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机电类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太仓中专办学点为例
2019-12-13丁亮
丁 亮
经过多年努力,五年制高职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但课堂教学质量还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在于校企没有深入合作开发适合的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不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为此,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太仓中专办学点(以下简称“太仓中专”)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创新实施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的治理体系、开发路径、支撑系统、教学策略等方面创新实践,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学习领域课程治理体系:校企行联动,双导师参与,提高课程管理的权威性
针对五年制高职课程管理中存在的“企业参与不深入,治理体系不健全”问题,学校致力于建立组合式课程管理机构,组建校企“双导师”课程开发团队,建立校企行联动动态修订机制,构建学习领域课程治理新体系。
第一,建立组合式课程管理机构。教学管理处牵头,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由企业培训师、行会(AHK、HWK)专家、行业专家、学者组成,负责论证课程方案,指导课程实施。各专业学校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培训中心经理组成培训委员会,在课程管理委员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教学实施,并及时反馈课程实施情况;课程管理委员会任命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根据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课程管理委员会。
第二,组建“双导师”课程开发团队。合作企业的培训师、师傅与学校的项目负责人、专业教师组建“双导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根据专业需要配备专业教师,打破原有教研组的限制。“双导师”都经过AHK/HWK 专业教学法培训和专业教学项目训练,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团队合理分工,企业培训师、师傅负责实践课程标准制定和资源开发,学校教师负责专业理论课程标准制定和资源开发。学校暑期先后组织40 多位教师进入合作企业进行课程开发,邀请德国培训专家和培训中心经理担任专家顾问。
第三,建立动态修订机制。企业将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反馈给课程管理委员会,经过研讨、论证,及时更新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现育人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培训目标相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考试委员会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并及时反馈,课程管理委员会据此动态修订课程方案。
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路径:项目化情境,结构化架构,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五年制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开放,开发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方案中只有学校本位的课程,缺少企业工作本位课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相距甚远,课程体系不开放;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缺乏经验,开发思路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学校致力于校企共同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学项目,整体架构课程资源,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新路径。
(一)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调研、论证、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德国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了机电类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借鉴国际先进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将德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方案,进行本土化改造,既满足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也满足学徒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符合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坚持能力与素质并重,多元整合学徒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利益等相关诉求。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由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课程、培训中心课程和岗位学习课程组成,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模式,能够将学校本位学习与企业工作本位学习紧密结合。以五年制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为例,课程方案构成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依据省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遴选和组建公共基础课程,包含语文、数学、外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艺术,其中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英语要增加专业英语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词汇,为今后的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德国工业机电工框架教学计划,结合企业的需求,按教学项目进行本土化开发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师经过了完整的项目培训,并取得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证书(ADA 证书)。教学过程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见下页表1。
3.培训中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采用“一对多”的校企合作方式,即一个专业对应多个合作企业,同一个班级的学徒签约的企业不同,每个企业根据岗位的特定需要设置培训课程,包含PLC 控制系统集成应用(企业自定PLC 类型)等课程。企业培训课程由企业的专职培训师在企业的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评价。
4.岗位学习课程:学徒在企业师傅的指导和言传身教下完成岗位技能学习课程。每位学生在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双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和企业签订了学徒培养合同,是企业的学徒。企业会给每位学徒安排企业师傅,师傅是岗位学习课程的实施者。德国手工业行会提供岗位学习大纲,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学习内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岗位学习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见下页表2。跟岗学习是学徒跟着师傅学习岗位技能经验,并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轮岗,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表1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顶岗锻炼是在学徒跟岗学习之后,根据各个岗位的学习情况,结合学徒的意愿确定学习岗位,进行定岗实践学习。顶岗锻炼是学徒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后,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在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学习。学校结合企业培训条例,制定工作本位学习大纲,采用“规定+自选”的原则,规范各企业岗位学习内容,明确岗位学习要求。
(二)基于课程标准开发教学项目
教学目标的核心体现是课程标准,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职业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领域都针对一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课程开发团队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在课程标准框架下设计适合教学的专业教学项目。每个机电类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包含一系列专业技能和知识逐层递进的专业教学项目,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包含台灯、自动卷帘门等教学项目。课程开发以专业教学项目为主线,每个教学项目都由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组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并据此设计课程目标,校企双方根据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共同设计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来选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按照实施任务的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知识整合过程中系统化的结构问题,将原来分割开来的单科知识和单项技能有效地整合为围绕项目的综合知识和复合技能,实现了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相融合。
(三)整体架构课程资源
首先,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模板,分为教学项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三个层次。一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工作页、教师工作页、项目知识点等资源。既有教师用教学资料,又有学生用学习资料;既包括纸质教学资料,又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料。其次,统一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引导问题、任务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其中学生工作页内容结构如图1 所示。最后,统一安排开发人员。各专业讨论确定各个教学情境(项目)涉及的教学模块,然后将教学模块的开发落实到人,确定每个模块的主讲教师,分工合作,制订开发计划,按照计划逐步推进,为后续的教学任务安排奠定基础。
三、学习领域课程支撑系统:环境集约化,师资专业化,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图1 学生工作页内容结构示意图
针对五年制高职课程中存在的“教学环境与职业情境不相称,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不相符”问题,我们致力于打造集约化的教学环境,建设专业化的师资团队,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支撑新系统。
(一)打造集约化的教学环境
一是空间架构。不论何种教学平台,根据师生、课程要素,普通教室与实践场所综合考虑,实践场所理论教学区、基础技能训练区、理实一体教学区、综合技能训练区统筹安排。二是功能架构。基础技能训练区以设备为单元设计,注重设备和学生的对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区以课程为单元设计,注重应知和应会的对应;综合技能训练区以专业为单元设计,注重需求和能力的对应;实践教学场所融合教学、培训、考证、创新等功能。三是文化架构。立体布置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全面确立学生安全、节约、环保等意识。四是效率架构。由课程教学任务总量、每年教学周、任教教师数、每年设备利用率来确定设备数,设备年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
表2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岗位学习课程
(二)建设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一是合理配备教师。根据学习领域的教学总量及相关教学要素动态配备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企业培训师、企业岗位师傅和兼职教师;根据教师个体要素等动态确定模块主讲教师;一个学习领域配备不少于两名主讲教师,一名教师安排不少于两个学习领域的主讲任务,师资的选择综合考虑工作经历、年龄。二是实践提升教师。骨干专业教师要参加为期60个工作日的行动导向的德国专业教学法的培训,培训过程基于教学,为教师日后开展教学服务。培训方法基于行动,在“做中学”,让学员成为专业化的教师,并根据教学安排及教师个体因素安排企业实践、高校研修等。三是成就引领教师。实行小班化授课,每位教师主攻两个模块教学,每次授课配备成套的教学资料、教学设备等,让教师在每天的成功感中动态提高。
四、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策略:行动化实施,指导性评价,提高课程实施的职业性
五年制高职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职业能力不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热火朝天,学生无动于衷,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综合能力不高。对此,学校致力于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参与的指导性评价。
(一)行动导向实施教学
专业教学项目由经过专业化培训的、掌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五年当中须完成学校专业的理论、实践学习和企业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学习。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实践教学采用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等,同时教学活动中重视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有效运用。所有课程教学活动充分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学教合一等新课程实施理念。以六步教学法为例:为了完成一个机械零件加工的教学,教学过程安排如上页表3 所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这六步的不断重复,逐渐增强学习主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自我建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完成专业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表3 “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
(二)多元化教学过程评价
一是基于“六步教学法”的指导性评价,如图2 所示,由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此评价是“六步教学法”学习过程中的第六步。以学生完成自动卷帘门的机械部件为例: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工件后,先自主进行工件参数检测,根据误差范围自行给定分数等级。接着由教师进行工件参数检测,并给定分数等级。最后将学生自评和师评的分数进行比较,分数接近的总评分等级较高,反之则较低。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重新回到“六步教学法”中的第二步——“计划”,检查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评价下不断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不断修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升。二是准员工评价,学生作为学徒在企业学习,采用企业对员工评价的内容和相关的评判标准,在知识和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素养方面多元化考核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三是面对面评价,学生、家长、教师、企业培训师和师傅全员参与。学校面对面评价时邀请企业培训中心主任、培训师参与评价;企业面对面评价时邀请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参与评价,覆盖全部学生,通过面对面的考评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阶段性考核评价,由第三方(AHK/HWK)组织毕业考试一和毕业考试二,考试内容由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情景对话组成。教学过程评价多元化,在监控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工作标准体系,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图2 基于“六步教学法”的指导性评价流程图
我们通过系统设计,逐步推进,着力建构了以“四个一”(一个体系、一条路径、一套系统、一组策略)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践样式,切实优化了课程,提升了教学质量,把五年制高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