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2019-12-13陈经纬
陈经纬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库,但由于其本身的限制和约束,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本文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困境,重点从保持文化自觉、加强保护意识,加强文化对外合作、广泛宣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讨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困境 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1-0-01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与民族独特的生活模式紧密结合,展现着民族个性和特色,其主要包括传统音乐、歌舞、美术、戏曲、节日民俗、传统技艺等多种项目[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化工程,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处在活态的传承保护中,其关键是要传承。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传承主体、传承环境等困境。
1.传承主体困境
传承主体陷入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现代文化发展冲击、缺乏传承教育、缺少传承资金这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现代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状态,传统民族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现代文化、流行元素的影响,进而导致非物质文化出现传承断层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城市职业待遇的丰厚性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择转行,在其他行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外来文化也逐渐淡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中则只剩下年事已高的传承人,严重阻碍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如今,在民族教育中多数人将教育重心放在了文化课的提升上,对非遗的关注少之又少,学校繁重的课程限制了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兴趣。除此以外,大多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经济来源渠道匮乏,缺少保护资金来投入传承工作,政府则掌握着文化资源的操控权,造成文化主体缺失以及文化意识淡化等问题,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2.传承环境困境
文化传承主要还是依靠于良好的媒介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参与文化传播活动的方式来形成传承意识。但当前社会中大部分人偏重于经济,审美水平以及欣赏水平逐渐世俗化,使得文化传承媒介环境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民族文化失去了内涵,民族精神受到了影响。许多地区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与各大旅游商合作,将传统文化商业包装作为地区的招牌和标志,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发生了偏离[2]。旅游商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将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满足游客不切实际的幻想,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以及可持续性。而游客也只关注表演形式的多彩多样化,缺乏深层次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主动性。文化传承的广泛性关键在于传播途径的选择,现代化背景下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易于文化的传播。但部分地区文化传播还局限于大型节日活动、表演节目的方式,很少在线上进行推广,使其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知”。
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有效对策
1.保持文化自觉,加强保护意识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醒,对民族文化发展有明确的认识,对其发展规律全面掌握,并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在如今各种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约束的情况下,只有保持良好的文化自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实践以及历史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保护意识,才能避免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阻碍或断裂。在文化自觉的时刻提醒下,各民族人民能够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确定正确的文化主体,从而使文化发扬光大。文化自觉与保护意识是同步进行的,对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热爱有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保护素养。
2.加强文化对外合作,广泛宣传统文化
文化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合作,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才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站稳脚步[3]。文化对外合作就是要将自身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以及文化内涵与国际接轨,拓展文化合作空间,在大范围内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认识与喜爱。传统文化广泛宣传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要关注问题之一,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宣传,使得广大人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全新的认知,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印发书籍、宣传册的方式,散发到人们手中得到支持与关注。除此以外,传统的表演节目和大型节日活动的合理开展,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文化爱好者,使他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色彩。通过大力宣传,使传统文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非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非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使其得到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要想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就得从文化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文化本身基础上加强实践性以及传承,适当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其实效性和生产性。此外,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必要前提,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时刻与当地人文社会紧密结合,防止出现文化传承人价值观念以及民俗信仰发生变化,在尊重当地人民思想和保持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不变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性的元素,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到更好的发展[4]。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传统最鲜活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为了解决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就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精神,通过实践与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15):21-22.
[2]宋河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中心城市的有形化利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11):91-96.
[3]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4]郭志合.原生态视阈下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木特藏戏原生态演进的实证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5(4):120-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