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2019-12-11王瑞
【摘要】语文课程是人类所有民族公认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编制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
【关键词】教育;实践探索;高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语文课程是人类所有民族公认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可以 “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有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例如《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少年中国说》;有的以人生价值为主题,例如梁启超的《敬业乐业》、约翰洛克菲勒的《天堂与地狱比邻》;有的以保护自然为主题,例如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等。
因此大学语文相对于各门学科,它在传承文化方面最为突出也极为重要,语文课程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为深刻,因此在高职语文课程中有效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使之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一)高职语文课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作用不可替代
语文课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中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文化经典,有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积累的民族精神,有的展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的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例如,在荀子《劝学》中可以看到木要改造成轮,就要“輮”;金要利,就要“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颜渊篇》中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诉学生一个人要能不断地自省、自律,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些思想文化精髓,对塑造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和高尚人格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唯有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承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重任。
(二)高职语文可以增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学习的接纳性
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作用更加直接,但是在吸引力和生动性上,语文课显然更具优势。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与他人、与集体甚至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紧紧相联系,他们把个体的有限生命融入无限的事业中。比如许多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国家的儿子》一文,运用生动细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英雄罗阳壮丽人生最后的八天七夜,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语言文学能够通过最为感性、最贴近审美情感、最为贴近生活的方式 ,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进而大大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反映的思想道德的感染力。
二、高职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尽管语文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未呈现系统性。有的单元的内容能够做到具有统一的主题,但并未表现出一条明确的主线,缺乏有意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内容引领主线十分必要。
价值观渗透是高职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教学内容范围极广,因此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多元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和凝聚能力,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此为衡量标准,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达到分辨是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编制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的教材
教材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键纽带作用,更是传递思想和渗透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确定一本主题、目标明确的教材至关重要。要求价值观渗透的目标导向要更加明确具体,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內容编排上应摒弃以往那种以时间为轴,或者以文学体裁归类的编排方式,转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为主旨,并冠以主题明确的标题,分类编排构成每个单元。教材可以由以下篇章构成:以民为本、胸怀祖国、仁爱天下、和而不同 、言信行果、工匠精神、乡思亲情等单元。在内容构成上可以选择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古文经典部分中,要选取最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的篇章。
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要选择最能够体现先进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同时,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每个专题都要鲜明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或几个主题要义,指向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例如以爱国为主题的,可以选择《诗经·采薇》《少年中国说》《正气歌》等。
(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
语文课堂上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则需要深入挖掘。如果教师不能够客观地进行分析,并加以引导,将会导致价值观导向的偏差。比如,很多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中都收录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李杨二人对爱情的真挚与执着。笔者认为,在讲授《长恨歌》时,应淡化对李杨二人爱情的赞美,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以批判的视角剖析造成悲剧的根源与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相悖,进而引发学生的启迪和反思;在讲授以先进人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时,可以深入剖析,主人公之所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登上顶峰 , 是与其对所从事职业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为社会奉献的使命观分不开的,进而引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等主旨。
有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元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人物的高尚品质并未用语言直接地给予呈现,而是融入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之中。例如蔺相如所言:“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及“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些话充分展现了蔺相如时刻以国家利益大局为重,甘愿忍辱负重的高尚情操,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地挖掘和引导。
附 注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ZCY164。
作者简介:王瑞,1986年生,吉林省公主岭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文学、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