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19-12-13阳月华
阳月华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同时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精神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乡村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凝聚乡村民心的作用
我国历经千年所形成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形成的基础,农耕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也通过乡村文化得以传承。
我国的乡村社会中,村民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及抵御外部力量侵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类似的宗法家规等。村民的言行也是深受这些习俗、传统等的影响和约束。可以说,乡村文化中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起着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是传统的乡村文化仍然对村民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尽管许多的村民已经成为了城里人,但是他们仍然十分注重乡音、乡情,因此,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凝聚民心的作用。
(二)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维护乡村秩序的作用
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在乡村社会里,不仅有着乡村的绿水青山,还有着乡村里的各种乡风民俗、节庆活动以及错综复杂的人情往来。乡村文化同样也是熟人社会的文化。乡村文化注重邻里关系,强调邻里之间应当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守望相助。乡村文化中潜藏的这种精神文化资源在稳定农村的社会秩序、维护农村的社会和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思想的冲击,在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政府以及村民更为注重农村的经济建设而相对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这样的现象。这就导致乡村文化中传承已久的民间故事、民间技艺等在逐渐消失,维系乡村社会运行的部分乡风民俗等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运行,必须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二、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文化因城市文化的冲击而逐渐衰落
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变,农民不仅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开始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融入到了城市建设的进程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向城市转移,农民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冲击,农民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工作、居住之后,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对城市生活方式比较认可,且他们中的多数人开始觉得乡村生活是落后的,乡村原有的家庭观念、民风民俗等也逐渐被他们所抛弃。对于“进不了城、返不了乡”的农民来说,他们同样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加之他们因为进不了城,对城市生活更是向往,对城市文化更是认同,因此,乡村文化已经很难让他们产生心灵上的价值认同,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已经发生了动摇。
(二)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大量流失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民之间一直以来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农民以成为城市人而荣,以能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而自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农民为了能有更高收入,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开始纷纷离开故土家园,向城市迁移。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城里人。这些涌入城市的农村人中有不少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些人才的流失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三)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制度不健全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方面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进行全面规划。当前的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存在部分问题。一是乡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损坏。一方面是人们缺乏古建筑保护意识以及古建筑保护资金,使得乡村的古建筑没能得到及时保护与修缮、从而倒塌乃至消失。另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拆除了部分很能反映乡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这些已拆除古建筑的恢复也因资金等原因在目前已成为了不可能。二是乡村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面临挑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乡村建设也表现的较为重利、重发展速度,而最应当注重的乡村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三、解决乡村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
农村是乡村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极具地方特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经验的凝结,乡村文化中不乏值得传承的内容。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有着其独有的特色,乡村文化建设就应当抓住乡村文化的独特性,让村民不再对城市文化盲目崇拜,因此,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首要的就是培养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
乡村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维护当地文化遗产,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乡村文化中有许多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方面的,也有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对于物质文化方面的遗产,如古建筑、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应加以保护、维护。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当通过宣传让人们了解其形成历程,蕴藏的含义,让大家参与到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申遗,让当地村民了解其价值,共同参与、共同维护这些文化遗产。二是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建设除了建乡村文化服务站、建“农家书屋”、建文化广场外,还应当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可以将文化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如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可以加入乡村文化中与之相符合的实例,增强学生对当地乡村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促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对于村民来说,政府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鼓励村民组织一些体现乡村文化的表演团队,尤其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等的表演团队,让村民利用空闲时间表演,这样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还能传承与创新这些乡村文化,让村民增加对当地乡村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二)为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培养人才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保持其原有特色,展现乡村文化的魅力。对乡村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加以保护与传承,对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则是将之展示出来,让人们了解其形成及消失的原因,了解乡村文化在本地区发生变迁的历史进程,凸显乡村文化的独有特色。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热爱乡村文化的人才,政府应鼓励和培养这样的人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政府出资维护即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条件,并对其进行培训,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以继续。
(三)制定适宜的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制度
乡村文化因区域的不同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应当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乡村文化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对于现有的古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等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有计划的进行维护。对于民歌、民间舞蹈、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对于乡村文化中蕴含教育意义的内容的传承,则应当联合教育、宣传部门,制定规划,注重结合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之后再加以保护与传承。传承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还应当加强调查,挖掘新的优秀乡村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优秀乡村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让乡村的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