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发挥探析

2019-12-13□曹

桂海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广西民族传统

□曹 迎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1],“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其中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民俗和文化特点,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丰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其重要原因是广西较好地发挥了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对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一、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意义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是广西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4],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对促进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培养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通过制定乡规民约达到对民众的约束和村寨社会治理。其中乡规民约的契约、平等精神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自治和民主等精神。一是乡规民约的制定由村民平等参与。村民对乡规民约的内容条款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经过协商形成一致意见;二是乡规民约是村民意愿的真实反映。如宜山县洛东乡坡榄村韦姓祠堂条规碑规定:“议凡我族众,既归祠堂,同支一脉,礼当先务人伦,分别尊卑,男妇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乱伦,玷辱门风等弊,如犯等弊众议罚入祠堂钱十千文……;”这些条款内容皆系公议[5]。三是民主推选头人。如壮族的村寨一般都会经过民众的民主推选德高望重之人作为头人,头人被称为“寨老”或“都老”。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广西民间故事及歌圩、打尺、丢石子、踩板鞋、跳格子、划龙舟等活动以及独特文化内涵的名画、名歌、特色民族节日等民俗文化是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6]。广西“三月三”歌圩节、“印象刘三姐”演出、巴马世界长寿之乡、黄姚古镇等驰名中外,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各地市的本地民族传统文化对本地旅游文化产业带来巨大效应。比如由梧州传统文化衍生的龙母庙、骑楼城、龟苓膏、冰泉豆浆、六堡茶等旅游文化和传统饮食文化资源促成了梧州获得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广西节庆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广西除了传统的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外,还有许多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广西三月三歌圩节是广西壮族传统歌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展现各地壮族民俗风情,还有龙母文化旅游节、瑶族盘王节、阳朔漓江渔火节等民族节庆和传统文化节日,这些节庆活动集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广大民众的热情支持参与,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创新。

(四)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局面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营造社会风气等方面功能。广西乡规民约对于水利分配、水源保护、山林地界划分等方面有明确规定,瑶族的石碑对防匪、杜绝赌博等进行明确规定[7];对于调解社会矛盾有成文的习惯法和不成文的石碑法等,并由调解人(头人、“寨老”或“都老”)通过苗族、瑶族的“以筹判案”和侗族的“以歌调解”等方式化解各种矛盾纠纷[7]43。广西民俗文化和碑刻等传统文化对社会各种关系、对个体行为和意识具有规范作用,如广西侗族碑刻的款约有六阴六阳、六六三十六条大款,款约内容广泛而丰富,涵盖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礼仪规范、相处之道等方面内容[9],对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有着较好的导向作用。

(五)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培育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乡规民约对保护森林、保护水源、保护动物资源的规定,民族宗教习俗与禁忌中的环境保护条款,以及一些民族图腾文化等具有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优势和功能。比如壮族蚂拐节,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期间举行,内容主要有找蚂拐(小青蛙)、祭蚂拐、孝蚂拐、葬蚂拐以及山歌对唱、敲铜鼓比赛和跳面傩舞等。壮族有谚语道:“青蛙叫,大雨到”,他们通过对蛙的尊崇祭祀以求风调雨顺,可见壮族蚂拐节的民族图腾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节日的盛会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宣传培育作用。

二、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发挥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的冲突已是不争的事实。广西作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能够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但文化冲突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更新意识不足,制约了其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

(一)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消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优势存在于西方国家,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差距较大。比如早在2010年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美国占43%的比例,欧盟占34%,而我国文化产业所占份额不足4%;显示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仍然不足[8]。西方国家通过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入先进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西方文化大餐等,开展西方文化殖民和文化渗透,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淡化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自我认同的意识。

(二)市场化的负面影响消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人们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深入人心。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趋利性导致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由淳朴善良的熟人社会逐渐变成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价值取向由注重集体主义转向注重个体小集体,对享受生活、活在当下等现代生活的价值取向比较认同,而对艰苦奋斗、义大于利等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不足。

(三)信息化的负面影响消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意识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世界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鱼目混珠、良莠难辨,如何抉择,多数人采取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态度,认为对我有用就是好的文化,对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不足。同时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而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相对滞后,那些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似乎显得“不合时宜”,导致现代生活的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自我意识。

三、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针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发挥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选择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自觉与自信、加快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思想现代化转型、实现民族传统社会治理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等路径,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前提: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一方面,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认知。要通过学校教育、基层宣讲、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民众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精髓价值,比如在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家喻户晓,以此增强广大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

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认同意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禀赋较好,因地制宜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既给民族地区带来丰厚经济回报,又能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比如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西街等文化产业,它们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效应,同时又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

(二)基础:加快民族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糟粕进行合理扬弃。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思想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照搬和仿照,更不是仿古,而是在现代社会治理理念下对民族传统文化糟粕的扬弃与更新。比如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相关陋习进行废除,实现民族传统社会治理的理性化和合理化[9]30-32。

二是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思想要与法治、德治接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往往包含浓厚的宗规家法,与现代社会治理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和精神不相吻合,比如苗族、瑶族、傣族村寨对离婚等社会行为采取交粮惩罚。这些做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法治德治思想不相符合,需要通过规范内容和制度程序的民主科学,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思想与当代法治、德治接轨。

三是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思想要适应当前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变化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思想现代化是适应时代、社会和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然路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思想现代化需要维护其传统精髓基础上实现形式的现代化;需要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的技术现代化;需要与时俱进,即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思想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9]30-32。

(三)关键: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

民族传统社会治理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民众社会治理的主体性,实现民族地区稳定和谐,但前者是通过习惯法、乡规民约以及不成文的习俗等习惯规范和习惯准则治理,后者主要通过法治规范化治理,前者带有柔性和约定俗成,后者带有刚性和不断普及。两者各有自身优势,需要实现民族传统社会治理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一方面,发挥民族传统治理优势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弥补。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对于民族地区民众来说,从小潜移默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在社会治理扮演社会管理准则角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群众自发组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合理解决社会矛盾[10],法治社会治理的法治刚性不可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和矛盾,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民族地区的有的社会关系和矛盾需要习惯法和习惯规则的柔性解决,以弥补当前社会治理方式的僵化。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治理能避免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的不足。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公平公正、法治德治理念,对社会治理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参与,民主协商,程序规范等。而民族传统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甚至存在缺乏民主和程序的“家长制”作风。很有必要依据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对民族传统社会治理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使之较好融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去。

综上所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政府相关部门、广大民众和社会文化团体等方方面面的参与主体,其中政府主导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因此,我们只有始终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调动广大民众投身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激发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治理功能的有效路径,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壮美广西”的步伐。

猜你喜欢

广西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