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层形式主义表现形式与纠正路径

2019-12-13

法制博览 2019年16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领导干部

徐 鹏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党和政府通过基层这个重要纽带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基层也是贯彻决策方针的关键一环。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基层的广泛调研反馈给上级部门;另一方面,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依靠基层执行贯彻。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继续整治‘四风’问题”[1]。但形式主义问题在基层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肃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腐蚀了基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严重阻碍了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顽疾必须彻底清理。

一、基层形式主义表现形式

(一)形式主义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增强文化自信,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凸显的精神需要,乡镇(街道办)通过修建文化中心的方式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但形式主义问题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也显现出来。

某街道办事处为落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1的相关要求,将一所废弃幼儿园改造成“文化中心”,内设书画室、健康体检室、报刊阅览室、棋牌室、观影室等十几个文化休闲场所。据街道办领导介绍:该文化中心所有场所免费对辖区内居民开放,居民还自发组建社会组织,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赛等,街道办的这项惠民措施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但参观该文化中心时发现:书画室的纸张已经泛黄、健康体检室的按摩椅外包装并未拆除、报刊阅览室的报纸没有及时更新、观影室的座椅扶手布满灰尘、参观完离开时工作人员将文化中心大门关闭。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初衷是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但这种“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文化中心,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面上落实了上级部门要求,实际上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汲取“精神食粮”的场所一年只开“两次”:领导视察开一次、团队考察开一次。形式主义文化建设既没有起到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又降低了群众享受文化的质量。

(二)形式主义执法

基层行政执法部门是确保法律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依靠业务精通、廉洁勤政的行政执法队伍。但基层事务繁杂、工作辛苦等因素导致有些行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出现“只重效率、不重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从而阻碍了行政执法工作的落实。

多名群众通过拨打市民专线、网上留言、拨打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反映一道路人行道违章停车妨碍出行并造成安全问题。三天后,交通警察中队民警通过电话向举报人简单了解违章停车位置、机动车数量、违停时间段等情况,随后该问题被搁置。某市民再次投诉,半个月后得到交通警察中队回复:“违章停车位置是小区入口,由于入口规划不合理导致违章停车,建议向规划部门反映”。当市民提出并非规划不合理,交警部门应进行执法、向交警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并要求根本上解决问题时,交警部门表示考虑建议、加大巡查力度、进行处罚和劝导,并以会及时上报、领导正在调研等理由结束通话。但该路段违章停车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交通警察中队是保障交通安全、进行违法处理的主要力量。在该案中交警中队简单地将违章停车问题归结为规划不合理,这样的“花式甩锅”表面上接受了举报,也给予举报人官方回复,好像该做的也都做了,但处理问题仅仅停留在“符合程序”上。“及时上报、领导调研”却未能解决问题,以小见大地反映有些基层执法部门对待问题敷衍了事、说些“场面话”,即便是调研,通常也是“走马观花式调研”。结果是“官话、套话、全是废话,推诿、扯皮、毫无办法”,工作内容上“偷工减料”,相关措施根本没有落实,这种“高调”表态、“低调”做事的形式主义实在是令人失望。

(三)形式主义扶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为实现2020年脱真贫、真脱贫,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加紧步伐做最后的冲刺。最近几年精准扶贫成效明显,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也不可忽视,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彻底铲除。

有些农村地区,每当有领导要入户走访贫困户时,村干部会提前通知并让其在家等候,告诉贫困户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领导入户后紧握贫困户的手进行拍照,让“帮扶体现在照片里”,结束时随行工作人员在帮扶手册上做记录,并让贫困户签字确认。个别政绩观歪曲的基层干部,胡编乱造贫困户收入并报送上级部门,“果树未挂果,产值已得出”[2]、“禽畜未出栏,收入已出笼”[2]。导致“领导笔尖写多少,贫困户一年赚多少”现象的出现。

形式主义扶贫精准扶贫道路上的“绊脚石”,贫困户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减弱进而对扶贫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出现返贫现象。使得扶贫这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添麻烦”。

二、基层形式主义的产生原因

(一)思想观念不正确

一方面,思想上遭受封建落后观念的腐蚀。封建落后观念的负面影响是形式主义在基层蔓延的历史根源,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官僚文化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落后观念的长期熏陶使基层领导干部忘记了本分、滥用了权力。

另一方面,“私利至上”导致价值观扭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3]。一些抛弃原则、丢弃信念的基层领导干部被权力、官职、金钱等驱使,膨胀的私欲“战胜”了坚定的信念,人民的利益被抛掷脑后,加之“山高皇帝远”的错误思想导致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在上级面前毕恭毕敬、群众面前耀武扬威。“私利至上”的价值观使基层领导干部无心工作,进而助长形式主义之风。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长期的作风建设机制尚未形成。党的历史上多次整治形式主义问题,但直到现在仍然屡禁不止,分析研究其原因,就是对待形式主义没有做到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当前,基层还存在“作风建设一阵风,吹来吹去没人听”的错误观念,有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中央抓几只“大老虎”装装样子。基层形式主义在短期内难以纠正,需要按照党中央出台的政策性文件的要求长期坚持,直至彻底根除。

另一方面,基层领导干部用人制度不健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指出,干部要能上能下、对干部进行问责。但一些乡镇、基层部门落实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有些地区考评体系不完善,忽视了干部的工作质量、群众的评价。有能力的干部“上不去”、混日子的干部“下不来”,督查拖拖拉拉、问责软弱无力,既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又滋生形式主义。

(三)监督力度不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1]。这一举措为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基层的监督难度较大,暗访、不打招呼的检查还远远不足,不愿监督的“熟人效应”时有发生,该查的不查、该改的不改,往往用形式主义监督整治形式主义问题。加之有些基层单位对领导的批示回复迅速,对群众反映的意见置若罔闻,“微笑对着上级”的态度使群众对监督失去信心,从而使基层深受形式主义困扰。

三、基层形式主义纠正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问题是基层形式主义问题的“根”,纠正形式主义的前提是加强理论学习。一方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层,加强对基层各部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学懂”还要“会用”,积极探索“办实事、求实效”的途径。基层领导干部要反复学、用心学《中国共产党章程》,严格按照党章相关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在理论学习中增强政治意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尺度来要求自己。

“信念不坚定,工作白费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1]。另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各部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倡导实事求是、勤于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基层领导干部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4]

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在基层工作中不断克服建设“形象工程”、推卸责任、敷衍群众、形式主义扶贫等行为,从而杜绝“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5]的问题,使基层领导干部和基层各部门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讲真话、做实事。

(二)健全制度体系,规范用人标准

首先,基层部门要严格落实党中央的有关制度规定。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为准绳,日常工作中坚决杜绝作风飘浮、工作不实、表面文章等具体的形式主义问题。

其次,落实、制定针对基层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基层要及时按照《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将减少开会、简短发文、少填表格、精准督察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在整治形式主义问题上,党中央要加大放权力度。党和政府县级部门要结合乡镇、农村(社区)实际情况,充分调研找出形式主义在基层的突出表现,制定适用于本区县行之有效的遏制形式主义的举措,如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基层执法部门执法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若各乡镇、农村(社区)、基层政府部门有其独有的形式主义问题,应采取“一乡一举措”、“一村一举措”、“一部门一举措”的办法,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整治形式主义。

最后,规范基层领导干部用人标准。一方面,参照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德才兼备、务实肯干的基层领导干部,把认真讲实话、尽力办实事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因素。对“沉醉”于形式主义不及时改正的基层领导干部要严厉批评,若造成严重后果还要给予相应处分。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在选拔基层领导干部时,要派人充分了解准备提拔的干部,到一线调查工作成绩、观察日常表现等,尤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进行考察;还要注意询问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注重从踏实肯干的扶贫干部中选拔,选择既有“口碑”又有“掌声”的干部担任基层领导职务。

(三)运用社会监督,拓宽监督渠道

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1],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是遏制形式主义的外部保障。一方面,群众应主动监督关乎自身利益的身边小事。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落实情况,群众的投诉举报处理情况,惠民工程利用情况,贫困户通过切身感受监督基层部门的扶贫工作是否真实有效。同时,群众发现形式主义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或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党和政府要拓宽监督渠道,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监督途径。

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媒体在监督方面的优势。媒体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进行走访、调查、取证,打造和利用微博、微信等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的互联网平台曝光形式主义问题,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既“监督一个、警醒一片”又提高相关部门整改效率。

群众和媒体基层监督形式主义问题,不能放过每一处角落、不能忽视每一项工作,促使基层部门在工作中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少建一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惠民工程、少做一些“看起来天衣无缝,查起来漏洞百出”的扶贫记录、少说一些“喊的多、行动少,承诺多、兑现少”的官方回复,形成“全民监督、全面监督”的氛围。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领导干部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不能比领导帅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