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移情视域中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

2019-12-11周高惠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现状

周高惠

摘 要:近年来,随着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南方医科大学杀人案的频频发生,高校道德教育正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灌输式理论教育已不能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因而需要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模式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道德移情是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亲社会能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内化,有助于激发人们的道德行为,对高校道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移情;高校道德教育;现状

一、引言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性变得越来越冷漠,道德良知逐渐缺失,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也面临巨大挑战。高校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育已不能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因而需要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模式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道德移情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道德动机”,存在于道德原则之中,是道德判断的基础,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促进作用。因此,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道德移情的基本现状

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绝大多数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感、认识到他人的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对移情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对他人产生移情,并且具有较高的道德移情能力。但不同的个体又具有不同的道德移情能力,我国大学生仍存在着利他精神缺失、责任意识淡薄及移情关注较少等问题。

(一)大学生利他精神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分享,缺乏应有的利他精神。例如,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一下子从父母包办的家庭生活进入到独立自主的集体生活,会出现很多适应性问题。他们往往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面对同学室友之间的小摩擦,不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总是幻想他人来迁就自己,往往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一旦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宿舍关系产生矛盾,第一时间并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来解决问题、缓和矛盾,而是相互指责对方的过错,或到老师处评理告状。利他水平较低的同学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应有的道德移情能力。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的。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投毒案,两个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为此付出了两条鲜活的生命。究其原因,竟是平日里彼此间有些看不惯,即想到愚人节“整人”的想法,向室友实施投毒行为。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邏辑思维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深思,一个苦读多年的医学研究生竟然对生命没有一丝的尊重与敬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同学之间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日渐淡薄,同窗关系日渐疏远。

(三)大学生移情关注较少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大学生往往重点关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身边的同学、亲人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应有的移情关注。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往往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处理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冷漠的同学,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对于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无动于衷;社会意识淡薄的同学,往往难以关注到他人所处的困境,从而很少对他人伸出援手。同学身体不适未去上课,无人关心导致猝死宿舍;因琐事与父母争吵离家出走,音讯皆无;公交车上一群大学生“坐而论道”,无一人给老人让座……这都是一些大学生缺乏移情关注、缺少移情能力的具体表现。

三、我国大学生道德移情现状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误区,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将书本上学习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判断,再外化为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一)学生自身对大学生道德移情的影响

大学生的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性格外向的学生往往善于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主动关注他人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对他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更加关注自身,较少去关心他人的困境和烦恼,不太会主动帮助他人。在高校道德教育中,性格外向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乐于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移情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更专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不太愿意参加实践活动,较少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也很少关注他人的想法。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移情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占有绝对优势,是家中唯一的“焦点”,因此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和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优势。他们往往对父母缺少应有的礼貌,忽视父母的感受,不够理解父母的付出。如果父母长辈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培养子女的关爱意识、分享意识、利他精神,则会有助于唤醒他们的道德移情意识,提高道德移情水平。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移情的影响

高校的道德教育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这一教育方式仅仅使学生获得一些道德知识,无法有效地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相反,以道德移情为主基础的道德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真正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道德能力的发展。

(四)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移情的影响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技术迅速普及,手机、电脑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电子产品在给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当代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浸泡于网上论坛、沉醉于网络聊天、深陷于网络购物的不在少数。可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沉默寡言,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甚至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对亲人对同伴的道德移情水平较低。

四、道德移情视域中的高校道德教育策略探讨

道德移情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亲社会能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内化,有助于激发人们的道德行为。所以,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创新教育内容并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移情体验,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创新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高校道德教育思路,唤醒学生道德移情意识

唤醒学生的道德移情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每个个体都具有社会性,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群体,独立生活,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唤醒学生的道德移情意识,还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当他们踏进高校校园这个小社会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唤醒学生道德移情意识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在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常常出现理性统领感性的误区,忽视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关注。丰富道德移情体验,使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的同时,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关注他人的感受。其次,高校应当完善心理疏导硬件设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创新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更加关心和体谅他人的情绪情感,激发自己的道德动机,做出积极的道德行为。

(三)营造高校道德教育环境,渲染校园道德移情氛围

渲染移情性校园文化,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层面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尤其要诚信做事,友善待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校园中的道德行为作出“扬善抑恶”的价值判断。其次要树立正面的榜样示范。高校可以通过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迹的宣传,在大学生中树立正面的榜样示范。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身边正面、真实、高尚的榜样,能够唤起大学生的道德移情意识。渲染高校移情性校园文化,还要利用好网络媒体,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发挥家庭社会育人功能,完善道德教育平台建设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丰富道德教育的内涵。例如,通过设置一定道德情境、选取一定情节、注入一些角色,让子女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有效地唤醒子女的道德移情。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政府可以组织学校与社区有关单位共建,开展好学生的校外教育;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利用资源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使之成为学校与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把学校德育纳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因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还需要协同家庭、社会来共同搭建道德教育的平台。

五、结语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品德修养上下大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积极配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从而有效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齐贵云.移情的功能理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美]马丁·L·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M].杨韶刚,郭本禹,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