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名师的困境与突破
2019-12-13沈智俊
名师,对于一线教师成长具有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希望最大限度发挥名师效应,提升教学质量。一线教师也希望从名师个人成长经历、教育教学思想、专业发展经验中得到启发,促进个人成长。双方的初衷都很积极,以名师经验传授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屡见不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利因素,制约效果的生成。本文将试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对学习名师的所知、所想、所试和所获。
一、想学,不易学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名师的途径大致如下。最常见的是各级部门组织的常规培训,如名师示范课、主题讲座或沙龙活动、短期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其次是在平时工作中接触同校同区名师,进行学习和交流。最后,一些教师还会阅读名师的论文、专著进行主动学习。上述途径的学习效果因人而异,但共性问题不可回避,可谓“想学,不易学”。
(一)名师主导,但缺乏针对性
不可否认,名师经验传授往往选择一线教师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但每个教师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同一个教育教学观点,有人赞同,有人质疑;不同名师的成长经历,可以效仿,但无法复制;成功的专业发展经验,有人坚守,有人放弃。比起教育学常规性问题,学科教学专业问题更需要个性化指导。而我们与名师的接触,往往只有讲座的短短两小时。如何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解决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获得针对性指导,值得我们探索。
(二)名师辐射,但缺乏均衡性
名师往往来自一线,但在地区、学校、学科分布上并不均衡。就名师比例而言,教育大区、强区远胜一般区县;名校、优质学校远胜普通学校。而从一线教师学习效果而言,学习本区、本校名师的效果,远胜于学习外地、全国名师。接触和交流越多,获得进一步指导的可能性越大。如何更好地学习身边的名师,值得我们思考。
(三)名师引领,但缺乏延续性
上述活動往往是名师就某个主题分享自己的探索和经验,好的讲座会引起大家共鸣,使听众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大多数人会把此刻的感悟记在笔记上,少数人会在互动环节与名师进行短暂交流。活动结束后,一些人再次遇到与讲座主题有关的情境,或许会记起当天听到的,想到名师给予的触动,从而改变自己的做法。但更多人学习名师的激情会随活动结束戛然而止,当时的所思所想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消磨殆尽。如何延续名师讲座的效用,值得我们反思。
二、乐学,不难学
有名师指引,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犹如指路明灯,照亮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笔者在从事初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幸遇到诸多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名师。学习名师不易,但只要积极尝试,都会有所收获。笔者学习名师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做好“主题预习”,把握学习机会
我们无法在讲座之前预知名师的真知灼见,但名师分享的大多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得知讲座主题后,我们可以提前进行思考,罗列自己的观点和疑惑,提高听讲座的效率。如有互动环节,我们可以将尚未获得答案的问题提出,有助于进一步获得名师的指导。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把握的学习机会。首先是中场休息和活动结束后的私下沟通。虽然可能会有互动环节,但与会人数众多,讲座时间较长,未必每个人都有机会提问并获得解答,而且私下沟通也能更好地解决个性化问题。其次,一些名师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绝大多数名师乐意和青年教师进一步交流。问题切口越小,越容易得到明确答案。大家若能做个有心人,对名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真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或许可以找到最能帮助自己的人。最后,还可以阅读名师发表的教育、教学类文章及专著,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名师。
除讲座外,我们也会幸运地获得一些单独与名师交流的机会。笔者依据南京市教研室的要求开设过一节初中历史新教材研究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交流方知听课老师中竟然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叶小兵教授,他正是教材编写者之一。表扬了笔者本节课的优点后,他解释了教材编写意图,同时希望笔者胆子再大一点,再多留些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虽然交流时间不长,但于笔者而言,这是终生难忘的经历,能接下开课任务并获得名师点评是多么幸运的事。笔者请叶教授在笔记本上签名留念,他写下了“勇于实践、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必有成就”的十六字寄语,成为笔者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
(二)紧随身边名师,落实学习方向
工作四年后,笔者从偏远农村学校调至教育大区优质名校。随着专业化发展平台的变化,有幸更频繁地接触了本校、本区乃至全市历史学科的名师们。原来的碎片化学习逐渐变成了持续、深入的学习。这让笔者意识到,只有明确学习方向,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第一,学专业技能。教师最重要的是立稳讲台,关键是有专业技能。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名师的做法与听取总结性讲座最大不同在于名师对教育理念的落实。这让笔者想到了《士兵突击》中的台词:“你要想要,就努力,因为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就是要做到。”笔者的教学师傅是南京市鼓楼区历史学科带头人程雪老师,比起听课、集体备课、教研组交流、听她评课,笔者更喜欢观察她工作的日常。如何修改教学设计中每个细节,和不同类型学生及家长交流,手把手教会学生学习规范……有太多细节是讲座中无法面面俱到的,名师甚至不会把这些不经意间的举动当作需要大力推广的经验,而这恰恰是笔者最想学的。学习名师首先必须落实到学习具体的专业技能,先进教育理念源自名师脚踏实地的实践,并最终体现为他们扎实的专业技能。
第二,学创新思维。时代在变,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在不断更迭。名师之所以“有名”,必然是能人所不能,快人一步进行创新。南京市鼓楼区教研员金波老师就这样一位名师。无论是课程改革、课标修订、教材改版、中考考纲变化,她都能依据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设计诸如教师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集体备课展示等区内研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适应这些变化。说实话,我们在很多活动中都“痛并快乐着”,探索过程虽有困难和疑惑,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成长。没有名师引领,我们也会逐步前进,但正因为有了名师在前面的创新探索,我们才能更加迅速成长。学习名师还要学习其应变能力,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创新,及时调整自己。
第三,学全面发展。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对一线教师的能力也有了新要求。我们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全面发展自己,在科研能力、课程开发等方面都要关注。南京市宁海中学的陈红老师就这样一位全面发展的特级教师。在某次区内培训中,笔者听取了陈老师建议,尝试向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投稿,居然获得了编辑的回复,让笔者自行联系陈老师帮助修改论文。之前的短暂接触中,我记下了陈老师的联系方式,故有幸获得了她的当面指导。笔者最大的收获不仅是与她合作在《历史教学》杂志上发表了教学设计,更在于学到了撰写教学设计,选择和查阅资料,依据不同杂志的要求修改自己文章的方法,甚至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随后,笔者在各类教育教学期刊上查阅了陈老师关于专业化发展道路、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的相关文章,受到很大启发。与陈老师的持续交流,使笔者获得了参加她的名师工作室的机会,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学习名师,也是一个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见识的越多,越可能全面发展。
(三)勇于探索尝试,检验学习效果
蒙特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學习名师亦是如此。勇于探索尝试,才能检验学习名师效果;从个人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践行名师传授的技能。
第一是班主任工作。这是名师经验介绍中较为集中的领域,不同名师的做法各有千秋,学习时应该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做法。笔者曾经听过任小艾老师介绍她的班主任日记,很受触动。作为历史教师,笔者把她倡导的“每天记录一个闪光点”变成“每天记录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最终形成了班级“编年体通史”。笔者还利用姓名搜索的方式,编辑了学生个人小传。坚持三年后,笔者以“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主题在南京市的“鼓楼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作为教师代表进行主题发言,获得一致好评。笔者担任班主任的六年中,多次被评为南京市鼓楼区优秀班主任,优秀中队辅导员。
第二是课程开发。馆校合作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笔者主动参加了南京博物院组织的馆校合作坊活动,听取了南京市29中、田家炳中学等学校名师诸如“中国纸文化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文物修复课程”等讲座,产生了参与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念头。与其他学校相比,我校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历史教室和陈列室,特别是有大量青铜器复制品。笔者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设计了课程计划书,获得南京博物院的认可。馆校合作的“探物南博之青铜器”课程在初一年级顺利开展,并迅速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
第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陈红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笔者有了更多接触名师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如笔者在今年暑假先后成为了“南京博物院2019年中学生考古夏令营”随队教师和“南京六朝博物馆回望六朝研学活动”带队教师。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笔者进行初中历史课外拓展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必将促进笔者平时的课堂教学。
第四是论文撰写。在学习名师之前,笔者撰写论文更多是源自职称评定的需要,没有太多的内部动力。学习名师之后,笔者发现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可以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无处不在。越是乐于尝试,越要勤于记录;越是深入思考,越能发现问题。良性循环促使很多文章应运而生,成为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总结。目前,无论历史教学专业论文还是班主任德育论文,笔者都有多篇发表或获奖。
如何学名师,这是一个值得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于笔者而言,名师们最大的共同点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并一直坚持走下去。当他们成为名师后,更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学习名师是一个信念,一条途径,一种动力,最终会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使我们义无反顾走下去,活成心中名师的样子。
(沈智俊,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10036)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