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应积极开发针对幼儿社会教育服务新项目

2019-12-13顾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博物馆

顾倩

摘 要:在新时期下,各大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将馆藏陈列和文物相结合,向观众传达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无自主参观能力的群体,对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开展来说无疑需要制定特殊的服务项目。中国海盐博物馆是展示中国海盐文明的专题性博物馆,里面涉及很多与盐有关的科普知识。文章根据博物馆展览的特点,从多个角度阐述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社会服务工作。

关键词:社会服务;博物馆;儿童化

博物馆有三大基本功能,即收藏、研究、教育。其中教育功能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以其特殊的形式发挥着作用。由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面临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学校教育面对这些变化时难免跟不上,而家庭教育虽然得到家长的重视但与其缺乏教育方法又相矛盾。所以,博物馆不仅突破了书本上的知识、扩大了孩子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启发孩子思考以及锻炼他们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如何依托博物馆丰富的实物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年龄人群和受教育层次,设计出相应的社会服务计划已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笔者在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实际工作经历,对针对5~8岁的学龄前儿童如何提供社会教育服务进行探讨。

这个时期的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语言、思维、社交能力才刚刚发展,此时正好是探索世界的最好时候。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固化,许多成人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现象在他们看来还是很不可思议。所以,博物馆针对这部分群体应该有相对应的教育方案。

1 预留博物馆展陈儿童化空间

博物馆中大部分的知识结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最基本的也需要认识汉字,因为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以及展览都是有文字说明。但这个时期的幼儿还没有开始学习汉字或者接触很少,他们缺乏基础的知识结构,还处在认知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还是通过图画以及语言的简单描述,我国目前专门的儿童博物馆还极少,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保留足够的儿童化空间。

儿童化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以儿童的视角去开展教育。博物馆中有大量的珍贵的文物,我们告诉孩子,这些文物属于什么时代,什么材质,距今有多少年等的相关信息,他们是毫无概念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一百年和一千年相差多远,不知道夏商周和元明清究竟是什么。那如何才能将文物的信息传递给儿童?

首先是展览的儿童化。在博物馆各种功能中,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展览,所以博物馆在设置展览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群体的需求。依照儿童的身高、视角、知识结构去设置展览内容和形式,甚至可以根据本馆的特点开设专门的幼儿专区。

其次是文物的儿童化。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束之高阁,放在展柜中供人欣赏,我们无法用手去触摸、无法直接的感知,成人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来对文物进行意识了解。但幼儿对一切都还不清楚,他们接触东西的最原始方法就是用手去触摸,用舌头去品尝。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针对幼儿的认知方面抛弃传统的方式,将文物拿出展柜,直接摆在孩子们面前,所以博物馆应有配套的文物模型或者复制品。并且根据文物的用途、形状、花纹等特性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针对孩子的兴趣点挖掘课题。

2 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开发服务项目

①启发和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个阶段的幼儿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他们的活跃除了在身体活动上有所体现外,在智力活动上则更为积极。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观察图片或者物品时会进行一些逻辑推理。但由于推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判断的结论也往往会发生错误。这就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开展社会教育中循序渐进地引导,从他们所能认知的领域带入未知的领域。比如海盐博物馆在开展鸡蛋验卤过程中,将需要煮盐的卤水和海水以及纯净水三样一起做比较,分别将鸡蛋放入不同的水中,让孩子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然后让孩子再舔一下这三种水的味道,最后通过味觉、视觉来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水的味道不一样,鸡蛋的沉浮情况也就不一样。

②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时期的儿童有很多新颖的想象内容,但新形象的产生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博物馆是个知识丰富的地方,儿童可以通过博物馆包罗万象的陈列去获取自身的知识经验,我们要引导儿童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所以在开展社会教育中,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比如在小小故事会中,我馆画出图片,让儿童根据自己看到的图片的内容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同时也自己动手将所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③教育模式游戏化,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培养并开发儿童在游戏中的智慧是人性化教育的开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儿童亲身体验并参与动手,远比填鸭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也更受儿童的欢迎。正如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得;我做了;我懂得。”博物馆也应该抓住孩子这种发展特性,开展相对的教育活动。

3 将博物馆带入儿童课堂

博物馆是儿童的第二课堂,但是由于学校教育排课限制或者年龄太小不能自行出行等因素的阻礙,很多的孩子无法走进博物馆参观。所以海盐博物馆特开设了海盐文化走进课堂系列活动,在市区各大幼儿园针对孩子的特点开发课程。

①利用图片和幻灯片演示,向孩子们展示中国海盐博物馆的情况,让孩子认识不同种类的盐、历代煮盐工具的演变、汉字“盐”的文化内涵以及盐与盐城的关系。

②现场演示海盐制作工艺。利用古代传统的鸡蛋验卤和现代化的波美表验卤进行对比,让儿童认识皂角、盐度计、量杯、量筒、卤水等煮盐需要的工具,并将卤水煮制成盐,让儿童观察卤水煮制过程中的反应。

③小小故事会。儿童喜欢听故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与盐有关的神话传说,如悟空盗盐、张羽煮海、七仙女的传说等。我馆将故事编成绘本,通过卡通形象孙悟空、玉皇大帝、东海龙王等这些孩子耳熟能详的角色,向孩子讲述关于海盐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让孩子亲自参与角色扮演。

④小小美术家。让孩子画出所看到的东西,如海盐博物馆外形、盔形陶器、圜底罐、脚底杯、锅丿等,并给他们涂上五彩的颜色。同时我馆还印制了涂卡,让较小的儿童一起参与到填色认识文物的活动中,让孩子在绘画中学到更多的海盐知识。

⑤小小思考家。让儿童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大海为什么会有盐?”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启发孩子的探索能力。

总之,博物馆要积极开发适合孩子的教育项目,获得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支持,争取让更多的儿童进入博物馆中。如今的博物馆都在进行各项改革,将其展览推向市场,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如何集思广益地为儿童着想并开发更多适合于儿童的文化产品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展览才更具有普遍性和教育性,才会有更多的家长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存在,关心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美)戴维·谢弗.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吴芳.在游戏中学习——博物馆儿童驾驭形式探讨[J].镇江社会科学,2013(3).

[5]赵斌洁.如何有效发展幼儿想象力[J].东方教育,2015(11).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博物馆
博物馆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