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涵泳,让语感更“可感”

2019-12-12黄西洋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涵泳语言文字桂花

黄西洋

语感,从字面上说,首先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要明白字词的情味和意义,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多思考、多留意,从而获得真实体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篇章,探索多元涵泳的策略,让学生的语感更可感。

一、“琢磨”语言文字,敏锐学生的感知

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自觉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琢磨”。在语文教学中,我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精选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吟咏。通过比较,让学生领略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领略作者咬文嚼字的精髓,敏锐学生的文本感知,从而锤炼学生的语感。

《永远的白衣战士》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我在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涵泳比较。“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似乎和我们以前感知的‘似乎一词相同吗?”学生阅读文本,尝试着调动经验,进行比较、品味。这样的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词的丰富含义以及语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更能让学生敏锐地感知到作者选词的恰当性。学生理解了作为副词的“似乎”一词更开放、更宽泛的内涵。通过多元涵泳,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度,让学生把握字词的韵味,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文本语言特点,选择适合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自主涵泳,比较词语在语境中的独特韵味。这样,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语感提升的喜悦。

二、“描摹”具体形象,勾勒文本的意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形”品“象”,领略文本形象的生动、准确、传神。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摹,让学生勾勒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语感。

《桂花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如何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品读重点语句,让学生闭眼想象下桂花雨的场景。通过想象描摹,我们仿佛看到了桂花飘落的形态,嗅到了桂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桂花的质感。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自我的生活经验,驰骋想象,将脑海中的形象深度描摹出来。深度描摹,需要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语感。

涵泳描摹,见形象,明深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精选典型的描摹语段,为学生搭建涵泳描摹的舞台。在精心阅读、反复涵泳中,学生能捕捉到描摹之物的特点,能准确把握作者所传之情、所达之意,从中领悟到文本的意蕴、情感,收获语感提升的快乐。

三、“明辨”文本形式,深化文本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要让学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更要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换言之,培养学生语感,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了文本的表达节奏,读懂文本的表达思路,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比如,《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文,文本中有这样几句话,“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等。对于第一句话中的“何止”和第二句话中的“……”,许多学生往往简单化地理解为“很多,很多”。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全文的视角,引导学生涵泳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表达的远不止这些。第一句话中的“何止”,既是作者对前面论述的一种概括,是作者的一种个性化的判断,同时又是作者布局文章的总起。在整个文章中,第一句话位于第二自然段,而第二句话位于倒数第二自然段。因此,第一话中的“何止”与第二句话中的“……”是一种结构性呼应。这样呼应,体现着作者的谋篇布局观念。明辨了文本的形式,学生就能深刻认识到,文本中的言语结构对作者表达的作用。当学生能够超越言语看到文本的结构时,自然也就能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明辨文本形式,需要学生潜心会文,揭开文本中言语和结构的面纱。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能通过分析,把握文本的结构图式,切实领悟作者的炼字、遣词、造句、谋篇的意图,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多元、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语感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还包括形象感、层次感、文脉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涵泳,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解读文本,成为文本的探究者,享受文本阅读的乐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荆山小学

猜你喜欢

涵泳语言文字桂花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桂花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涵泳”不作此“涵咏”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