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生歌唱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12-13陈芸

北方音乐 2019年2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策略

【摘要】歌唱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也是发展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本文笔者从唱会歌曲的方法、唱好歌曲的途径、会唱歌曲的要求这三方面着手,旨在培养学生自信歌唱的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歌唱能力;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成了各学科教学的新思考。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情趣、音乐感知、创意表达、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歌唱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是音乐课程“表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老师针对唱歌教学中出现的忽略音乐本体的学习与感受、识谱教学环节不够扎实等情况,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提出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这三个观点。唱好歌是在唱会歌的基础上体现的,而会唱歌则是在唱好歌的基础上生成的。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把歌唱会、把歌唱好,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培养学生歌唱及其相关能力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笔者认真进行了实践,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唱会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不管是独唱还是齐唱时,经常遇到有些孩子不够自信,音准、节奏出现问题,还有高音低唱以及跑调的现象,甚至有的孩子压根就不原意张嘴唱。怎样改变这些现象呢?结合平时的音乐教学,笔者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

(一)高质量的范唱

柯达伊认为,人声是自由而且接近的,它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此,唱歌教学中教师的范唱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唱,学生对歌曲有了最直接的听觉体验,有利于更好地学唱歌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依赖于教材中自带的音响资料,弱化了示范演唱的作用。

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音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使范唱更具感染力。例如,教材中的民歌教学,有的作品的录音范唱很原始,学生听不懂,一听就哈哈大笑;有的是学生录音,欠缺了点原民歌的味道。这时教师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去讲解什么,只需要形象生动的范唱,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并模仿。举手投足之间将音乐之美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民歌就没有那么排斥,反而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二)带目标的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想要会唱一首歌曲,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音准。教师要少讲述、少分析;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带着目标去听,才能提升其聆听音乐的能力,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例:五年级下册歌曲《划船歌》

一听:歌曲的情绪以及演唱顺序;

二听: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找出歌曲中旋律起伏最大的乐句;

三听:歌曲中有没有旋律相同的乐句;

四听:歌曲的第一段落由几个乐句组成。

(三)自选方法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有些孩子不是主动地在学习,而是在被动地获取知识,因此,课后歌曲的演唱效果不尽人意。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艺术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即使离开音乐课堂,他们依然能运用课堂上收获的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这时可以让学生看着歌曲文本,听着循环播放的音乐自己选择方法进行学习。识谱强的可以侧重于文本,选择视唱法;识谱薄弱的可以侧重于歌曲的音响,采用听唱法为主。这样不仅克服了单纯使用某种教学方法的缺陷,而且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学唱方法的空间。

(四)创设合适情境

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缺乏美感的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情境教学包括表演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这种学习方法更加适用于低年级的歌唱教学,既符合音乐学科寓教于乐的特点,又适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音乐,还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五)发展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不同于普通听觉,它是一种存在于头脑中的听觉映象,即使在没有传声输入时依然存在。良好的内心听觉是学习和理解音乐,进行音乐活动的保证。发展内心听觉,可以促进学生保持稳定的音高感觉。这种“藏起来的歌”,适用于所有熟悉的歌曲。

二、唱好歌曲,训练自我认识的能力

歌唱是发自心灵的,唱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在唱会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融入音乐的表现手法,即“唱好歌”。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

(一)学习活动与反馈活动巧妙结合

谈话法是小学音乐课堂常用的一种学习反馈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1)只能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2)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能以学生个体反馈的方式顺序进行;(3)只能反馈结果,很难反馈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程,甚至决定教学的轨迹。

例:展示課《春天举行音乐会》

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在每个乐句的第一拍上拍手;教师以手势及时示意学生拍击的次数,并在电子白板的歌篇上标出八个乐句的序号。

以动作(拍手)来代替语言反馈,这样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也不需要等到活动结束后再接受反馈,可以很容易就观察到学生是否认真参与;而且可以通过听每个乐句第一拍的拍手是否整齐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坏。因此,学习活动和反馈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过程也是反馈过程。

(二)前后歌唱效果比较,找寻差距

歌唱属于“表现”领域,自我评价是“感受与鉴赏”领域。音乐课上,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在演唱的同时关注自己的演唱效果。但是学生一心不能二用,很可能顾此失彼。

在展示课《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教师利用数码摄像机在学生演唱时进行拍摄,学生只需要专注地唱完歌曲,然后观看自己的演唱录像,对自己的演唱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操作进行了两次,却不是连续进行的,中间间隔时间为15分钟。虽然形式、内容完全一样,但是通过前后歌唱效果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种演唱间的差距,从而提高自我评价的准确性,训练自我认识能力,建立歌唱自信。

(三)把握音乐表现技能,表达情感

要让学生把歌曲唱“好”,教师在领会作曲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从歌曲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等方面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同样的歌曲,所作的处理不一样,演唱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然、自信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并用合适的方式让他们感悟到音乐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以此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会唱歌曲,获得自信歌唱的能力

“会唱歌”的要求很多,范围很广,但浓厚的兴趣、自信心、快乐是会唱歌的前提。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同时,还应注意正确的姿势、有规律的训练习惯、有效的呼吸方法、正确清晰的咬字等一定的技巧作为支撑。旨在培养学生自信歌唱的能力,并在歌唱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音乐的本质是表现人类的思想感情,是人类交流感情的一种高层次活动。柯达伊曾这样说过:“音乐属于每一个人,音乐教育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而非某些天才的特权。”在歌唱教学中,我们要勇于从“教书匠”变为“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歌唱,从唱会歌到唱好歌再到会唱歌,愿美妙的音乐播撒到每个孩子的生活中。

作者简介:陈芸(1985—),女,汉族,江苏常州溧阳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歌唱教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