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质量保障研究
2019-12-12王勇王雨蒙梅红平
王勇 王雨蒙 梅红平
摘 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党员对“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使命感、认同感、责任感、光荣感,而且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好跟踪与继续教育层保障体系的建立。这关键在于做好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各党政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跟踪与继续教育保障体系,也是为了能够长期的对学生党员进行检验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质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质量保障的意义
(一)党建工作质量提高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体现了历史演变、时代进步、现实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整个历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各类各级高校都在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中运用符合现代管理体系的有效管理技术,提升自身的管理力、执行力、判断力与决策力,并不断拓展资源整合、改良工作做风、完善队伍结构、创新工作機制、加强体制建设、充实激励机制,带动广大青年学子认清高校育人功能的发展动力与发展前景。
(二)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一次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大目标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学生党员,作为新生代大学生主力军的先锋队、突击队,更是推动我党未来发展规划、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攻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也提升了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认同、对学生党员队伍自身党性与价值提升的认同、对解决个人与集体利益矛盾和民主制度的理性认同。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效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与保证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根本保证,是培育优秀大学生和合格党员的理论标准,更是确保学生党员在广大青年学子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确保学生这支中坚力量的先锋性和先进性,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在个体成长、思想成熟、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边缘化、腐朽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并能够深刻地认知自我,认清现代中国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特殊使命和新的历史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党建教育工作核心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党建教育工作核心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通过教育的实施推进学生党员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多元化发展,实现高校育人“引导、培育、提升、感染、塑造、坚定”功能的实际效果,从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积极性、创新性,带动高校育人与服务功能质量的提高,培育更多优秀学生党员,带动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队伍中来。图1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党员教育基本任务与学习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党员教育基本任务与学习方法,是结合党章党规对学生党员选拔培育培养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了有效的优化配置,并采取综合评定和动态评定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价,即考虑到学生理论学习的态度、过程和考核成绩,又兼顾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网络学习互动等的态度、过程、效果和创新程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质量保障策略
(一)管理与执行层保障策略
管理与执行层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以党建为中心,学校为核心,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技术在党员的选拔、培育、培养、发展、管理、监督、评价、考核、跟踪及继续教育等环节的优化配置与衔接功能,精准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党员培育保障体系的发展的动力与起点的积极作用。同时,需要加强管理与执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意识、专业能力、信息化素养,更为科学、合理、公正、公平、人性化地服务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评价学生党员。管理与执行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党员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核心要素。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的实施要有持续性、连续性、延伸性、全面性。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要全方位、多维度、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动态化,既符合客观规律,又考虑学生个体的文化与个性属性。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功能要突出管理、执行层与培养对象的互动,实现双向反馈、双向推进、双向监督。
(二)教育与服务层保障策略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内容、形式,充分落实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学习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易行、人本的考核与评价保障体系。既能较为准确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党员的适应力、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又能较为全面的掌握学生理念、学习、实践、服务、创新动态表现和效果,提高育人外部环境的驱动力。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党员培养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提高培养者服务意识、专业能力、信息化素养,更为科学、合理、公正、公平、人性化地服务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评价学生党员。首先,要建立专职专用培养人队伍,主攻学生党员的信仰理念教育、日常管理、信息化档案建立、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基础考核与评价;其次,要建立一支高职称、专业理论与技能过硬的兼职教师培养人队伍,主攻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的应用、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素养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动态考核与评价;最后,做好高学历、高层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服务保障。
(三)跟踪与继续教育层保障策略
做好对党员在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生活阶段的全程跟踪、监督、管理和继续教育工作,防止出现脱节、脱离监督、无作为现象。现行的党员网络化的管理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功能,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更为科学化、精细化、具体化的升级,是能够完全实现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的。尤其是党员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期的跟踪和继续教育效果,能防止出现信念薄弱、积极性下降、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充分发挥党员在学生中、群众中、工作中、社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展现我党在“从严管党 从严治党”宗旨下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周文革.论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J].当代教育与理论与实践,2017(9).
[2]张平.基于过程控制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8(10).
[3]陈文贵.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通并进的实践探索[J].领导科学论坛,2011(12).
[4]肖晓哲.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反思与建设[J].科教文汇,2018(10).
[5]陆先亮,侯新兵.基于PDCA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7(12).
[6]刘颖,杨运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2).
[7]沈晓梅,姚冠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