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馆APP视觉元素表现研究
2019-12-12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朱 光(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一、高校美术馆APP的重要美育职能
美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培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美术馆作为这样一个职能单位承载着这样的一份功能。但是随着近几年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媒体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移动的这种阅读方式,手机的智能化所承载的功能愈之庞大,游戏、娱乐、阅读、通讯、缴费、自媒体等,几乎可以囊括人们大部分的行为生活。此时也伴随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成长起来,他们的思维灵敏、意识超前,以往的育人方式已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打破传统模式,利用新思想、新方法的教育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高校美术馆APP即为以手机为载体及信息传播渠道的掌上艺术平台。旨在为大学生传播校园艺术文化、师生作品的展览展示、艺术交流、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等校园美育教育的功能媒介。它可以突破传统美术馆的空间局限、静动结合,丰富观者的参与方式,更加全面地、立体地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产生思想的共鸣。它是“互联网+”时代下美育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APP中的视觉元素表现
视觉元素即视觉信息传达过程中的组成符号或基本单元,由它们按照一定的秩序原则或规范标准来形成最终的视觉艺术或产品设计。它包括造型元素、色彩元素、肌理元素、工艺元素、版式流程等,能够被视觉所感知的一切内容。作为APP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或品牌承载的媒介来说,其视觉元素的表现方式固然别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图标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模块元素等,它们必须遵守严格的系统规范以及视觉元素应用地严谨性、科学性,同时还要伴随着潮流及人们认知发展规律下,不断地维系着用户的心理,在设计上注重交互使用习惯。
1.视觉元素表现必须基于系统规范
元素的使用必须基于系统规范,设计元素要能够达到准确适配。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手机有不同的型号及不同的系统类型,例如目前市场主要使用范围为安卓Android及苹果IOS两大主流系统。其中安卓品牌机型和用户量占比更大,例如华为、小米、vivo、oppo等都是基于安卓系统打造的,手机款型以及界面主题形式也十分多样,因此我们在完成安卓手机界面的设计时就相对灵活,可以随意改变主题形式,这相对于苹果来说就比较开放。但是我们不能随意地、一味地只追求视觉效果,每一个功能模块及图标大小、字体、字号、行距、字距、列表大小等都必须按照偶数原则以及整数原则等。字体在每种系统中也要求有固定的字体规范,如IOS的中文字体要求苹方PingFangSC,英文字体要求是旧金山San Francisco,标题一般为32号字、说明性文字内容一般为24号。这便是APP这种设计形式区别于其它设计门类在视觉表现上的局限性。
2.视觉元素表现应注重用户体验研究
体验式设计最好的呈现是从苹果IOS开始,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设计观念影响着当时世界工业设计的变革,功能性、体验式作为产品设计的主导。从苹果虚拟键盘的智能手机的问世,则颠覆了以往人们对手机观念地认知,这也注定了未来手机市场,甚至是工业设计理念的巨大改变。3.5英寸的屏幕尺寸,以及后期出现的视网膜高清屏(Retina),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创新优异的工业产品。单手操作的屏幕大小、科学合理的模块热区、色彩亲和地搭配方式、生动统一地图标样式、适于点击的列表范围等,都是完全以用户的使用角度出发,注重用户的心理研究,真正做到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产品本身。
因此一款APP的设计就单在视觉元素地表现上来说,无论是图标、文字、色彩,还是交互逻辑的设计,都应该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及对该类产品的认知,例如图标常用的表达形式、色彩使用的惯性、功能模块的布局方式等。观察天猫与京东两大电商翘楚,它们的APP及网页的界面就十分相似,这便是品牌属性的统一划分,也同样是人们对这类品牌的一贯认知地表现。色彩搭配上根据其属性及人们的习惯,通常是绿色代表确认、灰色代表未激活、红色代表删除等。图标表现的角度、内容等也都是通常人们的统一理解,因此无需再做画蛇添足的创意,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交互逻辑及视觉体验上,其应用、实用、好用、耐用才是一款APP产品的最佳表现。
三、高校美术馆APP视觉元素表现特征
高校美术馆APP的视觉元素主要体现在功能图标、文字元素、色彩运用、模块布局、页面逻辑、时间流程、交互行为等几个方面。其中图标、文字、色彩、模块、页面这些都是我们通常研究的范畴,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视觉设计观念的转变,设计师更多地会把研究重心从传统的版面样式转为交互行为及逻辑关系的深层次的研究。APP是静态单元的动态演绎过程,无论是在单一页面布局滑动下,还是页面层级交替间。小到图标、文字的链接转换过程,实际都蕴藏着一种隐性的设计,即为交互行为的设计。在用户的实用灵便地操作间,所体验到的愉悦便捷,便是在时间的演绎下所流露的。这种将静态演变成动态的过程,便是视觉元素升华表现的真情体现。
高校美术馆APP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载体,其独特的功能属性,有别于其它商业性APP产品职能。因此它在视觉表现及功能模块的搭建上要更加严谨规范,不仅应该保证美术馆本身所承载内容的艺术审美特征,还应当尊重教育职能的形象庄重。美而不乱,静中有动,确保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1.视觉表现美中有序
作为美术馆这一主题来说,其产品内容本身就具备绝对的艺术价值。那么如何把握美、驾驭美的规律似乎比构建美更加困难。在美的基础上,将各个元素单位,版面结构、色彩应用有效合理地组织起来,既能把握好美而不骄、时尚内涵,又不能背离教育的严肃性,这便是我们研究设计这款APP界面的核心方向。
2.层级逻辑、功能布局简单科学
作为一种教育产品,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它传播内容的价值,以及在使用时如何简单高效,准确无误。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视觉元素的表现要简约朴实,摒弃过于时尚潮流化。在层级逻辑及交互过程也要避免花哨繁琐,能够使得学习的注意力有效集中。
3.表现内涵工艺结合
作为高校美术馆APP产品,如同传统学校网站一样,都对学校的形象起到关键的宣传作用,美术馆更是一个院校精神风貌、文化学术氛围展现的窗口。因此作为重要的职责,产品设计表现上要有特色、符号性,即是区别于其它院校办学特色、历史积淀及培养人才目标的视觉表现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有别于一些商业性美术馆及艺术设计平台,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高校教学育人的使命责任,因此艺术的表现必须严肃庄重。但它也是新兴信息技术的衍生品,是结合了“互联网+”教育理念,工艺结合的时代信息化教育产物。
四、高校美术馆APP视觉元素表现方式
在此款APP的视觉设计开发上我们决定遵循几个原则:①信息传达清晰准确;②层级关系简单易懂;③交互方式便捷高效;④美中有序的表现规则;⑤工艺结合的内涵发挥。由此来展开我们这款APP的设计,具体方式如下:
1.扁平化设计方式
扁平化设计是近几年十分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其设计特点是去除了冗余、繁重、复杂的装饰效果,让信息、功能作为设计的主体内容凸显出来。这种方式十分适合网页设计、手机端等智能交互设计的趋势。通过使用更少的按钮及元素,使得页面更加的干净整齐,信息逻辑一目了然,从而给用户呈现更佳的体验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认知障碍的产生。
高校美术馆APP是极为适合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设计的,其特点完全符合我们创作的原则,且能够达到信息传播的主旨。便于学生对APP内容的注意及知识的掌握,也不失设计的时尚流行性,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降低功效、节省空间、提高操作运算效率,有助于教育教学方式的展开。
2.格式塔理论设计方式
APP都是受限于手机界面大小及系统规范原则,那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来达到一种最佳的视觉效果及操作体验呢?格式塔理论的完形倾向原则即是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地把一种被知觉到的东西呈现一种最好的形式,即便是这种完形被打破,人们也会马上重新形成一种知觉场,以便被知觉的东西仍有一种完好的形式,这便是完形倾向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对APP界面布局设计中的信息视觉层级设计,帮助设计师有的放矢地对界面信息视觉结构进行组织、简化和协调统一,设计出易学易懂的用户界面。
伴随着这样的一个知觉重组理论还有五条知觉律,对于设计的领域可以归纳为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原则:
(1)接近性原则
当两个图形接近时,距离越短人们会认知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原则来完成信息集群地搭建,使得元素运用变化而统一,界面中的元素组群与组群之间形成节奏变化的韵律秩序。
(2)相似性原则
指的是人们会将相似的形状、色彩等看成是一个视觉整体。利用这种认知规律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图形样式,从设计中产生细节。
(3)连续性原则
当元素按照一种规律延续时,定会形成一种视觉轨迹,即便是中途出现缺漏,人们也会习惯性弥补,完成视觉的原始倾向。这种视觉惯性的原则会很好地帮助我们建立视觉流程,完成信息的时间演绎。
(4)闭合性原则
用户在知觉上具有闭合的倾向,只要各部分的形式不变,用户将不完整的图形在心理上使之趋合。这就可以使近似的设计元素间去异求同,使之视觉达到均衡的状态。
(5)对称性原则
人们往往倾向于感知围绕匀称物体的中心对称的视觉形式。通过这种原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画面的主次关系,形成美的秩序。
综上所述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上的研究,是对用户的视觉经验及心理预期的一种判断,合理地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画面的秩序,统筹元素的布局及层级逻辑,对于APP的视觉元素表现方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高校美术馆APP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的艺术文化信息传播载体,其特殊的职能决定了它的独特艺术魅力,视觉元素的表现美中有序、科学严谨、工艺结合,既要体现出美育的功能价值,又要具备时代的审美特征,是当下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