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素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落实
2019-12-12李娇娇
李娇娇
一、理解法治意识素养
1.法治意识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主要表现为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笔者认为,所谓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的一种能力和品格,尤其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而法治意识素养不仅仅应该包括上述能力,还应该包括对法律知识或者法哲学知识问题的理解、领悟及理性思维能力。
2.落实法治意识素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主人,更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高中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法治意识素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落实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首先,有些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不够高,对于一些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很多老师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在讲课时难免“书到用时方恨少”,有些力不从心。其次,目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多采取机械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培养,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学生在面临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维权或者其他法律问题时常常摸不着头脑,这就导致了法治意识的缺位或者“变味”。
2.学生方面
法治意识素养在课堂中落实存在的问题除了外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内因,大部分高中生是具有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的,但多数学生都没有主动参与到法律学习中来,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在很多高中生大都对法治知识不感兴趣,大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反正我自己不犯法就行了,学不学法与我无关”,所以就没有积极地对待课程中法治知识这一块的内容。
三、法治意识素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落实的教学改进措施
要解决法治意识素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落实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在教学的各环节重视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法治意识看待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1.仔细研读教材
新课改之后我们的教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模块三《政治与法治》里新增了依法治国的内容。同时在新增选修模块二《法律与生活》中介绍公民的一般权利与义务、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程序。这些内容都是新课标要求下新增的内容,需要教师仔细研读。
2.制订灵活的教学策略
首先是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关键在于开展活动的议题,新课标的教学提示中针对法治素养培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议题。例如,公民参与立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途径?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这些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其次可以组织课外考察活动。比如参观调解中心、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认识其功能和作用。
最后,可以模拟实际情形进行课堂展示。如模拟商业行为,讨论合同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意义;还可以组织模拟求职、招聘、应聘等活动,评议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明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四、授课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课改要求下的老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书匠”,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各方面的素養。作为老师也应该多多学习法律知识及理论,从根上破除一劳永逸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素养,更应当对法律心存敬畏,树立法治信仰,同时也应该具备处理基本法律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高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且关键的时期,所以注重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给政治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要将法治理论与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与力量,致力于培养具有法治意识和对社会有价值的高中生,从而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