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2019-12-12李小娟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0

流行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空间

李小娟 兰 旭(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0)

引言

我国在建筑教育中设置城市设计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派遣专业人员出国进修学习,部分高校相继开展城市设计研究,在此背景下课程建设亦随之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品质的关注和要求逐渐增强,城市设计作为提升城市空间特色与品质的重要塑造手段被提到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位置。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 年再次召开,会议明确强调了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2016 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2017 年 3 月,住建部出台《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系统,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在城市发展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内在需求,这同时也是对教育体制下的城市设计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类高校在建筑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城市设计相关课程,并列入专业必修课范围。此间又有部分高校以城市设计思维培养为目标,将城市设计课程系列化或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在建筑学主干课程—建筑设计中强调环境认知、前期调研、城市专题等相关训练环节,构建学生的城市设计思维及夯实城市设计能力。例如清华大学由朱文一教授主持的“城市翻修”系列教学专题,将城市设计训练纳入建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强调从城市设计视角进行建筑设计,要求学生从城市角度考察地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前期策划能力以及结合城市思考的建筑设计深入能力,最终培养具备城市空间意识的建筑设计能力以及城市设计能力。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作为城市设计知识体系的核心理论课程,承担着培养城市设计思维、构建城市设计框架、拓展建筑设计思路、延展建筑设计视角的作用,其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及应用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经历了两到三年的建筑设计专业学习之后,对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中涉及的宏观知识体系往往不得要领,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往往暴露出系统性思维缺乏、尺度问题把握不当、内外空间设计脱节、团队协作缺乏有效方法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建筑学与城市设计两个知识体系的不同之处,往往也是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原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

一、“城市设计”的教学之惑

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思路急变

建筑单体设计与城市设计均需要系统性思维,建筑单体设计需要综合场地、功能、流线、材料、技术等提出适用于特定人群活动的、造型美观的建筑方案;而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建筑群体,需要综合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开放空间、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等提出符合城市发展可行性、支持人群活动特点、具备风貌特色的城市空间方案。

建筑学学生一般从一年级开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地学习建筑单体设计的系统知识,到三年级往往能够综合运用各系统知识进行建筑设计。而对城市设计知识系统的学习常以城市设计理论课程为始,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从微观的建筑设计系统转换到宏观的城市设计系统,去理解宏观的、陌生的、铺面而来的城市设计系统知识。同样的系统性,不同的学时与思路,带来了学生抓不住知识重点、知识体系构建困难的问题。而老师常常需要反反复复讲解各系统知识,这仅仅依靠理论讲解、课时之内解决是不够的。

2.小尺度与大尺度的冲突问题

建筑设计常常细致到人体尺度的层面,小到墙体构造,大到建筑基地,是人可以掌握、理解的尺度。而城市设计除了设计人体尺度层面的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设计城市的整体或群体空间格局。对建筑学的学生而言,需要从小尺度空间设计转换到大尺度空间设计,从分析建筑空间问题转换到分析街区、整体城市空间问题,从分析部分人群活动空间问题转换到分析社会空间问题,在城市设计训练(尤其是宏观尺度)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过多地注重细部而缺乏对城市空间整体结构的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缺乏逻辑性,空间体验缺乏层次及多元性。这是本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又一项重点。

3.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的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将建筑设计的核心放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对建筑基地、建筑外部空间乃至城市空间的关注少之又少。而城市设计的核心恰恰在由建筑外部空间构成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关注如何通过建筑外表皮的围合营造出适合人们各种行为活动的城市空间。反映在城市设计训练中问题是,学生往往注重各个建筑单体的造型完整性而忽视了城市空间的完整性,方案呈现出的城市空间往往是碎片式的、缺乏秩序的。

4.个人引领与团队协作的差异问题

相对城市设计而言,建筑设计注重个人创新,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以个人创作为主导。而城市设计则需要综合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交通、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出最终的城市设计方案,因此设计团队需要对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开放空间、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等系统设计分工统筹,各个设计师需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具备将团队智慧转换为整体方案的能力。学生在城市设计训练过程中常不知如何适时地将系统知识切割、整合,最终有效实现预期的城市设计方案目标,城市设计过程把控低效、混乱。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理论知识课程训练此部分能力,为城市设计实践做好铺垫,也应成为本课程教学探索的内容之一。

二、城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之解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如何通过理论课程有效解决建筑学学生学习城市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我校开设的城市设计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012 年,在学院建筑学专业嵌入式教学体系改革的整体实施推动下,新版建筑学培养方案将原城市设计原理课程的24课时增加了8个实践课时,这为本课程解决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针对以上提及的四个教学问题,结合学院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组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增强案例教学,强化系统思维

完整的城市设计由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道路交通、开放空间、建筑形态、城市色彩等多项城市空间要素有机结合,为强化系统思维,在讲解某一个空间要素需要讲解此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所以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经常概念混淆,在教学中通过引入相关城市设计优秀案例或专项城市设计案例强化对城市空间要素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城市设计的系统性思维。例如在讲解城市色彩知识点时,通过引入优秀的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案例了解城市色彩在城市品质塑造中的作用、城市色彩与其他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强化城市设计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

2.增加专题教学, 强化教学针对性

转换城市设计概论、历史发展、基础理论等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提问及讨论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的教学任务。相应增加的理论学时除用于城市空间要素、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城市设计方法等课程重点之外,增加专题教学,针对建筑学学生在城市设计学习中的四项重要问题,进行单体与群体、当建筑遇见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等专题授课,实现设计思路从微观向宏观、由建筑到城市的转化。

3.延伸课外调研,强化分析能力

在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知识部分,除了理论授课、案例引入之外,增加对所在城市相关空间类型的实地调研,利用所学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对城市相关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及分析评价。增强学生对城市问题的洞察力及问题导入式的设计思路。

4.增加综合训练环节,实现“教”“学”相长

利用实践学时,依托学院青年教师工作室的真题项目,以自愿报名、分组的形式对某个城市功能区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教学组织分为调研、初步概念、方案设计三个阶段,以主讲教师重点辅导、相关专业教师评图的形式,通过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对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解及城市设计分析等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在城市设计中暴露的问题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改善方向。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对城市设计的知识架构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对城市设计核心知识有了更加直观且具体的理解,城市设计思路比较明确,为后期的城市设计训练课程提供了较为有效的铺垫。同时也发现了新的课程教学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调研中对城市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与城市设计训练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这还需要在今后的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中不断改善。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空间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创享空间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