
2.4.2 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全民慈善文化氛围
增强目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对各方主体都要有明确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伪慈善、诈捐等行为的打击与惩罚,健全社会慈善激励机制。另外,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还需要公民的参与度,在这里,社会主流媒体尤其需负起主要责任,大力宣传慈善正面典型,积极拓宽宣传渠道,改革传统的宣传手段,利用微博、班刊、新闻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慈善文化,但是要避免走入高调的物质的空洞的慈善的歧途,剔除一切以功利为目的,有违慈善人道主义精神的行为,通过政府、组织、个人等多方面力量,来营造全民慈善文化氛围。
3 总结
我们以烟台市五大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借此来反映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通过偶遇抽样、自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来进行样本的填写与回收,之后采用数据统计以及简单的SPSS的分析来对问卷进行解读,对于一些复杂的相关因子之间的数据分析还是不够严谨。
其次每个区域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由于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局限性,所以可能会影响最后调查结果的普遍适应性,研究中的五所高校的种类并非是特别齐全的,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性可能较差。
最后,我们提出了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建议,没有涉及到其他渠道,是比较狭窄的,因此本文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将研究对象、研究因素等扩大得出更严谨更科学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朱志刚.以慈善意识为原动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J].学理论,2011(01).
[2]魏喜玲.走出慈善的尴尬——试析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04).
[3]戴香智,姜文斌.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大学生慈善意识培育机制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1(11).
作者简介
刘盈(1999-),女,汉,陕西商洛人,山东工商学院2017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分析和促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