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动作”教学在音乐才能开发中的意义

2019-12-12郑嘉宝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郑嘉宝

摘 要:音乐与舞蹈是人类古老且本能的表达方式,音乐与动作的结合是由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从而能够更加完满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情绪。音乐才能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条件,每个人的音乐才能决定着一个人音乐学习的能力,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分为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感。本文基于笔者得自身学习体会,阐述了“音乐与动作”教学在音乐才能开发中的意义,并就如何通过动作来开发提出建议方案。

关键词:音乐才能开发;音乐与动作;音乐心理能力

一、音乐才能及“音乐与动作”

音乐才能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条件,一个人的音乐才能决定着他音乐学习的能力,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分为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感。即感知和听辨音乐音响形式的能力、把音乐音响内化或转化为身体张弛运动的能力、人脑对听觉音乐表象储存的能力、音乐想象力视听觉思维的音乐造型能力以及音乐听觉思维向其他各种思维的自由联想能力等。

“音乐与动作”是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所推广的从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中的部分课程内容。“新体系”的“音乐与动作”课程植根于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是为改革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所提出的新理念,体态律动则是其主要内容。体态律动是音乐(唱、击、奏)的体态动作的表现,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通过在音乐中认识自己的身体、运动身体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音乐律动动作的经验(如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能量的释放与控制)。其中主要包括体验与表达两部分,体验即体验音乐对律动的影响、关系,如音乐节奏感的强化,体验律动对情感的表达等。

二、我国音乐教育中音乐才能开发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开始只注重理性认知和外显的表征,而往往忽略、正视自我的感受。导致现在很多音乐学习者,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技能优异,却丧失了对音乐的本能反应,缺乏自然的乐感。一些表演为了有所谓的肢体表达、情绪宣泄而装模作样的扭动身体,故作投入,导致音乐与动作几乎背道而驰,极不自然,使这种本应是音乐带来的本能变成了一种刻意营造的表象,使其表演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很多音乐学习者,有些可能拥有很高超的演奏技术,但由于专业课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授课模式和需要,很少有课程让他们训练到之间的合作意识,而导致一些个人能表演高难度的作品,却没办法将合唱或合奏完美演绎下来。这说明彼此之间缺乏直接的交流与沟通,而“音乐与动作”教学所涉及的一些律动、集体舞等恰恰也可以弥补这一点的不足。

学校音乐教育需要依托教材教学,这就导致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虽然教材不能改变,但是其教学手段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无论是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都可以借鉴“音乐与动作”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已有教材、已学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开发优点与才能。

三、音乐与动作课程对音乐才能开发的意义

(一)促进形成敏锐的听觉——音乐感知能力的开发

人们常说:“音乐家耳中的音乐与普通人所听到的不同。”所有人开始接触音乐,都是从听众的身份开始的。人们对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到好奇,被美妙的音响和富有韵律的节奏吸引,但是一旦开始学习一件乐器,注意力和学习的重心就开始放在对乐器的操作和读谱等问题上,慢慢忽略了对音乐音响的关注和内心对音乐的感觉。“音乐与动作”教学过程始于聆听音乐的各种要素,要求学生集中精神倾听,通过听觉的刺激、引发身体运动的反应,将抽象的音乐用具象的动作外化,运用这种方式倾听,不但能够开发听觉系统对音乐的敏感度,同时也提高接受音乐的速度。学生一旦养成了听音乐的好习惯,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一首音乐,包括对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曲式结构分析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其音乐综合素养。有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就会使演奏、演唱事半功倍,甚至可以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二)促进发展机体的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音乐运动觉的开发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理解、分析事物的大脑和进行操作活动的肌肉之间,存在着某种迅速往复传递的联系——一种反馈系统,即运动觉。“音乐与动作”课程在音乐节奏教学中,通过律动活动的联觉记忆使节奏感内化,是对音乐、语言、动作的综合性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将其用外听觉联动到内心听觉、外部视觉、以及内部动觉,从而促进发展机体的协调能力,开发学生的音乐运动觉。

(三)音乐具象化——音乐想象能力的开发

“音乐与动作”课程有时会选用同一首音乐作品或者同一段乐句让学生来体验感受,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表达。学生在将抽象的音乐作品转化成具象的、有故事性的肢体表达,这就是通过个人的想象力来进行的不同符号之间的转换。学生从活动中不但可以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自己的理解,而且在听觉转向动觉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引导,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用肢体的表达,完成了以音乐为基点的律动。

(四)形成自然乐感——音乐感的开发

音乐感的敏锐是表明一个人对音乐、音响的感知能力,音乐感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学习品质,对音乐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缺乏感覺方面的天赋,即便有很高的演奏天赋、敏锐的听觉能力,也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家。这里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称之为自然乐感,但如果音乐学习过程中不加以培养,就会慢慢丧失。有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模仿大师演奏、演唱的录音,甚至是动作表情,使学生丧失了在音乐中自我感受的能力。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播放音乐作品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做动作,无论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学生通过认真倾听作品,对作品理解、剖析,将音乐内化,并通过真实自然的动作表现出来,其拍感、节奏感、音高感等都得到了训练,从而来激发、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然乐感。

四、如何有效运用“音乐与动作”教学

(一)教学素材的选择

教学对象决定选用音乐作品是否能跟其产生共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选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和素材。从难易程度上来看,一些旋律与伴奏节奏不同的地方,是对初学者的一种干扰,所以年龄段较低的学生,应选用节奏较为清晰明了的作品,或教师简单钢琴伴奏;从作品风格来看,不仅要考虑不同年龄段所喜好的音乐风格的作品、古典经典作品,还要兼顾南北学生所接触的民歌的差异,适当加入国外民间音乐作品,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音乐的程度深浅,来选定教学素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例如,变拍子的节练习是一项中重要内容,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不同拍子所带来的不同能量,可以选用一些相应拍子的音乐,如一些流行歌曲、流行鋼琴曲等,学生易于接受,提升学习的兴趣。学生熟悉变拍子的感觉后,可以加入另一首的变拍子的民间音乐,作集体舞(如图1),通过舞步的变化来深化学生对节拍韵律感的感受。

(二)辅助教学

“音乐与动作”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更好学习所学的音乐科目。例如,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不同的体态律动需要一些不同的即兴伴奏,他们可将肢体律动的感觉移植到键盘上,配合其他同学进行一些即兴伴奏练习;学习声乐的同学,可通过一些空间训练,深入感受音的走向,在演唱时借助一定的肢体表达,使其演唱更为到位。

除此之外,还与其他乐理知识相融汇。例如,一些练习涉及到乐句、乐段的划分,根据作品结构来设计动作,这就涉及到了一些曲式内容;多声部声势、恒拍的练习不仅让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动觉,也是对内心听觉的训练,也达到了“练耳”的效果;此外,一些相关风格、时期的舞蹈步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特点。

五、结语

音乐才能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条件,每个人的音乐才能决定着一个人音乐学习的能力,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在开发学生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上述内容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希望教师开发更多的“音乐与动作”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更多音乐学习者体会到“音乐与动作”学习的益处,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5]罗小平.音乐才能与遗传、环境的关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4):44,49-53.

[6]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7]佩德罗·阿尔坎塔拉.间接教程——音乐人的亚历山大技术指导[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8]麦紫君.试论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开设“音乐与动作”课程的意义[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

[9]余凝.内心听觉在音乐能力中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