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问题”背后的问题

2019-12-12王媛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香菱大观园物体

王媛

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日常教学中可能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学生主动发言,待他回答完毕后,老师通常会问:“这个同学的回答对吗?”学生往往会(齐声)回答:“对!”老师接着问:“你们听懂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懂了!”老师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通常也会(齐声)回答:“没有!”……如此这般,一个问题或者难点就这么过去了。试问,学生真的全懂了吗?想必我們所有的老师都心知肚明:肯定没有。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貌似无质疑、无问题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呢?换句话说,怎样才能验证学生是否懂了或深入理解了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教师及时质疑、追问

教学中,我们往往也纳闷:这个地方明明是个难点,学生却都说懂了,真的懂了吗?我们常常可以凭借教学经验和对学生认知程度的了解进行进一步的追问。例如在进行《香菱学诗》的教学时,有这样一个问题:“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出依据(温馨提示: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考虑)。”学生回答:“内因:天资聪颖、香菱刻苦勤奋;外因:有林黛玉那样的好老师、大观园美好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最后一点“大观园美好的环境”理解是浅层次的,又或者说是参照参考书得来的,并不能真正理解。既然我们在怀疑他们的掌握程度,那就进一步追问:“是因为大观园里的布局好,房屋、城池、庭院设计得美观、漂亮的缘故吗?如此说来,大观园里该人人都是诗人才对。你们怎样理解这一点呢?能否做个解说?”

方法二:换一种方法提问

有些时候,学生们都说已经听懂了,作为老师心里没底。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如果学生真的懂了,怎么问都问不住;倘若学生似是而非,我们倒可以以此为契机,做更深入的研讨和讲解。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时,判定主人公是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判定主人公的方法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问:“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学生可能答对了,但是,学生真的掌握判定主人公的方法了吗?不确定。我们可以反过来问:“你认为本文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是通过哪些人物表现出来的呢?”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到归纳方法的高度。

方法三:让一名学生复述之前同学的回答

在文科学习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牵扯到语言组织,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建议老师用最原始、最普通的做法,那就是请另一名学生再回答一遍刚才的问题。例如在进行《江城子》的教学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词的上片写太守出猎,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词作所呈现的画面。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在语言组织上是有差别的,即便前一名学生已经回答过了,再回答的学生也不可能和他说的完全一样,而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这才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方法四:精心编写问题

老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切勿原封不动地套用课本概念。即所提的问题本身要能检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了。

例如:一次听了一节物理课,感触颇深。物理学科中关于能量的教学,如果你想了解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能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____ ,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接下来你自然会遇到前面所提到的情境。为了避免学生只记概念却不理解,有位老师这样设计问题:“能量是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请同学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注意:①能量是物体做功的本领,不管它有没有做功,只要它___做功,就具有能量。②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____。

练习:A.飞行的子弹穿越鸡蛋,它是否具有能量?B.山坡上静止不动的石头,它是否具有能量?这样学生在联系实际中形象化地理解了什么是能量,而不仅仅停留在背概念的程度上。

教学是要注重实效的,千万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明已经感觉到学生可能没听懂,就不能得过且过,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所谓能发现问题固然好,能解决问题岂不更好!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香菱大观园物体
从“香菱学诗”出发思考说进去与说开去
保准有人追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