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夷山城村汉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019-12-13张涛
张涛
摘 要:城村汉城遗址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城村汉城遗址为例,通过分析城村汉城遗址监测现状,提出进行文化遗产监测的可行性分析,促进城村汉城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
关键词:城村汉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
1 城村汉城遗产概况
1.1 遗产地基本情况
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发现于1958年;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武夷山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遗址核心区占地48万平方米,一般保护区400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460万平方米。
1.2 遗产构成要素
城村汉城遗址分布面积约1460万平方米,其中闽越王城遗址本体由高胡坪王殿区、下寺岗、下寺坪等组成。城墙内宫城区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外还有官署遗址区、冶炼作坊区、居民遗址区、制陶窑址区、墓葬遗址区等。
1.3 遗产的价值
1.3.1 城村汉城遗址符合的价值标准
第三项标准(iii):武夷山包含了一系列格外突出的考古遗址,包括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汉城遗址。
1.3.2 完整性
武夷山的古汉城被毁后,2000多年来保存完整,未遭到大的干扰,直到1958年被发现,才开始考古发掘、研究。遗址附近有一个2000多人的行政村,位于低洼处,对汉城遗址不构成威胁。
1.3.3 真实性
古汉城遗址厚重坚实的城墙和大量考古发掘的文物证实了其真实性,并受很好的保护。
2 城村汉城遗址范围监测现状
城村汉城遗址的管理机构为闽越王城博物馆,遗址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是其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城村汉城遗址的监测预警工作在日常巡查、安全防范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监测手段以日常人工巡查为主,巡查重点为排除火灾隐患及进行建设控制,遗产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但监测工作仍存在监测对象不明确、监测内容单一、监测手段薄弱、管理职责不清晰等问题,监测缺乏系统性①。
2.1 城村汉城遗址保存总体现状
城村汉城遗址内城外廓城址的布局、因地制宜的筑城手法和因循传统礼制的理念在城村汉城遗址格局上的体现整体上得到了较好保护。遗址总体保存状况较好,宫城部分四周城墙仍清晰可见,墙体上部虽已坍塌,但其下部及墙基仍保存完好,都能完全连接起来。因为城墙夯筑于高岗之上或沟谷之间,所以城垣的高度及厚度也因地形保留下的堆积而不同;一般低洼处城垣保存较好,高处冲刷严重,内城外郭的格局未发生变化;赵厝圩、元宝山冶铁遗址及西北部的遗址大部分未经发掘,部门对已经发掘的遗址进行了回填,遗址城郭整体格局保存较好。
城内地层堆积仍保存较好,现经发掘或探明有宫殿区、多个城门、城墙、宗庙、水井等设施;清理过程中,发现大量建筑倒塌、烧毁后残留红烧土面等历史遗迹,大量的排水设施等遗迹;城外还有窑址、墓葬等遗址点,现多为低矮灌木自然植被保存。高胡坪宫殿区、北岗宗庙区、东城门等经发掘的遗址点,均回填30~50厘米的沙土后,用草皮绿化覆盖保护。北城门等遗址点为可视参观,则搭盖钢架棚保护;遗址外围的崇阳溪及南部、西南部的山峦所形成的天然山水屏障未发生改变②。
2.2 各遗址点现状分析
汉城遗址宫城区遗产要素保存状况较好,主要存在微生物病害、植物病害、本体开裂及局部水土流失现象;门前园官署遗址和翁仲巷官署遗址已被当地居民开垦种茶,原地质形貌基本消失;三处冶铁作坊遗址部分区域也被当地居民开垦种茶,且所在山体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坍塌。
除宫城区遗产外,汉城遗址内其他发掘或未发掘的遗产面临严重受损威胁,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受气象环境的影响,受雨水、温湿度交变、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滋生大量微生物及植物病害等多种病害;二是受地质因素的影响。由于遗址所在山体缺乏有效的排水措施,且土体结构性能差,在暴雨的冲刷下极易造成土体流失甚至坍塌;三是遗址区内的土地所有权一直是城村当地村民所有,绝大部分文化堆积层距地表较浅,当地居民根据生活需要建房、开垦种植,不仅破坏了遗址形貌,也对山体表层强度有一定程度削弱。所以亟需从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及本体多方面展开监测,为后期改善遗址保存环境及本体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建设城村汉城遗址监测体系必要性
3.1 使城村汉城遗址更好履行申遗承诺
城村汉城遗址作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本国和国际共同确认的人类遗产双重身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将监测作为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要求缔约国必须建立包括衡量、评估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关键指标、影响因素、遗产保护措施和负责机构等内容的监测体系。对遗产地进行监测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情况,为制订、修改及执行保护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是维护城村汉城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必要手段
城村汉城遗址不仅是福建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全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特别在同时期的古遗址中。在西汉王朝分封的诸侯王城中,也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王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重要古文化遗产。
目前城村汉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良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因受自然环境侵蚀和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现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自然风化对遗址破坏日益严重。考古发掘后由于保护工程技术水平不成熟,实施覆盖后局部遗址遗迹受到破坏;局部使用水泥板材料亦不符合保护工程要求,护墙简单、薄弱,不能满足承载要求;目前已有沉降裂缝现象,台面霉变严重。因此,城村汉城遗址监测预警平台的建立能够完整地收集数据及资料,实时对威胁遗址的因素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利于遗址保护工作。
3.3 监测预警的建设是提高城村汉城遗址保护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村汉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且城村汉城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对其管理水平和保护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城村汉城遗址的人员配置、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及保护工作水平等方面还达不到其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水平,尤其是其廣阔建设控制地带的乱改、乱搭及乱建现象,无法及时掌握信息,对本体的病害变化缺乏科学的数据采集方式等问题,需要尽快采用更先进和有效的方式提升城村汉城遗址保护管理水平。
4 小结
城村汉城遗址监测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保护城村汉城遗址遗产的价值及其特殊性。根据其保护管理现状,结合国家文物局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要求,建设符合城村汉城遗址遗产特色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对遗产进行合理保护。
城村汉城遗址监测体系建设是城村汉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基于城村汉城遗址已有保护管理信息化成果,构建城村汉城遗址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遗产资源数字化、结构化;遗产状态展示多样化、清晰化;监测数据采集便利化、标准化;决策分析科学化、及时化;遗产保护管理专业化、智慧化,为城村汉城遗址的永续保存提供技术支撑,为类似大遗址的监测保护提供示范作用。
城村汉城遗址遗迹分布较多、文化内涵丰富,遗址监测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遗址管理服务。因此,进行城村汉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是很有必要、可行的,也是保护城村汉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武夷山市委宣传部.武夷山[M].福州:海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