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坚守是最深沉的力量

2019-12-13徐圻

当代贵州 2019年42期
关键词:拜占庭顾炎武革命

徐圻

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曾担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贵阳孔学堂等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千百年来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民族革命司空见惯、数不胜数,但文化的革命,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的实质性变革却非常罕见。

一个军事上强大、文化上落后的民族征服了一个古老而曾经强盛的民族,随之而来,却发生了文化上的同化或“反征服”,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统帅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地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军事帝国。亚历山大本人年轻时曾拜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他成为征服者之后,迅速将先进的希腊文化在帝国范围内推广,希腊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法律等等很快成为主流文化。亚历山大之后的托勒密王朝继续并完成了这个“希腊化”的进程。在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中,以亚历山大港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一直是西方世界最繁荣、最先进的地区。

从公元10世纪开始,迅速崛起的基辅罗斯(今天俄罗斯的前身)大举南下,占领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大片土地,甚至威胁了君士坦丁堡的生存,迫使拜占庭的好多任皇帝不断向北方入侵者示弱、纳贡、割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拜占庭的强大精神资源—基督教(东正教)却对尚武的、野蛮的北方入侵者发生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的深刻影响,基辅罗斯人很快就大规模地皈依了基督教并在精神上尊崇了东正教会。军事上失败的拜占庭成了精神上的胜利者。

到了15世纪中叶,来自东方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国拜占庭灭亡了。此后出现的入侵者文化与本土文化长达500年的碰撞、较量、融合等,形成了直到今天西亚、东欧、北非这片区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错综复杂的文化格局。

17世纪中叶满清政权建立以后发生的类似文化较量,在文明史上具有更加典型的意义。其特点是:政治上翻天覆地,文化上风平浪静。

从顺治到康熙再到雍正,差不多100年时间,反清复明的政治抗争不曾间断过,很多老百姓不认同清朝,觉得这是个野蛮体制。明清之际有3个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3个人是坚持到了最后的,他们绝不认可清廷,到死也不剃头留辫。像顾炎武这样的老先生,还聚朋结党,搞过几次密谋造反。政治上的焦虑感、危机感,唤醒了他们政治上的自觉意识,于是要反抗,要斗争。但是,动乱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并没有影响这个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是那3位老先生,在这期间潜心研究儒家义理,他们把孔、孟、朱、王开创并延续的儒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各自的鲜明印痕。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的文人,政治上的惶恐不安、奋力挣扎,与文化上的怡然自得、硕果累累并行不悖。这说明,政治上感到幻灭的汉族士大夫并没有觉得文化上有什么危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来就不成问题。

反过来,以顺治、康熙、雍正为代表的一大批满清精英,却如饥似渴地学习、消化、模仿和推行汉人的典籍、习惯、做派和语言。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对比: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些思想家,他们至死不降清;而多尔衮、顺治、康熙这些满清的创建者却自觉地学习、膜拜汉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具有特别强大的坚韧性。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要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文化就马上跟着变,那可不见得。千百年来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民族革命司空见惯、数不胜数,但文化的革命,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的实质性变革却非常罕见。这是带有规律性的历史文化现象。

猜你喜欢

拜占庭顾炎武革命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拜师”
中国的出行革命
探究拜占庭镶嵌画的美学风格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东地中海世界
粉红革命
拜占庭之光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