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山第一团 秀美一八一

2019-12-13王建新

兵团工运 2019年6期
关键词:军垦团场

□王建新

60余年风刀霜剑,铸就了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人无坚不摧、英勇无畏的秉性;60余载辉煌岁月,磨练出军垦战士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回首60余年的发展之路,一八一团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几多拼搏奋斗、几多成功自豪——三代军垦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团结奋斗、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勇于争先的发展史。

奉命改编

从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七师的官兵在阿尔泰山下的巴里巴盖挖渠引水,从1952年春天拓荒者们用手中的铁犁划开了塞外沉睡亿万年的金土地,至今,十师一八一团已在西北边陲屯垦戍边64个春秋。

1953年,驻疆部队奉命整编为国防、生产两大序列。当时,由骑七师组成的阿山军分区共辖十九团、已编入骑七师二十团建制的原二军独立团,二十一团和新疆军区干部挖金大队等几支部队。分区党委决定,以从进驻后就在巴里巴盖从事农业生产的十九团为主,另将骑七师师直部分单位、二十团、二十一团部分和新疆军区干部挖金大队全部合编为一支生产部队。3月15日,这支部队被上级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十八团”。从此,在阿勒泰地区有了一支不领军饷,不带军衔,却永不退役的屯垦部队。

该团建团第一年就开荒造田44135亩,生产粮食174多万公斤,油料50多万公斤,饲养牲畜一万多头(只),修建地窝子和简易住房10913平方米,还在荒滩戈壁植树近四万株,掀开了彻底改写荒原历史的一页。

1954年10月1日,阿勒泰山城一片欢腾,身穿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群众涌向街头,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前来交纳125万公斤公粮的军垦战士。

屯垦戍边

和平解放的新疆在新中国成立后并不平静,从1951年乌斯满残余势力策动第一次武装叛乱,到1958年9月,极少数仇视共产党、闹分裂的残余匪徒发动了三次武装叛乱。参加剿匪的二十八团战士们钻山林,穿戈壁,对残匪穷追猛打。他们宁可喝马尿、吃马料,也从不动从匪徒那里缴获的粮食和牛羊。每次战斗结束后,立即把缴获的牲畜和财物如数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剿匪战斗中,先后有五名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这支既能生产,又能打仗的英雄部队的功绩,1959年1月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赠送二十八团大红锦旗一面,写着“赠给英雄的剿匪部队,肃清残匪,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两排金黄色大字。

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时二十八团二营八连和三营十四连奉上级之命火速组建两个民兵值班连队星夜赶赴中苏、中蒙边境第一线,承担起守土固边,维护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的重任。之后,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沿边境一线组建哈巴河、吉木乃两个边境农场,拓展了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历史。

多少人赤手开荒拔荆棘,多少人寒冬引水蹚冰河,多少人风餐露宿荒滩上,多少人代马拉犁拓良田……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润湿了塞外这片干涸的戈壁地,用满头青丝染绿了边陲这片荒原。到1959年农十师成立时,一八一团已拥有耕地10万余亩、牲畜3.6万多头(只),科技人员从1956年开始试种苹果,1958年终于在高寒偏远的阿勒泰地区结出了硕果。与此同时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1959年全团工业总产值达到366.71万元,费用仅84.56万元,实现利润282.15万元。

从1953年建团到1966年全团生产粮食7269.95万公斤,油料127.08万公斤,肉类4000余吨。在阿勒泰地区粮油尚不能自给的艰难岁月里,这么多粮食和肉食对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啊!此时的二十八团,耕地已达12.8万亩,其中播种面积10万余亩,年生产粮食1000余万公斤,油料13万多公斤,牲畜存栏近四万头(只),产肉300余吨。

再创军垦辉煌

80年代初兵团建制恢复后,以家庭为单位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团场科技人员先后培育出小麦新品种“阿春1号-阿春5号”和玉米新品种“阿单1号-阿单7号”。集40年之辛劳,终于培养出体格健壮、生长快、耐粗饲、肉质细嫩鲜美、净毛率在45%以上的“阿勒泰肉用细毛羊”。这项成果1993年9月通过农业部鉴定,填补了国内在肉用细毛羊选育领域内的一项空白。

1999年以来,团场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团部为中心,辐射各营场、连队的交通网络。在团部巴里巴盖,几十栋造型各异的楼房拔地而起,宽阔洁净的道路两旁店铺相连,农贸市场上人头攒动,商贾云集。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团机关办公室大楼耸立在闹市中心,门前绿草如茵。鲜花斗艳的广场和草坪中的假山景观、音乐喷泉、各式雕塑,令人流连忘返。

弘扬传统文化

近两年,团场把中华传统文化、军垦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化建设中,以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党性教育基地和军垦人物广场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场组建阿山艺术团、太极拳剑等15个群众文化队伍。守边民兵胡拥军事迹在省级电视台栏目和凤凰卫视中播出。

依托区域优势在克木齐社区发展观光旅游。这里冬暖夏凉、景色宜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优势。二连“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名片享誉四方,每当夏季,这里硕果累累、鸟语花香,空气中弥散着瓜果沁人的芳香。兵地自行车赛、篝火晚会、玫瑰节等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带动了旅游、商贸、餐饮、交通等多个行业快速发展。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次。

打造千亩采摘、万亩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建成花卉观赏、果蔬采摘园景区1000亩,田园具有独特、清新、自然、淳朴的军垦农家风情,让观光者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01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的第四批美丽宜居地,一八一团克木齐中心连队榜中有名。

阔步迈向小康

近年来,一八一团依靠国家政策、利用黑龙江援疆项目资金,扎实推进“三化”建设,投资2.17亿元,新建2147套保障性住房,有1265户居民乔迁新居。

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6.35%提高到现在的88%,自来水普及率100%,集中供暖达95%,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率达95%;投资6832万元,完善供水、供热、排污、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居民小区的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大力实施“绿、净、亮、美”城镇提升工程,城镇绿化总面积达981.9亩;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区广场1.6万平方米和文体活动中心5900平方米,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使全团职工群众享受到城镇居民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招商合作,投资近亿元建成农机、商贸、农畜、旧货四大交易市场和工业、设施、畜牧三大园区,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五家参股企业入驻师市工业园区,七家企业入驻团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成为团场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2016年三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创业园区,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

农业现代化跃上新台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1.5亿元,相继完成了克木齐河护堤、克兰河防洪、“西水东引”灌区、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使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2.97%,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2.32%,新增耕地面积7811.82亩。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引进多胎萨福克等优质种畜,推行养殖标准化、经营市场化、品种良种化。2016年牲畜年存栏20万(只)。完成两个连队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的转型。发展畜牧业、特色林果业、旅游观光为主的功能转型,带动700余户职工多元增收。20个专业合作社入社职工群众1690人参与合作社经营达到90%,辐射带动172户贫困家庭333人和地方农牧民1000余人实现增收。

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16年发放生活保障金、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等资金371.39万元。272户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住进公住房,完成全民体检5871人,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411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2016年团场实现了脱贫摘帽。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51万亩,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绿化率由2010年的29.7%达到2015年的50.4%。2015年团部城镇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

今天,街心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和敬老院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当年老军垦们流血流汗,不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吗。

红彤彤的西红柿、金灿灿的“金南瓜”、黑亮亮的大瓜籽、白生生的葫芦瓜、珍珠玛瑙般的葡萄、葱绿绿的蔬菜、五彩的花芸豆和传统作物小麦、油葵、玉米构成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绿色农业种植链。依托绿色种植和矿产资源的新兴工业的兴起,更使这个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团场焕发出无限生机……□

猜你喜欢

军垦团场
军垦文化之乡放异彩
伊犁放歌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团场的秋
加强团场财政资金监管的思考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军垦文化在兵团和谐边疆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