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茅台集团跨越发展纪实
2019-12-13李勋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勋
70年艰苦创业,茅台集团发展成为实力强劲的工业化大型国企;70年改革创新,茅台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紧跟现代化的步伐;70年奋力开拓,茅台从西南群山中迈上国际化舞台。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和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作坊的基础上,政府组建成立国营茅台酒厂,从此,茅台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70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茅台成长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在贵州工业版图乃至国家酿酒工业发展史上,更是熠熠发光、品牌价值傲立潮头的领军者。
茅台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化从一穷二白到后发赶超的一个缩影。70年艰苦创业,茅台从民营工坊成为实力强劲的工业化大型国企;70年改革创新,茅台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紧跟现代化的步伐;70年奋力开拓,茅台从西南群山中迈上国际化的舞台。
艰苦奋斗从小作坊到大工厂
百余年前,茅台酒漂洋过海获得举世瞩目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让茅台酒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骄傲。
尽管拥有巴拿马博览会带来的特殊荣誉,新中国成立前的茅台,却仍处于作坊时代:种种复杂的酿制技术,全靠酒师们口口相传,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却道不出所以然来。
直到新中国成立,一切才有了转机。
1951年11月8日,解放仅一年多的茅台镇百废待兴,成立不久的仁怀县人民政府经上级部门同意,斥资1.3亿人民币旧币购买民间烧房“成义烧房”,在此基础上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
此后,又陆续整合当地的荣和烧房、恒兴烧房,至1953年,国营茅台酒厂初具雏形,揭开了茅台发展新篇章。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茅台跨越发展的每一个前行步伐,都在中国现代工业史上留下了最为生动的注解:
1954年,中国政府在日内瓦以茅台酒宴请与会贵宾。后来主持谈判的领导人曾欣喜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助中国成功的有两台,一为茅台酒,二为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1978年,改革开放发轫之年,茅台酒生产突破千吨;1984年,扩建年产800吨指挥部组建完毕,茅台迎来第一个产能扩建高潮。
2001年,新世纪的第二年,贵州茅台成功上市,茅台酒产销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3年,茅台酒产量历史性突破了万吨大关,完成了45年前毛主席下达的指示: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
…………
茅台的发展,始终与共和国的繁荣进步同频共振。今天,茅台已成长为年生产能力近5万吨,销售收入近千亿、市值破万亿的大型酒业集团,是世界酒业第一品牌。
“茅台今天的辉煌,是靠党的正确指引取得的,是靠茅台人拼出来、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天上掉馅饼。”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说,走进新时代的茅台集团,要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大好局面,不能忘记先辈们为茅台今天所作出的艰苦努力,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改革创新坚守品质紧跟时代步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酿酒行业整体水平有限。公私合营后,茅台踏上了从小作坊到工业化的转型,肩负着引领中国酒业发展、振兴国民经济的重任,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茅台酒的生产一直高度重视。
1953年至1958年,国家先后投资149.7万元,扩充厂房、改善设备——竹筒接水、桐油灯照明等原始方式逐渐绝迹,制酒、制曲、化验室等工业设施也逐渐成型。
茅台酒厂早期的工业化变革,不仅给茅台集中了资源,更为古老的酿酒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向强调标准化、正规化转轨。茅台酒沿袭已久的传统工艺,获得更好的传承。
今天的茅台,已成长为年生产能力近5万吨,销售收入近千亿、市值破万亿的大型酒业集团。(茅台集团供图)
同时,茅台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在技术革新中提升产品质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茅台就首开全国白酒行业先河,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及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逐渐形成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起一套具有企业特点、行之有效的质量检评制度。
上世纪90年代,茅台集团一方面从美国、日本等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谱、色谱检测仪器,一方面开始启动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达标认证工作,于1993年通过了产品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帮助“长期陈酿”与“精心勾兑”两个决定茅台酒质量的关键环节跨入微机时代。
多年来,茅台一直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用国际标准来进行最严格、最科学的质量管理。
在茅台,几乎每位员工都能如数家珍地向你清楚道出茅台酒生产的工艺——端午踩曲、重阳下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八次摊凉加曲堆积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还有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馏酒、长期贮存、精心勾兑……茅台的这套工艺经过历史的沧桑变迁,如今仍然在始终不渝地坚持着。
一方面拥抱现代化,一方面坚持传统工艺,茅台的选择为今天成长为世界级的酒类企业打下良好基础。茅台多次入选BrandZ全球品牌价值500强,BrandZ在给茅台的评价中写道:茅台既有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又有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当前,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慧茅台”正抢抓贵州发展大数据机遇,将大数据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续写茅台新篇章。
奋力开拓从西南群山走向国际化舞台
茅台是一个品牌,也是一张名片。
透过它,世界看到的是具有数千年历史底蕴的中国文化表达;透过它,世界看到的是崛起的中国民族工业对于发展的自信;透过它,世界感受到的是中国名牌转身国际化的强大磁场。
茅台酒的全球视野,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即现端倪。国营之初,尽管地处大山的深沟腹地,茅台也从未停止拥抱世界的理想——
早在国营后的第二年,首批出口的茅台酒就到达中国香港,为年轻的共和国换取宝贵的外汇。1吨外销茅台酒可换回40吨钢材,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以“酿造高品味生活”为使命的茅台,从赤水河畔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一次次感受到茅台的独特魅力。
2015年开始,茅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连续开展了一连串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海外品牌推介活动,“文化茅台”的足迹遍布亚洲、美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的重要国际城市。今年,“文化茅台·多彩贵州‘一带一路’行”相继走进南美、再进非洲,所到之处都掀起了一场“茅台热”和“多彩贵州风”。
目前,茅台海外市场分布于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15家经销商。2018年,茅台集团出口茅台酒及系列酒2177吨,出口创汇4.7亿美元,占据中国白酒出口的领先优势。
在战略规划上,茅台集团开始由茅台文化向“文化茅台”转变。这个战略之变,是茅台从传统的产品输出、服务输出,到谋求新发展、新进阶的必然选择。
正如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在今年酒博会期间出席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时所言:“我们相信,通过‘文化茅台’建设的深入推进,茅台将与其他中国优秀品牌一道,像从前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一样,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交往互动的桥梁与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