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体育扶贫的元思考
2019-12-12薛明陆李新红姜大勇
薛明陆 李新红 姜大勇
摘 要:体育扶贫是新时代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有机组成。为厘清体育扶贫是什么、由谁扶、扶谁、扶什么、怎样扶的元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体育扶贫的本元、主体、客体、内容等元问题进行思考,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体育扶贫的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体育扶贫的本元是居民体育参与自由权的精准帮扶;体育扶贫主体由体育行政部门主导协调的政府、体育企业聚合引导的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引领指导的社会力量和体育扶贫客体共同组成,体育扶贫客体则是指由于缺乏体育资源、参与机会和参与技能而无法充分享有和保障体育参与自由权的社会成员或群体;体育扶贫内容包括体育制度、资源、机会和能力的扶持。提出基于扶贫客体体育参与自由权的体育扶贫制度有效供给、基于大扶贫体制的体育扶贫主体协同帮扶、基于能力贫困的体育扶贫客体素养提升、基于多维贫困需求的体育扶贫内容精准供给的体育扶贫治理路径。
关键词:体育扶贫;元思考;治理路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非常丰富,体育因具有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价值而成为美好生活需要之一。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育需求在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日趋旺盛。
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战略举措。当前我国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城市和乡村发展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体育发展亦存在区域、城乡和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即体育贫困在新时代是客观存在的。体育贫困制约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育扶贫旨在消除体育贫困实现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关键时期,体育扶贫作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历史任务和有效途径,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当前关于体育扶贫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学者对体育扶贫的模式和实施路径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体育扶贫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帮助,但对新时代体育扶贫的本元是什么、由谁扶、扶谁、扶什么和怎么扶等本元问题缺乏辨析,导致体育扶贫定位模糊、目标不明确、实施缺乏指向性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体育贫困的消除和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鉴于此,研究以体育扶贫的本质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体育扶贫的特点,对体育扶贫本元、主客体、内容和治理路径等元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以期消除体育贫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与其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消除贫困,探究体育扶贫的本元,需先把握体育贫困的本质和内涵。
从多维贫困观的视角,国内学者对体育贫困的内涵进行界定,归纳出描述体育贫困的4个维度:体育资源和体育能力缺乏,体育机会和体育权利剥夺。《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与体育运动宪章》第1条指出“开展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2]。体育权是人们从事或参与体育的权利,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和《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的内容呈现出逻辑上的一致性,因此体育贫困的核心内涵应指体育权利贫困,其他维度的贫困均是体育权利贫困的具体表现或致因。体育权利的范围非常广泛,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对体育权利进行了整合归类,普遍认为居民的体育参与自由权是体育权利的本元。体育扶贫的本质应该是体育权利的扶贫,保障居民的体育参与自由权是体育扶贫的终极目标。因此围绕居民体育参与自由权享有不充分或被剥夺的贫困进行精准帮扶,是新时代体育扶贫的本元。
虽然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并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体育扶贫属于扶贫工作的高阶层次,尚处于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边缘领域。为贯彻新时代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确管理,在体育领域探索精準扶贫的实施路径与策略,明确扶贫的本元在体育扶贫过程中抓核心、明重点,增加帮扶的指向性和精确性,避免错扶、过扶、漏扶等扶贫错位现象。
2 新时代体育扶贫的主客体
2.1 体育扶贫的主体
体育扶贫主体,是阐释体育扶贫由谁来扶的问题,是新时代我国体育扶贫需要思考的元问题之一。新时代我国将进一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新时代体育扶贫主体亦呈现多元化特征。
2.1.1 政府扶贫协同聚力——体育行政部门行主导协调之力
新时代我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体育扶贫需通过“+体育”效应,解决体育领域的贫困问题。在体育扶贫过程中,鉴于体育扶贫的公共属性和市场发育不成熟,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扶贫责任,是体育扶贫的多元主体之一。为了更好地履行扶贫职责,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办公室、委员会、小组),全面负责本级政府或部门扶贫工作,政府部门在各自辖区和领域中的扶贫规划中要将体育扶贫的内容列入其中,助力体育领域脱贫。鉴于体育贫困领域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体育行政部门亦需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职能机构,承担体育领域内扶贫的主要职责,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领域扶贫中不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要打破行政部门壁垒,广纳其他政府部门的扶贫力量,协调各政府扶贫主体在体育扶贫中的职责和行为,形成体育领域内扶贫多政府部门协同聚力的主体格局。
2.1.2 市场扶贫利益相关——体育企业担先行聚合之责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发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在扶贫大格局中引入市场机制势在必行。《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实施意见》中提出实施体育企业扶贫行动[3],明确了体育企业是体育扶贫主体的主力。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其他各类企业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为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和提升企业的社会话语权,均有向体育领域内贫困伸出援手、进行帮扶的动机和行为,是体育扶贫不可或缺的主体。由于体育领域内贫困帮扶的专业性,体育企业在体育扶贫中要充分发挥其资源和专业优势,可以通过赛事扶贫、体育综合体扶贫、体育设施扶贫等形式实施体育扶贫,走在体育扶贫市场主体的前列。体育企业还要承担着协调各类企业在体育领域内扶贫的利益,引导聚合其他领域企业共同助力体育扶贫的职责,形成体育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通力合作、协同共扶的体育扶贫格局。
2.1.3 社会扶贫倾力参与——体育社会组织为先导共扶之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的决定,对社会组织在新时代履行服务社会职责和参与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属性,参与扶贫是其服务社会的职责之一。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能弥补扶贫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是贯彻扶贫多元治理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有效途径。体育贫困的多维属性,决定了体育扶贫依靠单一的社会组织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体育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对体育领域内贫困帮扶的当然主体,因其在体育扶贫中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在体育贫困扶知、扶智中扮演着先行军的角色,对其他社会组织具有业务指导的职责,要协同其他社会组织对体育领域中的贫困进行共扶。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下,除承担组织成员体育贫困的帮扶职责之外,应该更加关注组织外和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体育贫困,形成体育贫困的社会共扶格局,成为体育社会扶贫当仁不让的主体。
2.1.4 个人扶贫主客一体——扶贫对象树立志自扶之志
体育扶贫的个人主体,一是包括体育精英在内的社会精英参与帮扶,二是体育扶贫对象的自扶。社会精英尤其是贫困区域的精英,由于其在资源禀赋、观念先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在扶贫中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社会精英由于对口碑认同、个人价值实现及贫困区域公共事务话语权的追求,加上新时代体育的高度公开性和深远影响力,更加关注体育领域内贫困,对体育贫困进行精准帮扶,成为体育扶贫实然主体。《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奥运冠军扶贫[3],是典型的体育精英主体扶贫的举措。体育精英在体育资源占有、体育知识技能获取、体育参与影响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对增加贫困区域的体育资源配置、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引导扶贫对象体育参与等体育领域内的扶贫、扶知、扶志和扶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因此扶贫对象不仅是帮扶的对象,而且也是扶贫参与的主体。立志自扶、学智自扶,变输血为造血,是我国扶贫的终极战略目标。体育领域内的贫困,扶贫对象在接受资源、知识和技能等帮扶的基础上,要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立足区域实际,主动寻找脱贫切入点,寻找体育创业突破口,树立健身参与权利的意识和观念、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体育领域内脱贫的主体。同时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精神和态度,参与到其他领域扶贫工作中去,立志自扶,避免脱贫后的返贫现象出现,实现永久性脱贫。
2.2 体育扶贫的客体
体育扶贫的客体是回答体育扶贫“扶谁”的元问题,是扶贫指向的对象,即体育领域内贫困主体。体育领域内贫困主体是指因缺乏体育资源、体育参与机会和体育参与技能而无法充分享有和保障体育参与自由权的社会成员或群体。体育扶贫客体多分布于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各行业或领域中也存在着体育扶贫客体。因体育贫困的致因和表现形式不同,体育扶贫客体分布较为复杂和广泛,但具有体育参与自由权享有不充分或被剥夺的共性特征,因此在体育扶贫中应围绕体育参与自由权对体育上述体育扶贫客体进行资源配置、机会提供和技能传授方面的帮扶。
3 体育扶贫内容
体育扶贫内容回到体育扶贫中是“扶什么”的元问题。根据体育扶贫的本元,围绕居民体育参与自由权享有不充分或被剥夺的核心和本质问题,体育扶贫主体应立足于保证社会成员或群体充分享有体育参与自由权,从制度扶贫、资源扶贫、机会扶贫和能力扶贫4个层面的内容对扶贫客体予以帮扶。
3.1 体育制度扶贫
制度贫困是造成体育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体育制度扶贫是解决体育贫困的有效方式,是扶贫的核心内容之一。体育贫困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是居民体育权利的剥夺,社会成员无法充分享体育参与的自由权。因此体育制度扶贫是围绕社会成员体育参与自由权展开帮扶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解决体育贫困的重要保障,也是体育资源扶貧、技能扶贫和机会扶贫的基本导向和前提。体育制度扶贫体系既包括我国扶贫基本制度——对我国包括体育贫困在内的扶贫大格局进行战略布局、总体规划、宏观引导、规范监督,也包括体育领域的扶贫制度——对体育领域内贫困的精准帮扶工作进行制度引领。体育领域内的扶贫制度体系既要有主导协调全国体育扶贫工作的体育基本制度,也要有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贫困需求的具体扶贫制度,形成全面、立体、高效、精准的体育制度扶贫体系,使体育扶贫工作形成有保障、接地气的长效机制。
3.2 体育资源扶贫
体育资源是社会成员享有体育参与自由权的重要载体,资源贫困是体育领域内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资源扶贫是体育扶贫内容之一。体育资源扶贫主要从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和物质资源3个方面进行帮扶。体育人力资源扶贫主要是为贫困地区输送和培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的体育骨干,重视农村乡贤、行业社会精英向体育骨干的引导和转化,充分发挥其社会话语权较强的优势,积极参与到体育扶贫工作中去。经费资源扶贫是给予体育贫困的区域或行业经费的帮扶,除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扶贫专项资金外,还包括企业赞助、社会募捐、体育产业创收等多种渠道获取的体育扶贫经费。体育物质资源扶贫是体育扶贫内容的物质基础,是满足扶贫对象体育参与自由权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包括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3个方面,如为贫困乡村规划建设的体育专用场所、配送的体育健身器材、设施。
3.3 体育机会扶贫
体育机会扶贫是指为体育扶贫对象提供体育参与的机会,搭建体育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其主要形式包括体育健身活动参与机会、体育公共资源的共享机会、体育健身组织加入机会和体育能力提升机会等。体育健身活动参与机会是针对体育贫困对象组织和开展普惠性和公益型的体育汇演、展演和比赛等形式的活动,为体育贫困对象提供较高层次的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其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观念;体育公共资源共享机会是体育贫困对象获得人力资源帮扶上享有的机会,体育物力资源要免费向体育贫困对象开放、供体育贫困对象使用;体育健身组织加入机会是加强贫困地区、领域、行业的体育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组织成员,吸纳体育贫困对象加入体育组织,甚至为体育贫困对象加入体育健身组织开设绿色通道;体育能力提升机会是针对体育能力贫困对象,根据其能力提升需求,通过体育健身宣讲、讲座、培训、交流、捐赠图书等形式提供方便、快捷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技能的机会, 使其体育健身能力获得提升。
3.4 体育能力扶贫
体育能力是社会成员体育参与自由权的动商基础,体育能力缺乏也是导致社会成员体育贫困的重要致因。体育能力扶贫主要指对体育扶贫客体的能力提升需求进行体育参与能力培养的帮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健身知识传授、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和体育健身项目推介等。体育健身知识传授是针对体育贫困对象健身知识缺乏的现实,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的人群传授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健身理论知识要涵盖科学健身的基本理论和不同健身项目的科学健身知识,包括科学健身的基本原理、指导性原则、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不同项目的健身原理与规则、热身和放松、运动营养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体育贫困对象的体育参与奠定理论基础。体育健身技能培训是对体育贫困对象科学健身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多元化精准帮扶,包括不同项目的健身技能培训、各种技能的练习方法、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体育健身项目推介是将最新的或国家规定的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向体育贫困对象进行推广和介绍,推介的内容除了原有的健身价值较高、普适性较高的健身项目外,还要有源自于传统健身项目的改进、不同健身项目的交叉等新的健身项目,以丰富其体育健身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满足体育贫困对象的健身需求。
4 体育扶贫的治理路径
体育扶贫的治理路径是解决新时代体育扶贫“怎么扶”的元问题。立足于“应时代、识本元、促精准”3个方面,围绕体育扶贫的本元,以实现体育扶贫客体体育参与自由权为宗旨,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新時代体育扶贫的治理路径,以确保体育领域基本贫困全面脱贫。
4.1 基于扶贫客体体育参与自由权的体育扶贫制度有效供给
扶贫客体无法充分享有体育参与自由权是新时代体育贫困的本元,而制度贫困是导致扶贫客体缺乏或丧失体育参与自由权的根本原因,因此进行扶贫制度创新,围绕体育参与自由权的扶贫制度的有效供给是体育扶贫的途径之一。
第一,精准把握体育扶贫制度缺位。作为制度有效供给的扶贫主体之一,政府要深入贫困区域、领域和行业广泛调研取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体育扶贫客体贫困需求表达平台,保障诉求表达渠道畅通,精确把握体育扶贫的制度缺位,为体育扶贫制度有效供给提供现实依据。
第二,完善体育扶贫制度文本体系。以精准诊断体育扶贫制度缺位为依据,在现有体育扶贫制度文本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育扶贫制度文本体系,注重制度文本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避免文本体系的重复性,弥补体育扶贫制度体系的空白和不足,体现制度上向体育贫困领域的倾斜、扶持和指向。
第三,加强体育扶贫制度的宣传。体育扶贫制度的文本体系是体育扶贫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治理体育扶贫乱象的制度依据。需公开体育扶贫制度文本体系,加强文本体系的宣传,使扶贫主、客体充分了解其在体育扶贫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体育扶贫制度的执行奠定基础。
第四,规范体育扶贫制度的执行程序。没有制度的执行,制度的文本体系就是一纸空文,毫无效力可言。因此要从健全体育扶贫组织机构、明晰体育扶贫权责划分、制定体育扶贫制度执行标准等方面入手,规范体育扶贫制度的执行程序,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五,建立体育扶贫制度监督评价机制。在规范体育扶贫制度执行程序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扶贫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环节。一方面要启动体育扶贫制度问责机制,对体育扶贫制度执行中懒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和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和处理;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扶贫评价机制,对体育扶贫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体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纠正扶贫偏差,提升体育扶贫的效果和精准性。
4.2 基于大扶贫体制的体育扶贫主体协同帮扶
体育扶贫中的“+体育”和“体育+”特性,体现了体育与扶贫高度的融通性特征,决定了体育扶贫是新时代大扶贫格局和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因此发动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全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扶贫是实现体育领域全面脱贫的科学决断和正确选择。
第一,体育扶贫主体贫困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保障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扶贫在元治理中功能的发挥,体育行政部门承担体育扶贫中统筹、规划、引导、监督以及体育公共资源和服务供给职能,积极探索府际协作的体育扶贫模式;发挥市场主体体育扶贫中资源配置的优势,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了履行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基于提升企业品牌、扩大市场范围的动机,在体育扶贫中发挥其高效性和市场思维的优势承担着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职能;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扶贫中要利用其专业性和灵活性的优势,承担起在体育扶贫中促进、补充和监督的职能,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
第二,建立体育扶贫主体间的协调参与机制。政府要做好体育扶贫的顶层设计,由各级政府牵头,体育行政部门主导,调动和协调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扶贫;打造以体育赛事扶贫为核心的公益品牌,规范市场环境,引导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体育扶贫,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经营范围,提升经济利益;开展扶贫志愿行动,鼓励体育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体育扶贫,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培育和引导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承担政府购买的体育扶贫任务。
4.3 基于能力贫困的体育扶贫客体素养提升
能力贫困既是体育贫困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制约体育扶贫客体接受体育帮扶、充分享有体育参与自由权的瓶颈和障碍。因此提升体育扶贫客体素养,是其接受体育资源和服务帮扶、保障和充分享有体育参与自由权的必然途径。
第一,培养体育意识,解决体育思想贫困。充分利用当地的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及开办全民健身宣讲或讲座等形式,向扶贫客体加强体育参与价值的宣传和教育,灌输体育与健康深度融合的思想,促使其树立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强化体育权利意识,增加体育参与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思想上的贫困,为主动接受体育帮扶并积极参与体育扶贫扫清意识和思想障碍。
第二,普及体育理论,摆脱体育知识贫困。采取地方媒体开辟体育与健康理论专栏或电视讲座、社区宣传栏设置体育与健康理论专题、定期开展体育与健康理论讲座等措施,与健康扶贫相结合向扶贫客体普及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为体育扶贫客体享有体育权利、获取体育公共资源和服务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传授体育技能,摆脱体育技能贫困。引导和支持当地媒体开辟体育项目推介视频教学栏目,大力培养多种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骨干,深入贫困地域,领域和行业基层开展多种体育项目技能培训班,组织多种项目体育技能交流活动,向扶贫客体传授体育技能,为其接受体育帮扶和参与体育扶贫做好技能储备。
4.4 基于多维贫困需求的体育扶贫内容精准供给
体育贫困的多维性和扶贫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扶贫内容的精准供给是新时代体育扶贫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第一,扶贫客体的精准识别。为避免体育扶贫出现精英俘获的困境,应强化扶贫客体的精准识别,注重扶贫内容和扶贫客体脱贫需求的精准对接。根据国家现行的体育扶贫相关法规政策,在多维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体育贫困的现实基础,拟定体育贫困标准,精准划分体育扶贫客体。
第二,脱贫诉求的精准表达。为了实现扶贫内容和扶贫需求的精准对接,要完善体育扶贫客体的脱贫诉求表达机制,拓展体育脱贫诉求的表达渠道,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搭建体育脱贫诉求表达平台,建立体育脱贫诉求电子台账,引导体育扶贫内容的精准供给。
第三,扶貧内容的精准指向。在充分掌握扶贫客体脱贫诉求的基础上,构建以制度扶贫、资源扶贫、能力扶贫和机会扶贫基本维度的多元化内容供给体系,根据扶贫客体的脱贫诉求的内容特征、需求的紧迫程度、需求满足难易程度,将扶贫内容进行科学精确的划分,明确规模供给和个体化供给、急需供给和暂缓供给、必须供给和选择性供给的内容,加强供给过程的控制和监督,注重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和指向性,确保体育扶贫内容的精准供给。
5 结语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赋予体育特殊的历史使命,在我国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的特殊时期,需客观认识到体育贫困存在的社会现实,体育扶贫首先是扶“体育”的贫,然后才是助力大扶贫格局。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育扶贫的功能定位是对体育贫困的帮扶,其本元应致力于居民体育参与自由权的充分享有和保障。围绕体育参与自由权的实现和充分享有,需要明确体育扶贫由谁扶、扶谁、扶什么、怎样扶等元问题,形成体育扶贫主体、客体、内容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扶贫客体之力协同帮扶、向扶贫客体提供制度、资源、机会、能力4个维度的多元精准帮扶,才能够彻底解决体育贫困问题。体育在摆脱本领域贫困的基础上,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大扶贫格局是新时代体育扶贫的科学定位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xwtttiao/article1cc30034729346a89c0f8fe85f2eaa0a.html.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宪章[EB/OL].[2016-01-01].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54 /235409c.pdf.
[3]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EB/OL].[2018-07-30].http://news.sina.com.cn/o/2018-07-30/doc-ihfxsxzh8037474.shtml.
[4]黄河,陈林会,刘东升,等.基层体育治理的学理基础、现实图景与应对策略[J].体育科学,2018,38(2):21-31.
[5]东芬.我国青少年体育贫困的成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27-29.
[6]傅振磊,董新光.体育贫困问题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4):73-74.
[7]余智,虞重干.我国群众体育“贫困”的国家治理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5-10.
[8]郭庆.农民工体育贫困状况与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5):21-27.
[9]张朋,曹大伟,张纲,等.体育扶贫工作推进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11-15.
[10]段鸿斌.体育扶贫:法律意涵、政策机制与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8):5-12.
[11]薛明陆.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8-175.
[12]樊怀玉,郭志仪,李具恒,等.贫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6.
[13]岳希明,李实,王萍萍,等.透视中国农村贫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16.
[14]李雪峰.贫困与反贫困——西部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与扶贫开发联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273-296.
[15]向德平,刘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社会扶贫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8(1):41-47.
[16]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6):138-146.
[17]赵清艳,栾海峰.论我国农村扶贫主体多元化的逻辑演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71-73.
[18]祁志伟.新时代贫困治理的预设图景及国外经验借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123-130.
[19]杨婷.元治理视阈下贫困治理能力生成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8(11):143-148.
[20]向德平,华汛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贫困治理:政策演化与内在逻辑[J].江汉论坛,2018(9):131-136.
[21]陈劲,尹西明,赵闯.反贫困创新的理论基础、路径模型与中国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18(4):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