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智慧文遗的演进路径与交互体验策略研究

2019-12-13赵智慧周群芳

中国名城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化

赵智慧 周群芳

浙江省十分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从馆藏信息指标采集到数据库系统建设,从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到掌上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全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浙江也是全国较早探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省份,不仅制定了多个省政府文件,设立了一系列专业机构,也在一些示范试点领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及时、充分地利用浙江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丰富、完善浙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的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构建智慧化、体验化于一体的交互场景,将是新时代推进全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浙江作为文化大省、创新驱动大省、“互联网+”大省、数字经济大省的应有之义。

1 浙江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概况与案例

根据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的《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名录》文件并结合最新信息,目前省内共有307家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主要承担了全省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示与传播功能,并以数字博物馆、虚拟展馆、智能化系统等多种形式积极建设数字化资源传播、共享与服务平台,是全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的重要力量。

2007 年,省文物局开展第一期文物藏品信息指标采集培训服务于全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2011年,温州博物馆自主开发的“东瓯慧光”数字博物馆成为全省文物系统首家在网上敞开大门的博物馆;2011年,全省首例将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南山造像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成果通过验收;2013年,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西湖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2013年,浙江省博物馆展览交流信息平台(后改名为“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初步建成;2014年,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网站点击率突破200万人次,同年底,宁波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2016年,临安城遗址城墙遗迹数字化和物探考古项目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西湖博物馆推出首个西湖全景VR项目;2017年,杭州大运河世界遗产网站正式上线;2017年,集查询、定位、导航、监督、举报等功能于一体的二维码安装于宁波各文物保护单位(点)入口醒目处或者文物标志碑上;2018年,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杭州烟霞洞文物保护监测系统相继投入使用。这些工作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浙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演进脉络。此外,一些代表性案例又体现出特色鲜明的浙江表达。

1.1 西湖世界遗产保护数字化系统

2011年6 月,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成功。早在2009年,杭州市政府就安排1400万元专项资金,相继建成了一批数字化管理系统。申遗成功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力度,形成了由硬件设备层、系统软件层、技术构件层、系统应用层与用户接口层组成的自下而上的连贯体系,实现了西湖文化景观基础资料的管理、监测、预警,实现了西湖遗产地游人量、交通流量、游人行为的控制管理,以及自然灾害预防与处置等功能[1]。

1.2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古籍数字化项目

2008 年,天一阁正式启动古籍数字化系统项目,其目的是将馆藏古籍转换成影像数据和全文数据,制作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特别是把馆藏善本确定为扫描对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84部重要典籍、近600部家谱、历代天一阁藏书目录、所有宁波历代方志、近代学者稿抄本包括其中,再选择其中一些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古籍进行全文数据转换。最后,通过数字资源平台将数据资源以网络发布、馆内电子阅览及制作各类专题内容等多种服务形式加以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1.3 各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较早就创建了《国之瑰宝——浙博“十大镇馆之宝”》虚拟展览,该虚拟展览主要包括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等十大镇馆之宝,通过360度全景图像技术虚拟实物与场景,重点加强了单个文物的展示,内嵌了文物的虚拟3D展示、二维图片、语音讲解。浙江博物馆网站还特别设置《数字浙博》栏目,栏目主要包括数字文物、孤山馆数字展厅、武林馆数字展厅、数字展览四大板块。杭州博物馆以“翰墨丹青——馆藏书画陈列”展厅为原型,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该厅的序厅、丹青流韵、扇语清风、翰墨飘香等四个区块,用户可以利用键盘、鼠标进行虚拟漫游,还可以随时点击漫游画面中的虚拟作品或展板,以更清晰的方式显示作品简图及其描述性文字。杭州西湖博物馆全景数字展厅采用实景摄影与后期制作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导览路线欣赏西湖博物馆的主要陈列,展板文字、图片、主要展品等都有高清显示,全景沙盘、岩石水晶球、生态树、佛教视频等也可以自由浏览,内容丰富翔实,界面设计也十分友好,指向标志清晰[2]。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的虚拟博物馆,包括三维展厅漫游、三维交互体验、360度藏品展示、可视化信息检索等版块,其中,在三维交互体验板块中,受众可以近距离、360度观摩和赏玩艺术品;在三维展厅板块中,刀剪剑、伞、扇三大博物馆虚拟参观路线和行程确定完全自主化。温州博物馆以“东瓯慧光”为主题,以《清光绪八年温州城池坊巷图》为背景,综合运用三维全景漫游、高清图像显示、文图音影显示等多媒体技术,设有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名胜古迹、百工之乡、文化名人等六大板块。金华市博物馆以图文、影音、三维展示等不同浏览形式呈现,并通过360度全景采集、三维建模等关键技术,实现360度全景展厅虚拟游览,虚拟展厅包括八婺古韵、神奇大地、乡土民风、百工之乡四大陈列。丽水博物馆依托百度数字博物馆平台,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和形式,使用户身临其境般观赏珍贵文物展品,丰富用户感官体验。

1.4 各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

2007 年,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浙江省古籍普查工作。普查标准为文字和书影信息双著录,包括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卷数统计、版本、版式、装帧、装具、序跋、刻工、批校题跋、钤印、丛书子目、定级及书影、定损及书影等16大项、74小项的信息。2017年,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发布《浙江省古籍普查报告》,标志着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已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2018年11月,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杭州召开2018年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计划于2022年实施完成“四库一目”五个数字化项目。“四库”即建设古籍资源库、浙学文献中心总库、浙江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与浙江省地方文献缩微资源总库,“一目”指编纂《中华古籍总目·浙江卷》。杭州图书馆的数字化平台——文澜在线共有17个本地特色资源库,尤其是西湖古今览胜、石刻造像、杭州老字号、杭州历代地方志集、地方文献数据库、良渚文化特色数据库、淳安睦剧、建德乡土建筑与民俗文化等8个资源库,与杭州当地文化遗产密切相关,为公众提供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杭州图书馆还在摩崖石刻与石窟造像、楹联、诗词、人物、典故、建筑文化、坊巷、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方面制作完成了灵隐、吴山、中山路三个专题数据库,保存了重要的历史遗产[2]。

2 智慧城市建设助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IBM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其典型特征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并很快被世界各国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升级和振兴经济的重大战略。

近年来,“掌上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文保”等概念陆续提出。这些概念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着密切联系。首先,在技术需求方面,智慧城市主要涉及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条形码、3S(RS/GIS/GPS)一体化、无线通信、自组织通信、IPv6、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其次,在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则需要管理机制、管理信息资源与管理方法的体系化,以及以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多渠道一体化服务转向与开放性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等理念的创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狄辉、靳亚男、彭黎明[3]较早对文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包括文博互通、文博星城、智能文博等计划在内的文化遗产泛在计划,涉及内容资源库、实体导览系统、智能博物馆、智能遗址、智能文物等技术性建设,还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文化遗产单位、电信运营商、软件与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等产业链主体的管理与服务定位提出要求。张永春[4]研究的掌上博物馆项目是以成熟的二维识别码技术和定位技术为基础,以不断普及和推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无线网络为依托,针对博物馆展览而开发的数字博物馆系统。系统除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外,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智慧博物馆的探讨上,早期有张遇,王超[5]的有关智慧博物馆是一个依托于现代科技的、以用户“我”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于博物馆的智能应用系统的论述。陈刚[6]进一步提出,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2014年至今,智慧博物馆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充分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的智慧化趋势。

3 浙江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的智慧化探索

浙江是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先的省份,也是全国较早探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省份,省政府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设立了一系列专业机构。2017年,杭州市紧跟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导向,出台了旨在全面提升杭州综合管理服务实力的《“数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发展规划》,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生活品质之城”奠定坚实基础[7],也为相关文化遗产的智慧化提供了政策、技术、平台与产业基础。

3.1 浙江省博物馆的“掌上博物馆”[4]建设

“掌上博物馆”项目是以成熟的二维识别码技术和定位技术为基础,以不断普及和推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无线网络为依托,针对博物馆展览而开发的数字博物馆系统,是展览展示和引导兼备的博物馆展览创新手段。浙博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服务器端构建具有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信息的博物馆展览数据库平台与开放性的博物馆手持设备专用服务网站。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进行技术处理,一是对含有文物展品信息的二维码识别和解码,二是在客户端进行文物展品多媒体信息的展示,三是观众在客户端进行信息共享。

3.2 天一阁博物馆打造智慧文化景区

首先搭建智慧文化导览平台,初步呈现博物馆“智慧游”。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导视标牌,即可实现自助导游,同时,天一阁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者行为、工作人员行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能被平台全面、及时地感知,初步实现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运营和博物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功能。其次,利用AR、VR、MR技术助力博物馆“智慧展”。如率先在展览中引入4K高清VR设备,供观众免费体验,还结合AR与MR技术,打造出更科技的书香文化展,展现博物馆文化的多层次内涵。再次,建立运维监测体系,探索博物馆“智慧管”。建成数字监控系统、安防综合管控系统、基于GIS定位的智能化巡更管理系统以及智能配电系统、智能化设备运维系统等,将人脸识别技术等安防新技术应用于核心区域的安防管控。最后,依托云桌面系统,探索建设藏品数据“智慧库”。实现馆内外工作人员资料共享远程接入功能,既解决了古籍数据共享和资料保护的基本需求,还利用了云计算的动态资源分配特点,为馆内节约了电脑终端设备升级换代的成本,同时为建设馆藏藏品大数据库打下良好基础。

3.3 建立宁波浙海关旧址博物馆的智慧导览系统:“智慧浙海关”

宁波浙海关旧址博物馆的智慧导览系统主要包括图文介绍、音频导游、全景导览、视频导览及导览宣传册。图文介绍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将传统文化通过具有传播价值的图文模式表达,文字简洁具有趣味性,且以图片说明为主,例如动漫、三维等各种图片设计模式,注重视觉设计,从而提高观众的阅读效率和转播率。音频导游将景区和展品介绍声情并茂展现出来,使文化延伸更加生动,观众可以边看边听,汲取知识,了解内涵,享受文化。全景导览使用全景拍摄硬件拍摄出浙海关720度的全景图片,结合全景制作技术,开发构建全景导航功能,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浏览查看浙海关内的实景风貌,并且在全景地图上显示重要展品标注,点击即可观看该展品的详细介绍,收听该展品的详细音视频介绍,通过视频导览则可以观看浙海关旧址博物馆的整体介绍。

4 智慧文遗框架下浙江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的交互体验策略

智慧文遗,即智慧文化遗产,是基于智慧博物馆、智慧文博等概念,从文化遗产数字化整体发展角度所提出的一个以高“瞻”深“谋”、张“网”布“云”以及接“人气”为主要内容的框架性概念,体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理念,服务于智慧城市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8]。基于智慧文遗的框架性概念,结合浙江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为在新时代深入推进浙江省智慧文遗发展,提出以下若干策略。

4.1 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智慧交互的神经网络

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标准化的技术规范,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思维,重视文化遗产各类数据信息的获取、管理、分析与完善,从而以数据为基础,奠定文化遗产智慧交互的神经网络。

4.1.1 大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从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历史文化资源管理、文物信息资源管理、遗产地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等多方面构建分布式的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特别是要完善基础数据整理制度,采用通用的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持续的格式化、标准化处理。要全面、持续推动数据标准化工作,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与国家级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对接,对不同标准的元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规则与有效的关联数据模型,并支持非结构化数据格式,以便存储用户自主上传的遗产信息通用格式数据、自定义属性项的属性数据,实现标准化的数据类型转换和属性数据的动态添加,促进数据结构优化。要在建设大数据平台基础上,尽快实现数据平台整体架构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兼容多机构系统框架及服务需求,实现计算云与存储云的有机结合,强化可拓展性和交互性,支持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共享与服务,为用户更便捷、更智能地获取、分享云端数字内容,最大化地实现文化遗产的大数据价值奠定基础。

4.1.2 大数据资源的分析与完善

针对所拥有的各类大数据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与系统化方法,分析某个年代或某个地区文化的发展流变,或者艺术作品题材、创作手法方面的特征,拓展与文化遗产对象相关的知识系统,并通过科学方法提炼、规范这些分析获得的新数据,丰富完善原有数据资源。在用户数据方面,利用线上销售门票、线下问卷调查、机构公众号、二维码扫描、智能设备感应等方式,获取并分析用户深度反馈信息,从而为丰富用户数据、改善用户体验、促进用户与文化遗产对象深度交互提供大数据基础。

4.2 着眼情境化叙事,营造智慧交互的体验场所

当前,大部分文化遗产数字化、智能化保护传播方式仍处于技术大于内容阶段,技术语言的强势介入可能会削弱内容的精准,内容被放大、压缩,甚至错误呈现,过度的互动或高科技呈现也会削弱人们的想象空间,使原本具有审美高度的艺术作品流于市俗化和庸俗化。

遗产保护传播主体要从对遗产对象——“物”的呈现转向对其受众——“人”的深度感知,变“智能交互”为“智慧交互”,在利用先进智能技术的同时,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及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更好地提炼文化遗产的精髓,真正体现遗产从属于人、服务于人,“既智且慧”的内在本质。一方面基于不同文化遗产特质,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多个视角全面分析文化遗产的缘起、变化过程及其相互影响,真实地还原、展示历史文化原貌,多方位开展情境化叙事,建构媒介情境与故事情境互动式的体验场所。另一方面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首先在文物信息展示的专业性与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对信息进行重新解读与编排,合理控制难度与信息量,降低受众的内在认知负荷,其次,合理把握遗产对象的接受节奏与信息展示方式,在清晰的界面层次与良好的交互方式设计基础上,为不同遗产对象设计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连贯性的受众体验氛围。

4.3 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智慧交互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故宫引入“互联网+”思维,调整自身服务角色和观众参与角色,针对服务体验质量、参与性和开放性问题重新定义公众与博物馆服务“人、物、信息”链接,逐渐提升了故宫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宽度和观众体验深度。

在智慧城市飞速发展背景下,针对文化遗产受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服务需求,各文化遗产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特别是充分利用服务设计理念,从利益相关方、服务流程、服务触点等方面进行整体审视,破解用户服务痛点,创新服务模式。应突破以往参观受众群体的单一用户桎梏,有针对性地将遗产受众划分为三类用户群体:普通公众用户、专业机构用户、产业用户。针对普通公众用户,以数字资源智慧展示传播与智慧社交为核心服务理念,革新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接触点。如在参观前的售票、入场等环节,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端智能产品与相关软件产品,做好资讯传递、观众分流等准备工作;在参观中,以深度游览、有效认知为原则,利用APP等智能工具产品、射频识别等智能识别设备、VR/AR等智能展示与体验设备等方式,促进用户对遗产信息的深度解读、沉浸体验与个性化传播;在参观结束后,采用APP产品信息推送等方式建立观众分享交流通道,形成线上线下“微服务”的智慧社交模式。针对专业机构用户和产业用户,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资源优势,探寻合作开发、服务共享的交互机制,促进各自服务资源的优化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各利益相关方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服务模式。

4.4 推动产业化融合,拓展智慧交互的应用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应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由此可知,文物不等于老古董,应当将封存在历史档案中的文物价值激活起来,充分结合当代产业化发展思路和优势资源,通过培育产业创新机制,实现文物及历史文化的活化演绎与价值再造。

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特别是综合类信息平台、服务平台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等相关产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大数据资源。一方面积极促进文化遗产类平台为其他相关产业平台提供合理的内容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各产业平台的商业化优势,就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有目的性地从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以及有助于用户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功能、形态、空间、氛围效果乃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适度的产业化开发与运营,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模式,同时实现活态保护,持续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长足发展。

5 结语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个整体性、历时性、发展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遗产的数字化保存、记录,而且需要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进行合理的展示与传播,以使其不仅活在过去,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乃至活在未来,从而实现真正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要与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密切联系,在手段上利用好先进技术,在方法上注重用户体验。智慧文遗同时关注技术、机制与人文,积极建构面向公众、面向用户的新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模式,扩展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视野。浙江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应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的智慧化程度、智慧化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特别是依托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在文化遗产大数据资源建设与利用,文化遗产信息的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以及基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差异化服务和产业化开发运营等方面形成浙江特色、浙江模式,为全省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强大支撑,也为浙江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数字化制胜
露天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