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下基层 帮扶到家门— 2019年省人社厅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侧记
2019-12-13邱胜覃淋邱胜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邱胜 覃淋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邱胜
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大院,俯下身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乡村旅游建设进行问诊把脉,帮助民族村寨破解发展难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科技大餐”,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服务。
“你们产业发展有什么困难?”
“种植品种效益最好的是什么?”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底蕴”……
2019年,省人社厅“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省农科院、省科学院、省人民医院等27名专家分成多个小组先后走进关岭、岑巩、赫章、三都等地开展技术培训。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大院,俯下身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对乡村旅游建设进行问诊把脉,帮助民族村寨破解发展难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科技大餐”,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服务。
面对面解决技术难题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三都自治县周覃镇威农黄桃坝,一排排绿油油的黄桃树映入眼帘,十几个前来“取经”的果农将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李金强围了个水泄不通,纷纷抛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
“专家,您帮我看下黄桃树得了流胶病该怎么治?”
“李老师,今年我家黄桃产量不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黄桃种植基地,村民提问争先恐后,李金强解答耐心细致。
“黄桃树得了流胶病,可以用石硫合剂进行喷刷。”
“产量不高应该是树枝修剪不好,要多给树修枝。”
2016年,周覃镇新联村村民吴荣喜种了20亩黄桃树,经过3年的生长期今年第一次挂果。但由于技术不到位缺乏经验,导致今年黄桃收成只有预计的一半。“专家来得太及时了,平时我们也不懂科学技术,只知道按照土办法蛮干。现在专家的指导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也学到了不少技术和知识,真是太感谢了。”
另一边的周覃镇食用菌种植基地,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卢红梅正在大棚里查看菌包培育情况,种植基地负责人、贵州永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棒在一旁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们的菌包大都是从外地采购运送过来,因为路途较远,天气炎热,导致菌包保质期短,影响后续食用菌的生长,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菌包要做好灭菌工作,抽掉空气形成真空,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菌包保存条件应在-5—0摄氏度,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菌包的最佳培育状态。”卢红梅说。
技术帮扶助脱贫。目前,周覃镇食用菌产业已引进1家企业,种植香菇品种生产规模达360万棒,覆盖贫困户500户2100人。
心贴心共谋转型发展
一大早,贵州省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宋鸿碧来到岑巩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就孕产妇管理进行现场查看。
张娟,岑巩县大有镇白岩山村村民,因瘢痕子宫住进岑巩县妇幼保健院,顺利产下二胎。当得知她的情况后,宋鸿碧来到病房看望她。“建议你提早进食,有助于催乳,母乳喂养更有益于孩子健康,同时也要提早下床走动,有助于康复。”宋鸿碧再三叮嘱张娟。
贵州省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宋鸿碧(右一),在岑巩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查看孕妇身体状况。
“宋医生,您能不能帮我看看检验报告单?”听说省医要来妇产专家,怀孕26周的孕妇彭数红早早等在楼梯间。
宋鸿碧接过检验报告单一看说:“你这个可能是地中海贫血,要做进一步检查确认,你去凯里市医院对地中海贫血筛查和血红蛋白电泳两项确认一下。”随后,她又对彭数红目前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一交代。
本来打算为医院医生们进行手术演练,可宋鸿碧还是临时改变决定,她认为:“与其传授一些常规的手术操作,不如教会医院一些好的管理理念,破解医院发展难题方是出路。”
11点,在医院远程医疗室,宋鸿碧从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PDCA医疗管理工具、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进行培训。她说:“只有从源头上抓好管理,严格按照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实施,才能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当天的岑巩县烈日炎炎,但丝毫不影响专家们走访调研、传经送宝的热情。
刚吃过午饭,省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何光中就马不停蹄前往岑巩县大有镇肉牛养殖项目点调研。
何光中发现,当地村民喂养肉牛的方式都是拴养,牛不能活动,每天都要清除牛粪,工作量大,人工成本高,所以他建议釆用围栏散养的方式饲养,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要舍得用精料,肉牛才长得快;牛怕热不怕冷,要注意通风。”何光中说,养牛要获得好的效益,降低饲料成本是关键,饲草进场价格如果超过500元/吨,养牛就很难获得效益,建议自己配料,一是降低成本,二是能让肉牛快速增重,提高效益。
点对点开展现场培训
7月17日,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崔嵬参加了岑巩县“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在调研走访中发现种植大户和地方农业技术员在技术上还存在短板。于是,他组织专家们对全县技术专员和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
下午2点,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会在岑巩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进行。
崔嵬第一个开讲,他围绕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及其创新发展、相关农业政策解读及贵州的农村产业革命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如何选择好产业?”“种出来的农产品销往哪里?”培训期间,50多名学员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纷纷发问。
崔嵬一一解答:产业选择要规避产业陷阱,别盲目选择;农产品种多了卖不出,种少了不够卖,要注意与市场对接起来,实施适度规模化、订单化生产销售……
“崔专家,您都看到了,我们村民种柚子的积极性很高,您可要好好支持一把啊。”说话的是注溪镇思州柚种植大户吴志银。
“放心,种植中出现啥子问题可随时打电话咨询,解决不了的我协调别的专家解决,有适合的项目想办法帮你们对接。”培训完后,崔嵬将联系方式公布,以便农户咨询。
崔嵬讲毕,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罗朝斌接着讲解养蚕技术:“一人25天就能养出150公斤蚕茧,按照40元每公斤茧算,可卖6000元。”一年可养4—6次,一个养蚕售茧年收入可达24000—36000元。
听罗朝斌算了笔养蚕账,注溪镇岑王村村民田本和动了养蚕的念头:“公司发放小蚕,我负责养大直接卖给公司,是笔没本的买卖,划算!”
培训一场接着一场讲,技术一项接着一项教。在2019年省人社厅“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中,专家们送技术、送服务、送智慧,面对面把脉问诊,不仅带去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产业技术,还提振了大家同步小康的决心。
“‘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就是要给基层牵线搭桥,让专家了解基层情况,让农民认识专家,为今后长期合作打下基础,共同助力脱贫攻坚。”省人社厅人才服务局副局长阳旭凯表示,2016年至2020年,“万名农业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会一直持续开展,选派专家将覆盖全省9个市州、贵安新区,88个县(市、区)的500个乡镇和农业园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