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池河畔的南曲歌者
——记南曲传承人张光胜和他的社友

2019-12-13雪梅

民族大家庭 2019年2期

文/雪梅

他普通,犹如脚下的土地一样质朴;他执着,恰似大山一般坚如磐石。对于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土家山寨的民间文化,他数十年坚守,倾尽心力。他,就是湖北五峰南曲社社长、南曲传承人之一——张光胜。

张光胜出身高门富户,解放时,随着大地主身份父亲的入狱,一夜之间,他从公子哥儿成了地位低下的地主儿子,家境也一落千丈。

在那些备尝艰辛的日子里,他痴迷于自己的爱好,让自己吹拉弹唱的特长天赋得以发挥。钟情不改,历练至今,张光胜已经成为五峰民间文化的薪火传播者,成为草根艺坛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豁达而坚强,即使在吃了上餐没有下餐的年代,身边的人也总能听到他乐观的笑声和歌声。

坎坷不夺少年梦

父亲入狱后,张光胜经常接触到像父亲那样拥有所谓“地、富、反、坏、右”身份的官老爷的家属。如《夫妻观灯》曲目的表演者、黄梅戏艺术家陶兰香(时为国民党军长夫人),京胡演奏家花自荣,出演《苏三解起》《霸王别姬》的毛兰英。在他看来,这些“阔太太”家属们并没有那么坏,相反,他常常濡染在他们所表演的艺术曲目中,偷学偷唱,如痴如醉。

当父亲刑满释放回归原籍时,关不住太多风雨的两间破乱不堪的茅屋成为一家老小勉强栖身之所。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张光胜属于监控监管对象的子女,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父亲白天被强制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常常挨批挨斗。12岁的张光胜无家可归,只好投靠亲戚唐甲阶,跟随他学习赶骡子,以此维持生计。那时,骡队是五峰山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骡子可以享受每月20多斤的粮食定量供应。张光胜正处于见风就长的年龄,一日三餐吃不饱,受尽饥肠辘辘的煎熬。唐甲阶心生怜悯之情,便把骡子定量的糙玉米省出一点来,炒成苞谷泡子给他途中充饥。

张光胜聪颖勤快,唐甲阶师傅休息时,他就主动给骡子喂食,让骡子吃饱喝足;给师傅端茶递烟,殷勤备至,深得师傅的爱怜。

那时候,精神生活十分贫乏。骡队休息时,师傅们靠讲笑话、来点戏曲段子消除疲乏。唐甲阶擅长南曲,还会堂戏。

每次赶骡子途中歇茶或住店时,师傅们便各自展示一技之长。极富艺术天赋的张光胜,跟着唐甲阶耳濡目染,也能有板有眼地唱几段南曲了,给骡子运输队增添了生气与活力。14岁那年,“五宜”公路通车,骡子运输队被解散,张光胜只得回家参加集体劳动。他与成年人一样,每个月必须达到26个工日,年小体弱的他,着实受不了那比拼体力的繁重活儿。面对极度困苦的生活,他依旧怀抱着南曲和其他民间艺种,不离不弃,并从中寻找些微的生活乐趣。

张光胜居住的村落和后河原始森林紧邻,那时后河林场大批砍伐木材。在林区,他有幸认识了在那搞副业的伐木工师傅李鹏香。

李鹏香擅长吹打乐、堂戏、皮影戏等许多民间技艺。这一对忘年交兴趣相投,一见如故。李鹏香当即答应收张光胜为徒弟。但生产队长不同意,张光胜苦苦恳求队长,愿意每月按规定和成年人一样上缴副业款。就这样,他跟随李鹏香先学砍伐杂木筒子。为了交齐生产队任务规定的数额,他拼命干活,师徒俩互相照顾,惺惺相惜。虽然日子苦比黄莲,但和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朝夕相处,张光胜觉得苦也甘甜。

那时候,公开学那些“封资修”的东西是要遭到批斗的。幸好师徒二人身处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可以毫无顾忌、仰天俯地地尽情歌唱。张光胜聪颖好学,李鹏香师傅口传心授,张光胜学到了不少在别人眼中属于不务正业的民间艺种和说唱歌调。

贫困历练患难情

好几年的专业砍伐,使得曾经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天门峡外围,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冈了。随着国家关于保护森林政策的出台,张光胜和李鹏香师傅依依不舍地分开,各自回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

劳作再苦再累,只要有片刻闲暇,张光胜就会借助随身携带的一台老式收音机,把耳朵贴上去,倾听各种戏曲。从收音机里,他迷上了张明智的湖北大鼓段子,凭着悟性和博闻强识,他模仿张明智学唱湖北大鼓,学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田间地头憩息片刻,山歌、五句子、薅草锣鼓……张光胜信手拈来。有时即兴来一段京剧,或黄梅戏,或湖北大鼓,或清唱一段南曲……食不果腹的日子,他坚守自己的爱好,用怡情忘忧的民间文艺作为驱赶饥饿的特殊“代粮品”。他的多才多艺,乐观豁达吸引着每天在一起集体劳动的一位姑娘。

当时,张光胜兄弟姊妹4人,父亲从劳改农场回来时,被迫与母亲离婚,仅有两间破茅屋供全家遮风避雨。眼看家境如此寒碜,张光胜刻意回避着姑娘炽热的感情……他起早贪黑,自己学垒砌土墙,割来茅草作屋盖,他的一帮同为地主子女的哥们何克立、袁诚贤、郑光海等,冒着被抓去批斗游街的危险,都悄悄去帮助他。白天又不能耽误集体生产,他们只能早起晚睡,几个月的辛苦,张光胜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但最终他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土墙茅屋房子。

过度地劳累加上临时伤风感冒使张光胜病倒在床,他的病情牵动着姑娘阿玉的心。忙完一天集体劳动的阿玉晚上收工后,请邻居给父母捎去话说,今天有事,要晚些才得回来。接着她拖着疲惫的双腿,冒雨走过十几里山路,偷偷地来看望张光胜。眼看他积劳成病,阿玉直流眼泪,将他家里仅剩的一碗米给他煮好,然后在田里摘了些青菜,喜出望外地又在鸡窝里寻到了一个鸡蛋,精心给他做好了晚餐,看着张光胜有滋有味地吃着,她心里充满了甜蜜。之后,阿玉才返回自己家里,雨很大,她浑身上下被浇了个透,她自己也病倒了。

从此,一对患难知己、两个知心恋人,就这样相互牵挂着。

那期间,张父仍然受着管制,常常挨批受斗,张光胜替父亲写完检讨后,还得帮助与他同样身份却不识字的阿玉替父母写交代、反省、检讨书。长相清秀的阿玉,追求者甚多,有人劝她说:“你本身成分就不好,又和一个地主子女结婚,将来你们生下的孩子也是地主子女,哪里还有出头之日?”但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一贫如洗的张光胜。每次张光胜从家里下城关,看到对面坡上阿玉的身影,打一个呼哨,阿玉立马就回他一个呼哨,他们心有灵犀,不用言语。

然而好事多磨,阿玉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这桩婚事,感觉张光胜不是一个靠谱的人,整天喊喊唱唱,油嘴滑舌的,家里穷得叮当响,怎么能让自家姑娘往火坑里跳呢?

张光胜对阿玉呵护有加,遇到累活、脏活,总是抢着干,他尊重她,从没有轻薄之举。这使得阿玉更加坚定了非他不嫁的念头。她对张光胜说:“如果将来我们在一起了,即使到了讨米的地步,你讨米,我就背背篓;你要饭,我就帮你拿砂罐……”别人歇茶和吃午饭时,她在田边溪沟默默采苎麻,刮皮、浸泡、晾干,不知经历多少个起早贪黑的日子,才卖5分钱一斤的苎麻,她竟然积攒下5元现钞,她用这笔钱买了一件洁白的衬衫,在张光胜生日那天送给了心上人!直到如今,这个爱情的信物还珍藏在他们的箱底!

苦苦甜甜、曲曲折折地相恋五年后,他们顶住压力,到民政局办了证,有情人终成眷属。岳父母头几年都不肯让他俩进家门。他们有了爱情结晶后,给可爱的女儿取名为“冬青”,寄寓“顽强生命与不改葱郁”,以此纪念他们坚贞的爱情。

社友合奏雅乐新

改革开放后,张光胜一边耕种生产队承包到人的责任田,一边扎进自己的爱好中,作画、唱戏,自娱自乐,陶然欣然。

他在自己的农家小园办起了生态农庄,种植百合、蔬菜、雪莲果,养猪、羊、鸡,收入颇丰。牛羊归圈、炊烟缭绕过后,余晖散落的小院,时而飘逸悠扬的琴声,时而传出快乐的歌声。

为了自己的爱好,他没有少受白眼和冷嘲热讽。“你种你的田,一年也能收入一二十万,一天到晚哼哼唱唱,难不成这个还能当饭吃?国家能发你钱?有时间还不如做小工,一天也能挣个一两百元呢……傻乎乎的,不知道图个啥?”对于这些好言相劝,他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

2012年,随着国家文化抢保工作的大力推进,八旬高龄的高家尧老师(省级南曲传承人)毫无保留地教学员弹唱南曲,在参训的第一批学员中,张光胜崭露头角。

一群南曲发烧友夙兴夜寐,反复聆听已故南曲大师杜海卿、田科甲等人的录音唱片,认真推敲,相互切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在已经整理出的31个传承曲牌、100多个传统段子里,看渔家耕读百态,听三国水浒演义,感人间万种情怀……

在县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高羽老师和张光胜一起首倡南曲社组织,成员有:陆先模、廖德双、闵建新、伍占萍、胡必龙、张友等。他们自费遍访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的高家尧老师、李代炎老师不畏艰辛与南曲社成员一起,于2013年9月跋山涉水,走进柴埠溪谷底深处,祭拜南曲大师杜海卿先生,溯源问祖,探寻曲艺之根。

张光胜不计报酬、不图名利、无私奉献,这种至圣情怀感染了一大批南曲爱好者,原县委副书记李玉久、原教委副主任李代炎等许多离退休老干部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五峰南曲如一棵棵山里玉兰辉耀在草根文艺的丛林里。李代炎倾注心血,新编《青岗岭茶歌》《家在长乐坪》,把《南腔》和《北调》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版的南曲精品。张光胜与他的社友们精彩的执琴弹唱,也为这些南曲新作增添了韵味。

艺德人品,使张光胜具有磁石般的凝聚力。怀揣着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张光胜和高宇一起寻找场地,克服难关,组织成立了五峰南曲社,把各行各业中一批挚爱民间文艺的人聚集在一起,苦练南曲弹唱,发掘南曲新品。

对三弦乐器,他摸索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领悟,触摸把位,自弹自唱,拍板帮腔。拖音处理细腻,犹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把杜氏流派的缠绵婉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爱好者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让濒临灭绝的南曲得以传承延续。他们曾多次参加宜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备受好评。《中国文化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及湖北经视筹媒体相继做了报道。

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李祖发观看了南曲演唱,深有感触,欣然题字相赠:“古韵传承颂雅风,新曲弹唱歌盛世。”本地书法家刘祖昶先生为南曲社挥毫泼墨,粉丝寒梅制匾以贺:“传承非物遗产,繁荣民间文艺。”

94岁文化老人吴学林先生欣赏南曲演唱后即咏:

巴廪古城别有天,天池河畔山花鲜。

复兴《北调》声醇厚,崛起《南腔》曲静阗。

进取创新音细腻,移风易俗唱清廉。

古为今用值瑰宝,来日琼英更绚妍。

五峰山下满芳馨,原是文林四季春。

早植琼花绽绚艳,先藏圭宝火传薪。

光辉灿烂融弦律,色显精湛润古琴。

喜听“丝弦”新探索,千秋聖典颂昇平。

2014年9月28日,来自上海、北京的词曲作家们深入后河保护区,搜集土家音乐元素,从事原生态音乐采风。南曲的优雅旋律在古朴静谧的后河犹如天籁之音,恰似高山流水,悠扬婉转,大放异彩。词曲家金月岺、乎格吉夫等与山寨南曲艺人们亲切交流合影。南曲演出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赏。乎格吉夫还录下南曲演唱节目以便回去后做深入研究。

近几年来,南曲活跃在土家山寨各种盛会和旅游景点中,也频频现身在县、市大型节庆场合,古老习俗重现生机,民间文化魅力四射。

南曲社为五峰旅游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土家民俗筋脉相连的民间艺术,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娶媳嫁女、诞子祝寿的喜庆之日,其铮铮雅音,轻柔曼妙,备受青睐,成为一道迷人的人文风景。

在五峰山城,南曲雅乐好似一朵散发扑鼻郁香的山茶花,靓丽在天池河畔,成为山寨里绵延不息的民间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