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俭:科学没有年龄界限

2019-12-13覃淋

当代贵州 2019年42期
关键词:克俭贵州大学空间结构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覃淋

马克俭,扎根贵州61年。随着国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广泛应用,不少省外高校、科研机构或高薪求贤的企业向马克俭抛出橄榄枝,他都婉言谢绝了:“我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奋斗了几十年的土地,这里有我的根。”

初秋的校园,薄雾隐隐。

走进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一楼办公室,一张极大的办公桌位于中央,桌面上铺满了重重叠叠的图纸,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拿着铅笔、三角板、丁字尺、圆规在制图板上绘制图纸。

这位老人便是贵州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兼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著名的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马克俭。他扎根贵州61年,穷尽毕生精力,将“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的梦想照进现实。

与贵州结缘61年

“你看,这是我刚来学校时和同事的合照,左边第一个是我,那时候才20多岁,没想到这一晃眼61年过去了。”今年86岁高龄的马克俭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说。

1933年,马克俭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新墙河北岸一个叫马店的小山村。1958年,他从湖南大学土木系毕业,正赶上学校号召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由于他小时候因避难在贵州生活和求学过一段时间,同学便问,贵阳你去吗?他斩钉截铁地说:去!

那时从长沙到贵阳没有直达汽车,他和其他30多名同学满怀激情和斗志,坐着马车一路向“黔”,颠簸了好几天才来到贵州工学院(现贵州大学)任教。从此,他便和贵州结下不解之缘。

马克俭的专业是和建筑结构打交道。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山多地少,修建一栋建筑要耗费大量的钢材和水泥。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马克俭院士在研究工程图。(贵州大学供图)

于是,根据贵州实际情况,他开始琢磨从减少成本入手,进行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1985年,他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使有限的土地空间得到极大利用,建造成本节约20%。从那以后,马克俭的作品一个接一个问世: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青海西宁市劳动大厦、贵阳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国18个省(区、市)的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多达2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两亿元以上。

随着国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广泛应用,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贤的企业向马克俭抛出橄榄枝,他都婉言谢绝了。“我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奋斗了几十年的土地,这里有我的根。”马克俭说。

1961年,马克俭(左三)和同事在自建宿舍前合影。(贵州大学供图)

纸上成果变地上高楼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创新。”马克俭40多岁开始研究空间结构,每次有了新的想法总要在图纸上画出来,用他的话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既做到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

2006年,他和团队开始介入“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就是将磷石膏浇灌做成墙体,采取分层分段浇制石膏和混凝土,这一新工艺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的建筑节能功效,如果用在小高层住宅建筑上,“石膏房”可以减少工程造价15%—20%。由于石膏废渣取代了粘土砖,每年可节约几十万亩土地。这在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试验成功后,不少企业来找他合作。

技术不断突破,成果不断丰富,使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2007年,马克俭荣幸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贵州工程院院士零的突破。

当选院士后,马克俭经常去省外开会分享研究经验,别人总问:“你的创新、专利,独创的规程,突破性的进展,在偏远山区怎么能脱颖而出?”

“因为我遇上了好的科研环境,好的学校、好的领导,有他们大力支持才会有我的今天。”马克俭心中清楚,这份荣誉来之不易,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耄耋之年仍倾情研究

上午9点,马克俭就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他的助手介绍:“几十年来,马老每天都是如此准时,风雨无阻。”

和其他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同,忙碌已深入马克俭的骨髓血脉,成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常态。他一周工作6天,除去在外开会、讲课、做工程、辅导研究生博士生,只要在贵阳,时间基本上是在研究中心度过。

2018年,马克俭办理院士退休手续,退休后随即返聘回原单位,以新的身份继续发光发热。“搞科研的,退了脑子也停不下来。贵州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经济总量小,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马克俭笑着说。

马克俭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带的研究生,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马老师每次给我们修改论文都是亲力亲为,并且非常细致认真,这种在学术上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贵州大学2016级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徐增茂说。

扎根贵州61年,弹指一挥间,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人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61年来的沧桑巨变。贵州从最初只开设一个班的土木建筑专业,到如今多所高校设立了土木建筑专业本科,3所学校获得土木建筑硕士授权点,一所学校获得博士授权点;贵州大学从最初他到校时的50多名土木建筑专业学生,到如今培养硕士、博士近百人,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成绩和变化折射出的是新中国科技人的奋斗史,更是贵州高校事业的发展史。

如今,马克俭已步入耄耋之年。很多人问他什么时候颐养晚年?他总是回答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没有年龄界限。能够继续工作,为贵州科技事业发展做些实事,就是我生活中最幸福的事。”现在,马克俭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混凝土蜂窝型空腹夹层板楼盖技术,成果应用后将为贵州乃至国家节约更多土地空间和建造成本。

猜你喜欢

克俭贵州大学空间结构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白玉兰花谢了
春花
晤橘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