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环境法的人权价值启示*

2019-12-13周含佳苏琦敏

法制博览 2019年16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公共性人权

陈 城 周含佳 苏琦敏 童 锐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在当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绿色崛起,本文选取环境法制建设这一角度,结合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生态自然观视野下生态法制现代性建构为切入点,从人权价值这一视角出发,以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的统一性为基石,探析中国生态法制在环境权利保护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根据现状来寻求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生态马克思主义起源于环境危机日渐严重的资本主义社会,是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与发展。詹姆斯·杰克逊(James Jackson)将生态马克思主义总结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严厉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①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环境危机归责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提倡应由人的解放来促进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促成人的解放,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制度批判入手,但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其理论目标是实现私有制化的共产主义社会,带有一定的乌托邦性质。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权价值

人的解放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自然解放的一大重要过渡,而实现人的解放最基本的途径对人权的充分发展与保障。赫伯特·马尔库塞指出,自然的存在是“为人而存在”②,在这一层面上,环境权利是自然赋予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马尔库塞的学生,高兹在马尔库塞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生活中“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1]的设想,“解放劳动、使劳动成为自主活动的愿望,内在于劳动的本质,并且内在于劳动的异化之中。当劳动被异化之时,真正的劳动使主体把其作为自主活动加以履行。”[1]人们更少的生产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样,在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活动中,人获得了解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兹强调人的主导地位,主张人应当树立生态理性,使自由建立在自我约束、节俭、生态上可持续的基础上。

二、我国环境权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自然解放的伟大目标,人的解放是必经之路。而想要实现人的解放,发展和保障人权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权利主体的个体性问题

环境权利实现的一大阻碍,就是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权利主体的个体性。在其他法律中,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受到侵害,主要的判断依据则是他的人身或者财产利益是否受到损害。而在环境纠纷中,受到损害的客体往往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这使受损权利的主体难以确定,这种具有公共性的客体属性使权利的救济和损害的评估更加困难。

(二)环境权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

环境权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权利不同的是,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其他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都有较为直观的方式进行评估,这使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往往能够直接迅速地有所反应。而环境权的救济由于环境权界限的不够清晰,往往都是实施在损害事实已经显现之后,这使环境权利保护有所滞缓。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人权价值观对中国环境法的启示

根据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权利保障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生态马克思主义人权价值理论体系,从行政、法律、公民三个层面科学分析,得出启示。

(一)优化环境资源监督管理

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与权利主体的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对立性,加之环境监管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当环境损害事实发生之时,也需要强制力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因此,权利个体,即公民对环境资源的监督管理极为有限。而政府及环境主管部门就更应该承担起环境监管的责任,加强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对环境状态进行实时监督,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使环境主管部门与公民形成良性互动。当环境损害发生之时,及时将损害信息向公民公开,减小环境损失。

(二)加强环境立法,使环境权利更加具体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环境权立法与否存在分歧,以蔡守秋为首的立法阵营提出,环境权立法能使环境权利更具法律权威性,从而为环境权利的保障保驾护航。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对于环境权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很多以环境权为主张的法律纠纷没有得到法官的支持。环境权立法有利于使公民的环境权利有法可依。同时,还要通过完善法律,更新司法解释等手段,优化现存法律中的环境权利结构,使环境权利更加具体直观,从而弱化环境权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减小环境损害救济难度,使环境权利的保障更加方便快捷。

[ 注 释 ]

①[美]詹姆斯·杰克逊.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J].环境行动主义,2010(5):32-37.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公共性人权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