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专题项目为载体的新型综合艺术课程模式

2019-12-13卢莹莹

卷宗 2019年32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小学

摘 要:本文以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例,阐明了如何构建以专题项目为载体的新型综合艺术课程模式。主要从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拓展艺术教育内容及形式,结合多种艺术门类构建新型综合类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及实施方案;选取江苏省各市县特色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可行性研究;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适当增加技巧性训练的可行性研究;探索公平、公正、合理、可操作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模式。

关键词:艺术教育;综合艺术;中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C-b/2016/01/38)“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模式探析”研究成果。

1 推动构建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强大,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培养[1],艺术教育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重视。我国的教育政策也渐渐发生了转变,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将美育列入到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中到2008年教育部发文提出将艺术教育作为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再到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02个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要求试点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2]。但是,我们发展的时间毕竟太短,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艺术教育好坏参半的现状,要借鉴好的经验,吸取不好的教训。

江苏省在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政策导向方面具有不少自己的特点,江苏省教育发展规模的大小、整体水平的高低和综合实力的强弱与当地教育模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江苏省虽多次下发文件鼓励发展艺术教育,但鉴于多年来以成绩评价教育好坏方式的存在,目前江苏省艺术教育现状仍然有不足之处,除了南京、昆山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艺术教育开展的不错,很多市县都才刚刚起步。在中国高考“唯分数论”的情况下,很多家长,甚至不少老师对艺术教育持否定态度。如何在新形势、新政策做好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国外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西方国家在艺术教育上一直保持着国际前沿水平,也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艺术教育模式,为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参考的经验。

美国教育学者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出“艺术推进”课程,即将艺术分为以音乐为主的感觉艺术教育;以美术为主的视觉艺术;以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为主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三部分。建立了从创作、感知、反思三大能力出发,加上工作方法的评价体系。

日本全体国民都非常注重美育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制定了相当多的法律来保护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图画工作,即将画画和金属、木质、陶艺、板画等手工制作结合在一起;音乐学科对日本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课程,占到国语总课时量的30%左右。他们的艺术教育重素质和兴趣,鼓励孩子们参与,不会刻意排名次或进行选拔。

法国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学科综合扩展。法国艺术教育也是分为三大部分:音乐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和艺术史教育[3]。均是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更重视学生对美的感受,不以动手能力为唯一评价标准。法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有多姿多彩的教学內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审美能力)、社会团结和个人发展相统一、良好的部际协调与合作、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等特色。

德国具有相当完善的艺术教育基础设施,所有的官方美术馆都设有鼓励儿童鉴赏艺术和自由创作的部门,鼓励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3 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江苏省作为人口大省,又有高考地狱模式的戏称。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一直被大部分人奉为圭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有所改变,但艺术类的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还是只流于表面。存在诸多问题:

3.1 寥寥无几的艺术课时

从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可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需占学生总课时的9―11%;实际上,除小学阶段情况稍好外,初中阶段音体美课程时常为“主课”让位。

3.2 艺术课程形式陈旧

目前大部分小学开设的艺术课程只有美术和音乐,教学内容几乎十几年未变,稍微好些的学校增加了舞蹈、体操或棋类,也有学校增加了“播音主持”等课程。但大部分还是以“实用”为主,如果不参加比赛,重视程度就会直线下降。

3.3 屈指可数的课外艺术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下能够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活动之一,也是艺术课程课堂之外的补充教学。除了传统的运动会、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课外艺术活动基本没有。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传统的活动并不算美育课程。

3.4 学生对学校艺术课程安排的满意度低

学生的满意度是衡量艺术教育合理与否的重要参考条件。调查显示: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一是课时太少,二是课程种类太少[2]。学生参与度低,美学教育无从说起。

3.5 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相比数语外等所谓的“主科”,艺术类教师的数量、能力等都处于较弱的状态。再加上课时间少,学生练习,学生上课的兴致不高等原因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教师的信心被打击,形成恶性循环。

4 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现存教育模式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合理化建议:

4.1 拓展艺术教育内容及形式,结合多种艺术门类构建新型综合类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及实施方案

我国多年的基础课程改革、探索和创新,催生了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出现。艺术课程通常是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诗词等多门学科之间进行整合、排序、兼容,形成的一种以艺术形式为载体,以人文内容为主线新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学科。在艺术课中,教材只是教学的媒介和教学材料,具体教法要老师根据受教学生的潜力来安排。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灵活参考各类教材,整合资源,建立框架,根据受教育主体的接受度不同来安排课程,艺术教育特别忌讳不考虑受教育主体感受,僵硬教学,照本宣科[4]。

4.2 选取江苏省各市县特色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课堂,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一项内容。

1)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建议,法律和政策给予了一定的保障。我们国家的教育部办公厅2008年制发了文件《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在部分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其中包括江苏省,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年级应学的京剧曲目。京剧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开展京剧教学就是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堂教学。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此项规定为江苏省各市县特色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可行性提供了政策依据。

2)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非实体艺术;还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实体表现的艺术[5],江苏省可根据当地情况选取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适合学生教育、适合当地传统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选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在当地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容易被家长和社会接受,容易开展起来的文化;要坚持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要根据自己本学校的教师资源实际情况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

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必须要联系实际开展教育;与校本课程和社团建设相结合,学校可以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各种社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采取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参观、收集、研究和整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教室查找资料研究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学习。既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品味,还有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培养。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个性培养、自主学习。可以家校联合,利用学生家长们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这样,很容易得到真传,对于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4.3 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适当增加技巧性训练的可行性研究

活动性艺术课程属于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对锻炼学生的艺术能力、提高学生艺术品味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系列兴趣活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活动包括:1)开展艺术实践:学校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音体美舞等兴趣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课程。2)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学生以艺术形式参加社会服务,比如为工人、农民排一场文艺演出;为社会团体题字赠画等等。3)安排艺术展示活动:定期开展校内艺术展览日,给地方陈列学生绘画、书法、手工等作品,并请专业人员进行点评。

4.4 探索公平、公正、合理、可操作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模式

评价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环节。优秀的评价模式,对教育有着良好地促进作用,学生和教师双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對学生来说,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辨别艺术的好坏,摆脱美盲的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是较好的;对老师来说,能在教学中轻松愉快地传授知识,不以统一标准束缚孩子的天性,对学生知识结构加以完善,这样的艺术评价模式,是有利的。

因此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的方法,营造民主氛围。学生是艺术教育的主体,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感受,毕竟美学教育不像科学一样可以量化,能够设置统一的标准。在做中小学艺术测评时,最好全面→差异相结合,形成过程→终结结果都要考虑,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可以采纳,教师评价占主要,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做参考[6]。总之,艺术课程的评价应在教育部发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基础之上,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评价大纲。细节部分可随着被评价对象不同,具体再做调整。

5 结语

总之,艺术教育的课程是艺术教育的载体,直接决定着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及目标达成度。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扩大艺术课程的范围。明白民俗是艺术教育,经典名著是艺术教育,名家大川、自然风光是艺术教育,风靡一时的游戏也是艺术教育,做到学校是课程,教材是课程,经验是课程,教师也是课程。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课堂上延伸美,不断开发利用,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也会影响艺术课程的推广,破除掉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优秀的观念,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潜质,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综合发展。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们能成长为什么样,与教育有息息相关,所以建立综合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2016年07期

[2]刘琼.关注教育部出台“艺术教育”的三个办法[EB/OL].(2019.07.20).[2015.09.17].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9/17/c_1116595840.htm

[3]胡继渊.走向生活:国外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9-13.

[4]王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研究[J].文艺生活旬刊,2011(9):243-243.

[5]陶婵.“非遗”进课堂的必要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7(69):171-171.

[6]刘晖.试析艺术课程标准的学生评价观[J].教育学术月刊,2005(5):48-49.

作者简介

卢莹莹(1982-),吉林省公主岭市,现就职于南京艺术学院,讲师,文化产业学院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中小学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