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培育公民法治信仰问题研究

2019-12-13

法制博览 2019年28期
关键词:信仰公民法治

李 娟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与配合,需要公众对法律的信赖,树立法律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问题高度重视,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必须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普及,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加强依法行政,增强法律权威,使公众认识到只有通过法治手段才能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公众对法律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法律的效率及权威,进而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才能更好的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一、法治信仰的内涵及其价值功能

(一)法治信仰的概念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1.法治信仰的概念内涵

法治信仰是有关社会治理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社会主体在法治方面的情感寄托、态度取向和自觉意识,乃是推动法治进程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种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信仰法治就是对法律的内心认可,法律是融合在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信念,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信赖的交流保障。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信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的社会意识,是为人处事的一种高要求。信仰法治,社会能形成一种有序的社交状态,国家能形成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会治理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法治信仰是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依据社会交往的经验基础上,法律和社会事务不断相互作用的交互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在历史进程中的理性选择。在社会交往中,人民追求的安全、稳定的状态,人们发现只有法律才能和平地解决社会纠纷,只有法治能够给人们带来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必要的社会安全感,在人类政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驯服政治权力、保障人权的最好工具。因此,法治信仰是人们长期的法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晶。

2.法治信仰的表现形式

首先,法治信仰表现为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和用法行为。社会主体在进行社交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目的总是与自我需求密切相关的,如何保障自我权益最大化,通过何种方式能保证自我权益实现,是每个行为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法治,通过有效的制度来调整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秩序,这是在实践积累之后的理性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法律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并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其次,法治信仰表现为社会主体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参与,只有大家的共同守法,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才能维护。这就需要所有公民都有守法意识,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作为底线,作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法治成为人们的信仰,还要求公民的守法意识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而非被动服从。因此,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要符合社会环境,要“良法善治”,法治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内心的信仰。

再次,公民的法治信仰表现为护法意识和护法行动。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法律出现滞后和空白都是客观存在的,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具有护法意识的公民能够主动参与,表达变革诉求,推动法律的发展,为法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具有护法意识的公民能够自觉主动遵守法律,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在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法律秩序受到破坏时,也能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者做坚决斗争。

(二)法治信仰的价值功能

1.法治信仰是推动民主立法的精神动力。信仰法治的社会,公民具有很强的权利意识,愿意主动参与国家事务,行使个人权利,选出能够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人员或机构行使立法权力,并且积极主动推动立法过程。具有法治信仰的代表能够更好的旅行职责,及时反应人民诉求,充分汇聚民意,把民众的诉求转化为政治要求,更好的完成国家治理。

2.法治信仰也是推动行政法治的观念动力。有法治信仰的执法者,必然也是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执法者,更能认识到权力法定、越权无效的法律原则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执法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依照法律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决定,更好的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法治信仰是保障法律普遍得到遵守的文化力量。法律实施的过程就是法律权威构筑的过程,是民众认同法律的过程。法治信仰是构建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信仰法治的民众能够主动、积极的遵守法律,而非被动接受法律的制约。同时,法治信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会深刻地影响法律的实施效果。

二、当前我国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

(一)从经济状况看,商品经济的不发达抑制了公民法治信仰的形成

在我国封建社会,个体农业经济和小手工作坊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范围很窄,没有真正形成商品大交换、大流通市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在中国很长时期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对商品交换的诚实信用契约精神形成先天条件不足。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和公民素质影响,部分公民小农意识、逐利思想和信任缺失导致公民在从事商品交换中的诚实信用契约精神不够,伪劣假冒产品屡禁不绝,坑蒙拐骗行为屡有发生,违背了市场经济商品交换中的诚实信用契约精神。我们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守诚实信用原则,牢树诚信契约精神,不断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制度,才能使我国公民逐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其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二)从政治基础看,长期专职集权统治,制约了公民法治信仰的形成

法治信仰的养成,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有赖于公民法治观念的逐步增强、社会法治文化的逐步培育。权力本位思想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法律之外的特权阶层的存在,权大于法、官大于法、等超越法律的特权的政治、法律运作实践,法律被放到次要的地位,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学者和“左”的思潮的影响,学术界的普遍的思潮是“斗”,认为法律既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段时期,否认了法的价值,认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敌人实行专制的工具,导致我们在将近三十年里(1949—1978)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嘲弄批判法治与法律信仰,甚至有的掌权者把法律视为获利工具,给我国的法学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受政治、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影响,短期之内公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不可能自然形成,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公众逐步建立起法治信仰。

(三)从文化传统看,宗法理论的精神枷锁,抑制了公民法治信仰的形成

中国人历史文化传统很容易陷入浅薄和圆滑而丧失原则性、敬畏感和理性意识。在没有神圣感和敬畏感的情况下,不可能建立真正良好的社会秩序,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不可能视法律为公平正义之术,更不可能树立法律信仰。加之,我国传统的法文化是刑法文化,是以威权和暴力姿态出现的。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法以图法治时,缺乏了法律信仰的根基,又与本土文化传统相悖离,显得格外得举步维艰。

三、培育法治信仰的路径选择

(一)公民对法治的高度认同

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度是公民树立法治信仰的前提和基础。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感知和体验,能更好的传达法治的价值目标,也更能展现法治的价值追求,通过更多的体验,才能达成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发自肺腑的认可、认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发自信仰。同时,法律是法治的载体,认同法治要从认知法律开始,信仰法治也要从理解法律出发。所以,公众应该从认识法律开始,达到认同法治的目的。通过现有的普法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群知晓法律赋予我们什么样的权利、义务,深入了解法律的性质、功能,才能对法治有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情感、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从而在全社会确立自觉依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公民对法治的高度信赖

人们信赖宪法是因为宪法确立了一个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规定了社会价值制度化的原则,旨在通过一套法律程序保证公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立法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选择和分配的民主性,确保制度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法治的信赖意味着人们相信法律的公正性。

司法公正会极大的影响公民对法治的信赖程度。只有公正司法,才能使民众更多的感受到法律的实施,极大程度的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及时给予受害人适当的司法救济,才能更好的使民众感受到法律的温情与正义,能极大的促使大家信赖法治。因此,只有法律得到有效实施,法律才能成为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进而得到社会主体的信赖。法律实施的时效越高、效果越好,社会主体的法制信赖就会越强。现代社会中,法律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国正在成为国家的基本治理方略,依法办事正在成为公民的基本生活原则,社会法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为人民信赖法治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动力。

(三)公民对法治的尊重

一部法律能否获得更好的效力,必须得到民众的极大认可,维护法律的尊严实质上就是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人们心中,法律是通过代议机关表达的人民意志,法律的适用乃是人民意志的发现和确认过程。因此,法官在宣示法律的人民意志时具有主权机构的地位,审判权的独立运行是人民主权的内在要求。虽然法律的强制力是通过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表现出来的,但是,行政过程并不能赋予法律规则以神圣性。人们从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中体验到了司法的神圣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法治的尊重就是对司法的尊重,对法律正义的追求就是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换言之,只有独立公正的司法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猜你喜欢

信仰公民法治
论公民美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