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地区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现状及政策建议

2019-12-13黄雪飞潘长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武汉工业设计

黄雪飞 潘长学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支点,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蕴藏了丰富的创新设计需求。近几年,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迅速,并于2017年11月正式成为我国第四个“设计之都”。但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在很多方面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存有差距。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生态,是推动武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是加速武汉工业经济向高端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对建设生态、美丽、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1.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模型的基本框架

1.1 研究现状

工业设计以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创新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设计驱动的创新从问题本源出发,以用户为中心,赋予产品以文化和情感,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改变社会发展方向,它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同时,它也是形成原创性设计的主要途径,可以改变事物的意义,诞生新的物种,进而构建起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市场竞争中决定客户及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是设计而非价格。设计能有效促进商业成功,优秀的设计是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特征[3]。持续发展的国际分工促进设计与制造地区的分离,设计、创新、品牌和服务更容易帮助企业构筑竞争优势[4]。加拿大家具制造业曾在该国经济衰退期间,以设计为主导,凭借设计密集型的产品,构建了强劲的竞争优势和产业活力[5]。

我国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和提升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工业设计通过“促进产品升级—推动技术升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功能升级”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6]。设计创新可以从源头激发创新链活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生产要素配置等成为设计创新驱动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7]。设计驱动创新还带来产业链分工重组和产业跨界,设计、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8]。跨界与融合有助于重构制造业的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它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9]。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密集地经历着“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机制创新、系统设计、可持续设计、社会设计、服务设计”等多个阶段。以设计为核心的企业,正在通过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来创造价值,获得市场竞争能力[10]。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主体,如驻厂设计部门、独立设计机构、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以及院校工作室等,而顶层政策支持、人才储备以及工业设计标准体系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重要支点[11][12]。设计产业成长过程中有向某些主要地区聚集的趋势,集群化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趋势。Fundeanu和Badele基于“四叶草”模式提出了创新的集群概念,认为在积极的公共政策下,创新集群可以充当地方发展的有效工具,通过创造密集的知识流来提高竞争力,刺激创新和创业,使企业恢复活力和多样化[13]。

1.2 模型的基本框架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发达国家的创新和竞争力模型(如熊彼特模型)并不完全适用发展中国家[14]。设计产业是知识创造型及生产性服务产业,人才是高级和核心的生产要素。其发展要立足本源,以服务制造业为核心[15]。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运行机理、演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相似性[16],产业主体本身及其所处环境都影响到产业的成长。我国工业设计的视野正不断扩展,业界环境快速变化,新进者、供应商、购买者、企业竞争、替代品、利益相关者等影响着其发展环境[17]。因此,适用于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不仅应体现发展观和生态观,还应强调重大国家战略蕴藏的需求机会和各级政府的推动对产业成长的积极效应。

表1是基于钻石理论和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工业设计的产业竞争力SEP(Strength-Environment-Performance)模型。它由两个层次构成:首先是功能层,包括产业竞争实力、产业生态环境和绩效价值三部分。产业竞争实力指能够直接反映工业设计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竞争能力因素,主要由产业内部要素组成;产业生态环境指产业所在区域对工业设计主体实施经营活动形成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因素,是产业的外部条件;绩效价值则反映工业设计为相关产业、区域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形成的影响。其次是维度层,是对各功能层要素的细化分解,总共包括产业基础、企业战略、设计投入、技术投入、创新人才、基础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需求环境、设计创新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经济贡献、产业价值创造、社会进步等15个子项,以便量化统计和综合评估。

2.武汉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现状

2.1 产业竞争实力

产业竞争实力主要对工业设计产业系统本身的运行体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工业设计产业基础、企业战略与营运水平、设计投入、相关技术投入以及创新人才总量等五个方面。

图1 武汉市1860家工业设计企业所在行业的分布情况

图2 2013-2017年武汉市专利数量及分布情况(单位:件)

2.1.1 产业基础

从广义设计的角度来看,武汉设计产业基础较好,在工程设计和创意设计领域均已形成了千亿产值的产业规模。截止至2016年,武汉共有工程设计企业497家,从业人数7.28万人,文化创意企业2.95万家,从业人员21.94万人[19]。从狭义角度来看,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较晚,产业基础较弱,专门的工业设计企业数量、规模及影响力还有限。虽然一些龙头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在通信、光电、船舶、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但是,武汉市独立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总体规模却相对有限,2017年总营业收入约15.2亿元,增幅15.2%,仅占全市工业设计总营收额的7.76%,与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工商系统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17年12月,武汉市工商在册的名称中含有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企业共有94家,经营范围内包含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企业1860家,其中注册资本超千万的企业133家,约占7.15%。图1是对这些企业所在领域分布情况进行的分类统计,显示这些企业的设计服务行业范围主要在互联网、机电家电、广告包装、文创礼品、通信电子及光电、服装珠宝、家居家具、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其分布情况与武汉市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所在行业基本一致。

2.1.2 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和设计管理能力在设计企业(部门)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良好的设计不是偶然出现,也不是简单地投资于设计,而是作为战略部署和管理过程的结果[20]。企业内部的创新设计部门则是全面提高制造型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来源,可以为企业直接带来卓越的产品竞争力[21]。从对设计企业的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武汉工业设计企业规模还不大,业务范围也较单一,在系统提供设计开发、研发制造和营销推广的全产业链工业设计服务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但是,多数武汉工业设计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尝试转型,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武汉工业设计企业发展主要有四种战略:一是强化业务专业性和领域特殊性,围绕所在领域的设计开发、技术研究和工程实施等方面,迅速积累经验,压缩学习成本,升级服务方式。二是通过战略重组或合作结盟等形式,整合人员、技术、财务、营销等资源,提升全产业链设计服务能力。三是部分设计型企业向实体型企业转型,拓宽业务范畴,与实体企业合资合作,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新兴业态的迅速萌芽,出现了在线设计服务、个性化定制、自有品牌创建、设计产业联盟等新业态。如哦引力品牌服务(武汉)有限公司与全球一千余位优秀设计师合作,以设计众包为切入口,提供品牌推广、运营等全方位服务;落地创意(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的意造网3D打印云平台及3D打印云工厂,尝试“互联网+个性化”柔性化生产模式,订单及销售额大幅增长。

2.1.3 设计投入

产业间正在不断融合和跨界,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设计在原理、功能、技术、结构、外观、材料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突破[22]。重视原始创新和有效的设计投入,会对企业财务业绩造成积极而长远的影响[23],能让企业走到行业前列,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武汉制造型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工业设计价值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神龙汽车、武汉钢铁、东风本田、武船重工、凯迪电力、湖北中烟、周大福、爱帝等企业的工业设计投入持续增长,超过了企业研发总投入的30%以上。目前,武汉共有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烽火通信创新设计中心、高德红外工业设计中心和东风设计研究院)和40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武汉政府和浪尖公司共同签署了全产业链设计创新平台“浪尖D+M工业设计小镇”项目。项目一期已于2018年5月正式开放,在设计创新、研究应用、孵化创新、产业链整合及智慧工业、教育培训以及服务配套等方面提供完善的工业设计全产业链服务,将带动武汉设计、模具等上下游企业发展,立体推动武汉工业设计集群式发展。

2.1.4 技术投入

武汉市政府和企业在技术投入方面力度较大且增长明显。2017年武汉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370亿元,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七,研发投入强度约3.2%。其中,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占比分为78.1%、11.7%和9.7%,反映了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了高增长幅度,达到了10%。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占研发投入排名前两名。截止至2017年底,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企业数量达659个,较上年增长33.4%;研发人员合计约4.02万人,增幅14.3%;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49.35亿元,增幅16.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67.35亿元,增幅7.9%;新产品销售收入1879.59亿元,增幅32%[24]。

专利数据是能体现技术投入和研发成果的指标,武汉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图2显示了2013年至2017年期间武汉市专利数量的变化。2017年,武汉市专利授权量2.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约8千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76件。专利申请量49726件,同比增长10.9%,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0%,达29102件,是高校的两倍。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武汉企业在设计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在明显增强。

2.1.5 创新人才

创造力是未来的重要经济驱动力和新经济发展工具,培养和维持创意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地方政府在创造环境、吸引人才、扶持创业等方面作用重大[25],而大学的科研和设计创新活动具有溢出效应[26],可有效促进所在区域创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科教基地,84所高校的数量仅次于北京,拥有95家科研院所、两院院士68名,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均居全国前列。2017年武汉共招收研究生4.8万人、本专科生27.4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130万人。2017年起,率先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等一系列引智引资政策,2018年共引进45名外籍外地院士和281名高层次人才。40.6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率已高于“北上广”三地。

武汉也是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最早的地区之一。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都有较长的工业设计办学历史,我国“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就曾于1991年在武汉召开。截止至2017年,武汉共有4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不含服装设计、珠宝设计等相关专业),工业设计本科年招生规模超过3000人。随着武汉工业设计创业环境的好转,工业设计毕业生外流严重的问题将极大改善,更多毕业生选择留汉就业,一些工业设计师回汉就业或创业。本地高校资源将为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2.2 产业生态环境

2.2.1 基础环境

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资源配置、居住环境等因素,会对工业设计活动的开展及人才的留存造成影响。武汉市城市景观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前往全国各地均方便快捷,是理想的创新、创业和宜居城市。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八;在《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中武汉位列“十大幸福城市”之首;在《2017中国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武汉排名第三。同时,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对内、外资企业吸引力巨大,超半数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小米、腾讯、阿里等50余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在此建设第二总部。

2.2.2 市场环境

工业设计服务市场秩序、价格水平和契约关系的稳定,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维护。近几年,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制定配套政策,立体推动。一方面,引导企业在汽车、船舶、桥梁、通信、激光光电等领域形成工业设计优势,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加大投入,完善本地工业设计产业链,吸引工业设计资源集聚。成立于2013年的武汉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扮演着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的角色,维护本地工业设计市场秩序,组织企业间及校企间的交流、合作、对接、推广、宣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推动武汉工业设计市场环境的改善。但与广东、浙江等地的设计协会相比,武汉工业设计协会在发展历史、资源投入、运营效率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在推进“政商产学研媒金”等多方合作、协调各方利益、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 产业环境

区域经济、政策法规、政治制度等产业环境要素影响着工业设计主体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重视发展设计产业来促进经济发展,从产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立体制定设计产业振兴政策[27]。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武汉经济总量1.34万亿元,GDP总量和经济密度均进入全国前十,三次产业占比约为3.0∶43.7∶53.3。在投资方面,通过实施招商引资工程和资智聚汉工程,校友项目累计签约1.3万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3.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172亿元,增幅达159.6%。在盈利方面,利润增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55.6亿元,增幅达15.2%。从行业层面看,轻工、汽车、信息行业增速突出,均超过了17%;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营业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增长均超过了18%。

在工业设计专业服务领域,由于工业设计企业数量不多,规模有限,且多围绕本地的装备制造、激光光电、汽车及零部件、医疗等产业需求开展设计服务,业务领域已与沿海城市形成了差异。此外,武汉在一些传统行业留存了较大规模的专用设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本地设计企业实现工业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如东风设计研究院主要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方案,加上较早地实施绿色低碳设计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在行业里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2017年工业设计营业收入达1.18亿元,成为武汉工业设计企业的一枝独秀。

2.2.4 需求环境

充分的需求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工业设计的主要业务源于制造、信息、服务类企业在新产品、新内容、新服务等方面的设计开发需求。以服务需求为核心的设计服务型业态将成为未来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方向[28]。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新时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有了更高品质的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催生的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将为工业设计产业提供重要的需求环境和发展契机。就本地需求而言,武汉有6个千亿级行业,百亿元企业20户、规模以上企业2500余户,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及环保业5个行业产值均在千亿元以上。武汉承担着包括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内的约50项国家战略及重大改革试点工程,新产业、新模式发展迅速,拥有独角兽企业5户,排名全国前列。2018年起,武汉开始实施“万千百工程”,将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2个万亿级产业以及一批千亿产业。巨大的创新需求将加快促进本地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2.2.5 设计创新环境

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设计创新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和认识水平反映了设计创新整体环境的好坏。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以科学技术和创新设计为导向的国家和企业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以此为导向的经济战略和政策是各级政府重要的调控和促进手段[29]。武汉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拥有光电子信息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17年《国家治理周刊》对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中,武汉综合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创新持续力高居榜首。2017和2018年,武汉市政府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该展事成为展示、宣传、交流、推广和转化工业设计成果的国家级平台,有效促进了在汉企业加快开展工业设计,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武汉成功举办了两届“黄鹤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周”,协助举办了四届“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和“设计双年展”。虽然在活动规模和影响力方面与先发地区存有一定的差距,但却让本地设计创新环境更加多元化。

硅谷经验告诉我们,大学、企业与政府的良好互动,加上鼓励创新、创业和创富的激励机制造就了这个全球创新中心。政府和大学能对培养人才和促进创意产业创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30]。武汉拥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2018年新增2个诺贝尔奖工作站、2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7个知名企业研发机构以及4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举办了216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专场活动,千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转化,签约总金额371.4亿元,科技金融表现积极,创投资本总额达1338亿元。可以说,无论是科技创新、设计创新、成果转化还是平台构建,武汉孕育了丰沃的创新土壤,完全有条件成为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2.2.6 管理制度环境

管理制度环境涵盖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层面。在激励创新引领发展方面,武汉政府明晰产业定位,重视企业需求,重视资本、人才和营商环境,重视现存资源有效利用,在产业战略、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统筹部署,构建积极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如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壁垒,2017年实现2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总金额达244亿元;又如实施税收激励,搭建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2017年近三千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增幅达83%;再如东湖高新区发布“科技投入七条”,设立亿元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布局科技创新平台。

在工业设计专项政策方面,2015年出台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并发布了《武汉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武汉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集聚区进行奖励和扶持,对获重要奖项和参加国际展会的企业予以补助。在引进和培育人才方面,将工业设计高端人才纳入“黄鹤英才(专项)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组织举办武汉工业设计创新论坛、工业设计人才培训等专项活动,面向各区分管领导、企业负责人、设计总监及企业设计部门负责人等。

2.2.7 文化环境

社会公众对设计创新及其他创造性活动的价值判断,会影响企业、产业和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环境影响着地区的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武汉位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汇处,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敢立潮头”和“兼容并包”是其文化特质。武汉政府已在战略上将创新文化视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31]。尽管其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目前还有许多游离在产业之外,但武汉开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使其融入产业和社会发展,开展创新创业赛事、创客周等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推动政府部门从创新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提升大众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城市创新文化活力。

2.3 产业绩效价值

2.3.1 经济贡献

经济贡献包括工业设计产业自身的经济贡献及其拉动下游产业的经济增长。前者主要反映为工业设计服务业务的经济指标,后者则体现在设计创新为企业创造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工业设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超100倍[32]。经过近几年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投入,武汉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亿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为主体构成的矩阵已初步形成,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通过对2016、201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以及工业设计重点企业的工业设计投入和营业收入等数据的统计和计算,2017年武汉地区工业设计产业的总营收约195.9亿元,增幅约14.7%,设计带动相关产业经济价值超千亿元。

2.3.2 价值创造

工业设计从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出发,从功能和观念两个层面创造价值,通过整合产业要素,创造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与服务来实现价值。一方面,工业设计活动为武汉地区传统产业创造丰厚的价值,汽车、船舶、装备、电子、服装等传统产业活力增加,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老重器”焕发新活力;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品及企业占据领先优势,“新武汉造”正在崛起。另一方面,工业设计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折射出企业对用户和客户的关怀,为品牌价值的构筑提供有力支撑,创造出积极的社会价值。今天,一大批出自武汉企业之手的桥梁、高铁、船舶、医疗产品、互联网产品,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2.3.3 社会进步

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优化生存方式、改善生产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今天的工业设计渗透到衣、食、住、行、用、沟通、消遣、工作等方方面面,不仅提供物质、信息、服务等形式各异的产品,还透过价值观念的传递影响社会发展。武汉将创新设计视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多个设计领域融合发展,全社会广泛参与。随着创新设计战略不断深化,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密集涌现,人们享受到更便捷的城市空间、更舒适的生活品质和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3.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1 工业设计供需矛盾明显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产业集聚程度一般高于所在地区的制造业,并具有向某些重点地区集聚的趋势[33]。目前武汉市工业设计企业服务营收总额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设计企业在服务本地产业需求方面市场占有份额有限,工业设计产业的聚集程度落后于其制造业。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企业对本地设计企业缺乏了解,赴外地寻找工业设计服务,同时一些本地工业设计企业却因缺乏足够设计业务而发展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与设计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需求信息的发布和响应机制、设计市场竞争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效率等方面。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分工与协同能力还有待加强。

图3 2017年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专利数量对比(单位:件)

3.2 工业设计投入力度有限

2015 年以来,武汉政府设置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工业设计,但投入力度与发达地区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例如深圳2013年以来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工业设计业发展,顺德2018年计划三年内投入15亿元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也比较有限,对原创设计和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还较弱,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还较浅显,未能意识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的必然趋势。此外,企业在IF奖、红点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红星奖等国际国内设计活动中的参与度还不够,在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方面表现也不够突出。图3显示了2017年武汉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情况,武汉位列第七,与前几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3 设计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不足

工业设计不仅在横向上对各行业进行综合,也可以在纵向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34]。未来产业越来越需要工业设计企业提供“概念—设计—验证—制造—营销—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在用户及市场研究、体验研究、CMF创新、手板制作、快速原型验证、品牌服务体系等产业链环节有所欠缺,部分业务需与外地企业合作完成,对设计周期和成本控制方面有明显影响,拉低了企业的竞争力。部分设计园区产业聚集度有限,产业链不完善,区内企业缺乏合作和配合,未能发挥聚集效应。

3.4 领军型工业设计企业缺乏

武汉工业设计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专业能力强、营运能力强、竞争力强的领军型和标杆型企业。营收过亿元的工业设计企业仅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家,产业整体实力亟待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发展历史较短,业务较单一,观念较保守,配套不成熟。武汉工业设计企业需要吸收先进观念,立足本地产业,布局智能制造、智能医疗、邮轮、大数据服务、个性定制、线上全产业链服务等前沿领域,并谋求从单一的设计服务向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设计产业化方式转变。

3.5 工业设计人才吸引力不够

由于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较晚,企业数量、产业基础、政策导向和创新意识等落后于沿海城市,影响了工业设计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大量的设计研发人员和工业设计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随着近几年对工业设计产业支持力度的增强和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制定,武汉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人才问题是个系统问题,不仅要能引得进,同时也要留得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3.6 工业设计的社会认知薄弱

一些领域的企业还处于依靠加工生存的传统模式中,对现代工业设计的认知有限,甚至缺乏基本的设计投入。企业管理者未意识到工业设计在增强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品牌价值等方面的意义,未理解它在整合资源、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方面的深层次价值。此外,城市公众对工业设计活动的参与度有限,许多人不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规律和价值,也不愿意为优秀设计买单。设计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从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实力、产业生态环境和产业成效三个层面对武汉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武汉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在产业基础、企业战略、设计投入和技术投入方面竞争实力有限,市场环境、产业环境、设计创新环境和管理制度环境与广深沪杭等先发地区还存在差距,产业的经济贡献和价值创造有限。当前武汉工业设计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和机遇的推动作用明显。除了要加大投入、规范市场、健全产业链、吸引和培养创新设计人才之外,还要利用好政府的顶层规划、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把握住产业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等战略部署带来的发展机遇。只有明晰定位,补足短板,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环境,武汉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产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工业设计是产业和社会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科技、设计、教育、文化、制度共同决定着它的核心能力。要提升武汉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需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协会为桥梁、院校为支撑,系统构建产业生态。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健全设计产业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工业设计资源在重点工业聚集区布局,推动建设高水平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及示范性园区。搭建设计供需信息公共平台,健全沟通、合作和运作机制;组织产业设计需求对接活动,组织“工业设计进企业”活动;推动工业设计公司与本地产业的有效对接;引入国际、国内优秀工业设计资源对接武汉制造业,提升工业设计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2)加快培养和引进优秀设计人才。加快工业设计专业化人才培训机制建设,制定设计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利用武汉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多样化的设计师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深化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和城市合伙人等计划,制定具有吸引力的工业设计人才专项政策,创新人才激励和发展机制,吸引海内外及本地优秀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3)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力度。增加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和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设计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工业设计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帮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工业设计领域的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或跨领域合作。支持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高层次工业设计研究院,支持具有专业竞争能力的初创型工业设计企业。

(4)提升设计企业服务能力。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围绕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电、服装等领域进行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营销服务等多层次的创新。推动设计企业实施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跨领域发展战略,提升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引进结构设计、模具设计、CMF创新、手板制作、快速原型验证等相关资源,补齐本地产业链短板,提升全产业链创新服务能力。

(5)支持工业设计领军企业建设。培育和引进工业设计标杆企业、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将工业设计部门独立运营,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业设计企业,增强领军企业的辐射范围。发挥现有各级工业设计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和扶持一部分研发实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中高端产品的设计研发,挖掘潜在需求,开拓新兴市场。

(6)加强宣传和推广。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扩大“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黄鹤杯”和“工业设计周”“设计双年展”等活动的影响与效应,突出专业性、多样性和国际性,体现本土性、开放性和传播性。通过集中学习、展会观摩、实地调研、领军人才培训等形式,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干部开展工业设计学习和培训。鼓励和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各类创新活动,提升社会对设计价值的认可度,加快工业设计的普及和推广。

注释:

[1]徐蕾,倪嘉君:《设计驱动型创新国内外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0期,第155-160页。

[2]VERGANTI R.Design driven innovation: changing the rules of competition by radically innovating what things mean(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9).

[3]UGHANWA D O, BAKER M J.The role of desig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Routledge, 2018).

[4]BRYSON J R, RUSTEN G.Design economies and the changing world economy: Innovation, production and competitiveness(Routledge, 2010).

[5]HATCHCJ.“Competitiveness by design: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the resurgence of a“mature”industry in a high-wage economy,”Economic Geography 89(2013):261-284.

[6]刘永红,刘倩:《工业4.0视角下工业设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包装工程》,2018年第8期,第113-116页。

[7]李若辉,关惠元:《设计创新驱动下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3期,第3-89页。

[8]赖红波:《传统制造产业融合创新与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研究——设计、互联网与制造业“三业”融合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8期,第68-74页。

[9]王晓红:《推动创新设计迈向制造强国》,《全球化》,2017年第5期,第15-35页,第134页。

[10]柳冠中:《设计与国家战略》,《科技导报》,2017年第35期,第15-18页。

[11]凌继尧,张晓刚:《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创意与设计》,2012年第4期,第22-39页。

[12]刘键,戴俭:《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5期,第182-183页。

[13]FUNDEANU D D, BADELE C S.“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novative clusters on competitivenes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24(2014): 405-414.

[14]CARAYANNIS E G, WANG V W L.“Competitiveness model—a double diamond,”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3(2012): 280-293.

[15]O’CONNOR J, GU X.“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 in Shanghai: a success 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2014): 1-20.

[16]曹如中,高长春,曹桂红:《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1期,第81-85页。

[17]何晓佑:《我国工业设计业界环境分析》,《设计》,2014年第3期,第8页。

[18]厉无畏,顾丽英:《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第78-83页。

[19]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1月30日,http://www.wh.gov.cn/hbgovinfo_47/szfggxxml/gzghjh/gmjjhshfzgh_2954/201701/t20170126_99942.html,2017年1月。

[20]CHIVA R, ALEGRE J.“Investment in desig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sign management,”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6(2009):424-440.

[21]BAARK E, ANTONIO K, LO W, et al..Innovation sources, capabil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firms [C]//; City.8.2011.

[22]罗仕鉴:《科技设计驱动变革》,《包装工程》,2017年第24期,第30-36页。

[23]HERTENSTEIN J H, PLATT M B, VERYZER RW.“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sign effectiveness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2(2005):3-21.

[24]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

[25]BRECKNOCK R.“ Creative capital: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creative city,”Retrieved March 3(2004): 2007.

[26]AUDRETSCH D B, HüLSBECK M, LEHMANN E E.“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university spillovers,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Small Business Economics39: 587-601.

[27]黄河,刘宁,张凌浩:《设计驱动创新视角下设计政策研究及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以日本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8年第3期,第87-91页,第210页。

[28]宋慰祖:《用设计方法论科学地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设计》,2019年第6期,第80-87页。

[30]ZHENG J.“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 and the‘entrepreneurial city’ of Shanghai”Urban Studies48(2011):3561-3582.

[31]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1月30日,http://www.wuhan.gov.cn/hbgovinfo_47/szfggxxml/gzghjh/gmjjhshfzgh_2954/201701/t20170105_97589.html,2017年1月。

[32]黄孟芳,卢山冰:《设计在推动创新和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18年6月19日。

[33]王汉友,陈圻:《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城市集聚对策——整合产业竞争力和集聚趋势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4期第45-52页。

[34]李云,陈红玉:《创新时代 浪尖路径:工业设计走向全产业链创新》,《装饰》,2017年第1期,第20-25页。

猜你喜欢

武汉工业设计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