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019-12-11朱忻悦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烙印,是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是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知识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征鲜明的中国式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学科——语文,在教学方面,正是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化,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和完善基础文化素养的同时,逐渐去培养自己优秀的品性,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在新世纪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中,小学语文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合理运用优秀的中国式文化知识去充实语文教学的课堂,通过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到语文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民族文化;语文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那么,如何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课堂当中呢?
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了兴趣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各学科,毫无例外。小学生学语文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普遍还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但相对于小学的英语和数学而言,语文就变成了消极被动的状态。数学课的逻辑思维强,低年龄段的孩子求知欲也强,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英语课轻松愉悦,课堂氛围强;而语文在此之中就显得索然无味,家长重视教育的同学,认为老师讲的我都会,而根本不会的同学就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则昏昏欲睡。曾有组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上课注意力集中的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据真的是让语文老师羞愧! 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的原因,也不是语文学科的原因,而是我们老师的原因!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才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知识中来扩展课堂,完成教学。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第四课——《猜字谜》的课程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来开展猜字谜活动,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汉字的乐趣所在;加之遇上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就可以给学生科普元宵节的由来,有什么节日习俗及活动;也可以在班级举行一个小的“逛庙会,猜字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进行活动之前,首先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猜字谜的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给出对于文字的提示,将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做出适当的拼接,凑出一个完整的字。比如:“一加一”,“一”“+”“一”就成了“王”。象形法是通过将汉字的偏旁部首或笔画比喻成事物,需要通过想象力和观察力去完成字谜。比如“人不在其位”,猜一个字。人不在位置上,就是没有单人旁,所以就是个“立”字。意会法则是难度最高的一种,需要解答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去根据谜面猜出答案。通过参与猜字谜的活动,来激发学生们对于汉字,甚至对于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新的课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丛”这个字,老师就可以通过将“丛”编为字谜的方式 来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人人都走横道线”,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采用这种猜字谜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猜字谜的乐趣,又能展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查上网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或实践性语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 让学生体会诸如京剧、中国功夫、国画、历史等国学精华的博大精深。
二、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有关汉字、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诗词大会的出现使小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经典古诗词的热风,而《经典咏流传》的出现更是掀起了古诗词诵读的热风, 通过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古代经典的文化知识,既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性格温和,温文尔雅,还能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于优秀文化能够做到熟稔于心,不仅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还要对优秀外国诗文进行了解。每天在上课前的5分钟,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对古诗文进行诵读,来增加学生对于古诗文记忆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工具、投影仪等,更鲜明形象地呈现诗词的画面,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境,受到文字美的感化。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可以理解这首诗,还可以融会贯通。教学方式的形象性,既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所在,又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整合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犹如丰富的海洋世界,教材上知识只不过是海面上的浪花。我们不能让孩子只会欣赏浪花,而应教会孩子去遨游大海,探索未知。而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知识,哪些是适合孩子了解阅读的呢?这就要求老师遵从孩子的年龄特点,提炼出适合各年龄段孩子们阅读的书目,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给孩子们。通过要求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积累,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效果。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变化,那种变化是意想不到的,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我们也可以把经典诗词分门别类,如“学习美德”“思乡之情”“珍爱友谊”“描写季节美景”“书写爱国诗篇”……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对应前者的不同类别,让学生分类诵读,分类记忆,分类积累。 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输出,这种有效的输出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不仅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强大的拓展性的语文学科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仅有责任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义务去传递这种优秀文化。通过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精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秀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43).
[2]余桂芬.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融入传统文化[J].知识窗·教师版,2018(1).
作者简介:朱忻悦,女,1995年生,黑龙江省雙鸭山市,本科,学士学位,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