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构建新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9-12-12高文秀王集思连丽丽王希越娄大伟

山东化工 2019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工科

高文秀,王集思,张 浩,连丽丽,王希越,娄大伟*

(1.吉林化工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1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为面向新工程体系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型工科人才,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对工程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实施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美国的欧林工学院依托开放型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强化实践训练,利用合作实验室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1-2];麻省理工学院于2017年启动了“新工程教育转型”,为面向未来的新机器和新工程体系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型工科人才[3];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计划》,实行自定节奏的教育、有使命的学习等创新举措[4-5]。

2017年是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动年。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新工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6-9]。两年来,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的30个项目群正在加速推进,各高校都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势在必行的教改当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专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培养更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已势在必行。吉林化工学院是吉林省仅有的一所以化学、化工为突出特色的省属理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如何培养新工科背景下,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具备双创能力的应化专业人才是我校、也是其他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培养构建新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化专业人才需要了解相关企业的最新需求、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省级科研平台结合自身优势,以培养新工科应化专业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图1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培养新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模式

2.1 依托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实现“大化工”交叉学科的基础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新时代工业变革的交叉式综合人才

在科学研究或实际生产中,化学或化工的发展都需要交叉学科的推动,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更多交叉学科的基础实验技能,如: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基础有机合成操作、仪器分析检测、物理化学中的催化评价过程、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处理及分析等实用技能。这些具体的实践技能很难在有限学时的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得到充分的锻炼。重点实验室恰好具备种类丰富的仪器设备和“大化工”背景下的各专业实验工作人员,依托这个平台能够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交叉学科基础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学员能够独立动手操作,不再“纸上谈兵”,成为更适应新时代工业变革要求的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的交叉式综合人才。

2.2 采取导师责任制,构建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更适应企事业发展的新工科应化专业人才

省级科研平台-吉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是化工学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重点实验室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年的“产学合作”经验,近五年实验室已有40余项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纳应用,有一批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依托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互选”组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践过程采取导师责任制,导师负责监管实践过程;以企事业单位需求为导向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更适应企事业发展的新工科应化人才;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成长和实现。

2.3 以科研平台为载体,支撑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更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应化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吉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实验环境、专业的科研人员,丰富的产学合作经验,能够为学生近距离展示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以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验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培养更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应化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这种联合育人的培养模式可为其他地方工科院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3 结语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吉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探索、构建了一套更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依托平台先进的仪器设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多年产学合作经验,为应化专业学生进行交叉学科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平台和指导,以培养更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形成的依托科研平台培养新工科应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可推广性,为其他地方工科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工科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立65周年纪念专刊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法探究
经济新常态、创新能力与金融专业人才通识教育
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