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分析
2019-12-13姜珍玉
摘 要:近些年来图书馆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图书馆服务与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相融合,积极拓展新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目前有关图书馆微信平台或社交媒体的研究较多,主题内容多样。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及不足,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微信;社交媒体
随着我国民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以阅读推广为代表儿公共文化事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并飞速拓展。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提供实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大势所趋。微信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新媒体平台,为组织、企业、个人提供了便利的信息传播、交流途径。
目前有关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成果较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985或局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图书馆社交媒体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及不足,为未来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微信公众平台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发布了微信这一即时通讯APP,和同时期其他通讯软件相比,微信并无明显过人之处,无法脱颖而出。为了创作一款真正滿足用户需求的卓越社交软件,微信团队历时数年,不断锤炼,开发出朋友圈、扫一扫等新型应用方式,尽管如此,微信依然是一款常规的通讯应用。真正改变这一本质的是2013年发布的微信5.0,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使微信真正区别于其他社交软件,成为将商业与社交合二为一的新兴平台。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微信抓住时机,与时俱进,成为我国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表作。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新兴的推广渠道,是组织机构和个人自我宣传的媒介,它首创了订阅号与服务号两大概念。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订阅号作为一种信息输出媒介,依托文字、图片等方式展示个人或产品,是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与传统信息输出媒介不同的是,微信订阅号可以满足信息的交互,即发布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此举更加深化了受众感情,实现了沟通的无障碍化。在商品经济社会,宣传的本质是一种营销,即宣传者发布的内容带有商业性质,订阅号这种优于传统单向营销的媒介广受机构和个人的欢迎。服务号是面向企业的一种消费者统计、管理渠道,其内容可以直接存在于微信用户的对话列表中[1]。服务号作为一个消费平台,简化了付款方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完整的商业生态圈,集实名登录,在线付款、售后、分享于一体,方便快捷,更易使用。对于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具有宣传需求的个人与机构而言,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与卓越的使用体验,成为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的有力补充[2]。微信公众号的面世颠覆了传统营销模式,既可以帮助组织机构塑造品牌形象,与用户零距离交流。
2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2.1 国外图书馆社交平台研究现状
如今各类图书馆普遍利用手机等移动端设备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新型的微服务方式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国外大部分图书馆主要借助Facebook和Twitter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图书馆自助、阅读服务。据相关数据公布,国外已有700多家图书馆开通了基于微博的信息服务[3]。英国40多家图书馆及图书馆服务机构利用Twitter来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与外界进行高效沟通和阅读推广[4]。美国国会图书馆已与Twitter签署协议,将用户发表的信息作为数字资源收藏[5]。国外学者对图书馆社交平台的研究始于2006年,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
1)图书馆开展社交平台服务的应用情况研究。Breeding探讨了Facebook对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性[6]。纽约大学参考咨询馆员Raymond介绍了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提供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情况[7]。Garoufallou等分析图情专业学生对社交网站的接受程度,发现学生们更愿意因“有趣”等原因使用Facebook[8]。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都在自己的服务平台上加入了用户交流功能,最大化地减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障碍。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的高校图书馆认为把图书馆信息上传到社交平台,会显得不够专业[9]。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的用户使用率还有待提高[10]。
2)图书馆开展社交平台服务的隐私安全研究。Casey等人对Facebook和Twitter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研究。虽然国外的图书馆对于安全隐私有极大的疑虑,运用Facebook等社交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图书馆管理有一定泄露隐私的风险,但是经过慎重考虑分析之后,他们发现这些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有了极强的隐私保护技术以及页面交互技术,完全可以被加入到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去[11]。Irma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互联网社交服务平台的隐私保护问题上,通过分析Facebook的信息传递以及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警告,一定要着重保护用户的隐私,在完全掌握社交网络平台运营模式之前,要充分谨慎保护图书馆用户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隐私[12]。美国卡罗来纳海滨大学图书馆提出,馆员们在应用Facebook提供服务时要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13]。
2.2 国内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2013年,伴随着国内各行业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新潮流,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媒介,也及时投入到新媒体服务的浪潮中,发挥其信息传播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界积极关注这一现象,众多学者着手展开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理论探索,研究视角及研究方式多样,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业务模式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黄浩波、何卫华、叶青最先对图书馆微信应用开展研究,他们系统阐述了图书馆提供微信服务的可行性,提出对微信好友进行分类开展学科服务、利用群聊建立学习互助组等服务方式[14]。王烨则早在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初期,根据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利用微博或微信等移动信息媒介为学生提供图书馆业务便利的事实,认真探讨图书馆和微信或微博结合的优劣[16]。
2)图书馆开展微信公众号平台服务的优势研究。王丹论述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图书馆业务服务具有功能丰富、成本低廉、推送精准、形式多样等优点,并调研分析了国内“211”/“985”农林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改进建议[17]。冯志强及其团队对微信平台的信息交互、观众体验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认为微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19]。
3)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振世通过数据调研对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借鉴拥有超过100万活跃粉丝数的商业阅读推广微信公众号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鼓励原创、重视版权的微信推广建
议[20]。
张骏毅及其团队选取国内多所双一流大学线上图书馆对其建设情况进行讨论,认为多数大学在该平台的界面设计上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受众视觉体验不佳,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存在壁垒[21]。
3 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图书馆在借助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发展图书馆业务方面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比国外研究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图书馆微信服务开展研究的角度和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既有创新服务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探索,但某些研究理论尚未形成成熟体系,有待进行深入的持续性研究,形成权威理论体系。对于图书馆微信平台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较為浅显,多数文章只在文末建议部分提及一二,少有学者专门进行系统论述。制度缺位是微信平台运营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应对组织领导、绩效评估等制度设计予以关注。现有文献研究视野具有局限性,缺乏对基层县(区)图书馆、乡镇农村图书室的关注,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基层图书室微信建设滞后,还未注册微信公众号提供微信服务,或者已开通的账号因不规范管理成为“冰封”账号。绘本馆、商业书店、出版社等行业包括政府部门、文化馆的微信平台都取得较好的服务效能,为图书馆微信服务树立了典范,而图书馆界也少有学者对此进行分析对比,取长补短,学者应从横向上积极扩展研究范围,借鉴成功案例及学习先进经验。知识经济时代,学者还要加强对信息法规、安全及版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阳.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张誉琼,申思维.微时代的制胜法宝 微信营销全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李金波.国外图书馆微博客建设及其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01):70-73.
[4]Twitter在英图书馆渐成流行[J].出版参考,2009(19):42.
[5]逸飞.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全部Twitter消息[J].公共图书馆,2010(02):95-96.
[6]Breeding.Librarians face online social networks[J].Computers Libraries,2007,27(8):30-33.
[7]Raymond Pun. WeChat in the library: promoting a new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using a mobile app Library Hi Tech News,2015,32(6).
[8]Emmanouel Garoufallou,Vassiliki Charitopoulou. Web 2.0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the Greek case[J]. New Library World,2012,113(3/4).
[9]Charnigo.Checking Out Facebook.com: The Impact of a Digital Trend on Academic Librar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13,26(1):79-90.
[10]Emily.Social networking in academic librari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the concerns[J].New Library World,2010,111(11/12):468-479.
[11]Casey,Michael . Library PR 2.0[J]. Library Journal,2008,133(17):12.
[12]Irma Pasanen.Around the world to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ew library Services for mobile users[J].library hi tech news,2002,19 (5):25-27.
[13]Faix.Crashing the Facebook party:One librarys experiences in the students domain[J]. Library Rewiew,2009,58(3):228-236.
[14]黄浩波,何卫华,叶青.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35(01):62-64.
[15]孔云,廖寅,资芸,等.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论坛,2014,34(02):90-95.
[16]王烨.微信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23(04):37-39.
[17]王丹.“211”/“985”农林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16(15):29-35.
[18]王静,周华,周红,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微营销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0):45-49.
[19]冯志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09):184.
[20]宋振世.商业运营微信阅读推广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信服务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7,37(03):102-108.
[21]张骏毅,杨九龙,邓媛.“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06):29-34.
作者简介
姜珍玉,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图书馆学,研究方向:少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