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尺度 心中有慈爱
2019-12-12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很难原谅我的一位高中老师。其实,他和我并无过节。
那时,他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姑且称其为H老师。校园靠围墙处,草木茂盛,便于隐蔽,是情窦初开的同学们拉个小手、亲个小嘴的去处。一日,帅气的体育委员和漂亮的文艺委员正在亲吻时,不巧被H老师逮到。在批评他们的班会上,二人声泪俱下地深刻检讨,并且请求大家的原谅。
H老师听完检讨,一言不发,用严厉的眼神扫视每一个人,用粉笔迅速有力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蠢”字,然后问大家:“这个字怎么读?”大家异口同声:“蠢!”H老师继而问:“知道为什么蠢字这样写吗?”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H老师用教鞭从上到下指点:“春天来了,两只小虫子在下面动,这就是蠢!”H老师平素不苟言笑、待人严厉,同学们大气都不敢出,此刻他的“幽默”让大家忍不住哄堂大笑。
“趣闻”迅速传遍全校,此时离高考不远了,那两位同学不论走到哪里,都被同学老师指点、嘲笑,头一直抬不起来,心情极度抑郁。高考结束,原本在这所有百年历史的省重点中学成绩拔尖的他们名落孙山,早早进入社会谋生。去年同学聚会,听说多年前他们工作的小工厂破产,二人均以打零工为生,过得很不如意。
想起这则亲身经历的旧闻,是因为一则近日发生的新闻。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教学设备、校园建设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但是一些教师对惩戒权的把握所需具备的智慧、慈爱仍缺乏应有的认识。
据报道,2019年12月2日,浙江东阳市江北湖沧小学有学生作业没完成,何老师让他们罚站,拍下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老师还发了一句话:“这些不要脸的东西,家长也有责任,监管不到位!”这句话把群家长惹怒了:“老师是有素质的人,我们也知道应该严格要求,但是说话的语气我不认可,不能在公共场合骂人。”
学生高中时恋爱算不算“早恋”,学生恋爱的边界在哪儿,可以探讨。对学生明确的不当行为,教师进行批评教育,乃至适度的惩戒,可以认为是必要的。然而,以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羞辱,显然有违师德。一个社会是否体面,最明显地体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而教师在其中的影响更非常人可比。
诚然,由于近年来家校矛盾突出,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动辄得咎,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正是有鉴于此,不久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这是放权给教师,而拿捏好度,方能在教学实践中行使好惩戒权。这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做到手中有尺度,心中有慈爱。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度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关于度,上述教育部文件有所涉及,比如教师不得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学生身体痛苦;也不得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以及不能辱骂或者以带有歧视、侮辱的言行贬损等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等。这是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同时,也强化了法治规束。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不胜枚举,相关的法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是该罚站还是面壁?是该跑圈还是停课?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加重不弱化,有针对性地行使惩戒权,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归根到底,“戒尺”的尺度应该来自教师对学生的“温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教育是爱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爱,哪怕进行惩戒,也是基于爱的需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爱之深,责之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