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

2019-12-11王帅

青年时代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

王帅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和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早已被世界各国争相模仿与学习,其造园手法和传达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原则做简要概括,从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运用在现代景观中的方法及意义,希望能为现代景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设计思想;作用意义

一、中国古典园林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自然山水的运用

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离不开山、水、植物等景观要素的装点,我国古典园林中强调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布局和使用,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以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同时这在计成的《园冶》中作为主要指导思想贯穿其中。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审美上,自然的景观更高级于人造的景观,但在园林限有的空间内使得自然山水与人工之美结合使用以达到宛若自然天成的效果,这是中国古典的博大之处,更是众多的能工巧匠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园林艺术对自然景观的重视可以从中国历史的背景和使用人群的特征上加以分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不仅在学术上爆发了一次艺术思潮,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对私家园林的建造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对自然山水的寄托与喜爱从当时的文人诗句中即可看到。例如,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说到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说明他对自然山林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他的《桃花源记》也正是其对隐居世外园林的意向和表达。后来人们把绘画和诗句作为蓝本在园林景观中加以体现,使得园林艺术更加成熟。到明清时期,拙政园、颐和园等园林设计的典范作品出现,直到现在仍然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参观者前来观赏。

(二)强调“寄情于景”的手法

中国传统艺术较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写意与抒情更加受到文人和艺术家们的重视。因此,在园林艺术中,“寄情于景”的手法也常常得以应用。例如,竹子在我国具有表达气节、谦虚、虚心的寓意,在诗词绘画中大量被提及,园林艺术中竹子作为必不可少的植物也是更加受到重视,并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竹林小径、绿竹通幽为常见的竹林使用手法。芭蕉在我国具有愁思之意,也有文人在书画中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心境,园林之中,似乎芭蕉和雨更为搭配,而“雨打芭蕉”常常作为一处景致引来众人的欣赏。通过这种将情感寄于景物之内的方式,含蓄地表现内心情绪,比起直白的讲述更具魅力。

(三)体现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内涵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不打上一个民族及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烙印,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化内容也在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园林主人的喜好。

在我国,儒学思想是影响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它的理念和核心就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学里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中庸思想都长期渗透在人们的思想中。在后面的发展中,儒学吸取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后,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园林将所有造景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环境,并把自然、天开的艺术形式作为最高级的理想状态。

另外,中国园林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也有着类似的表达之处。中国人比起西方人来说更加含蓄、内敛,在表现情感时常常会用到以物抒情的方式,正如文中提到的有很多文人用竹子来强调自己虚心、正直的品格,也会借芭蕉来表达自己的愁苦之情。在园林设计上,曲径通幽的小路和漏景、障景的造景手法较为常见,在知与不知之间徘徊,让人有想要深入探寻的欲望,给人意犹未尽,心领会而口难言的奇妙感触。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运用在现代景观中的方法及意义

在城市化发展快速,人们物质精神得到满足的当下社会,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在反观现代景观设计时,已经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特征性减少,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与建筑环境的相容性缺少,显得孤立格格不入;或是缺少精神内涵等。在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传统的园林景观中寻找可以借鉴的元素。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不同,我们依然要选择性的参考,不可完全取之。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常以多赋草木来增加园林情趣为设计手法,同时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古人喜乐自然山水,将人与自然为一体视为理想境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环境之下,使人们感受自然环境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同时,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步的成绩之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国内外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各个行业的开展,而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和运用。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为基础,多开发利用当地植物品种在景观设计上的使用,山石与水景的使用可根据各地域不同的情况设计,尽量减少人工干预的成分,不可为纯粹的设计美观而制作,以免加大成本和人工的同时又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的理念。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将花草、山水等要素完美的融合在一幅画卷中,彼此和谐相处,以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然而现代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似乎与建筑环境完全分离的案例也存在较多,失去整体性及和谐共生的美感,。这与当下景观设计千篇一律和缺少地域文化及城市风格的研究有关,使得景观设计孤立存在,与周边环境也是相互对立。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典园林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理论研究依據,使现代景观设计能以更好的状态为广大市民服务。

(三)强调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缺失。在我们学习西方的知识和交流时,更多的注意到表现形式和新颖的造型,而遗失了我们本身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涵的呈现。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重视情感的共鸣和园林主人的性格品行,在观赏游玩中能够将景物加以引导,让人领会到弦外之音,物外之意。在这一点上,现代景观却大为缺失。这也许是因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交流甚少,使之孤立存在,或是设计师对地域环境的考察和分析未作深入研究,让景观设计缺少灵魂,变得单薄没有生命力。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文化和民族性的意识依然要加以保持。在面对众多外来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学习其优秀之处,更不应将我国优秀艺术置之身后,做到古为今用,创造更多符合新时代并能引起观赏者共鸣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强大的智慧和内涵,值得我们挖掘与借鉴,但我们依然要注意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所处时代与服务对象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仍然保留着很大的优势和研究价值,但从客观因素上分析,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要对古典园林选择性的借鉴和使用。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统治者的压迫和生活的艰难中让人们想要把更多的情感寄托在山水之中,以获得片刻的自由和放松,而现在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安居乐业,在生活和工作之外想要探索更多的未知和乐趣。其次,从服务对象上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小型的私家园林,都是在为上层社会的人服务,最为著名的苏州园林也多是士大夫阶层为自己打造的私家休闲娱乐场所,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则更为广泛,任何身份地位的人群生活在同一片城市中都能得益于此。再次,从空间范围上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呈现更加的私密与狭小,或者还常常带有着园林主人的喜好与情感体现,而现代景观的设计更加的开放与包容。最后,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增长的当今社会,中西方的融合与发展也变得愈发明显,在一个城市中,短平快的现代建筑显然不能与精巧静谧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强硬的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的原则,要时刻明白在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进行研究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将其更好的运用在现代的景观中,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当下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现有景观存在的问题。例如,要解决景观设计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性的情况时,应深入了解与挖掘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并将其体现在景观设计中,让人们能够产生共鸣感,正如古典园林中以物写情的手法。再如,中国古典园林为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场地内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吾与自然为一体”的儒家文化,在面对现代景观出现的景观与周围环境脱节的问题时应多对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进行学习与思考。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基本原则和现代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古典园林元素在现代景观中选择性借鉴的可行性。在今天的社会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压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向往。在景观设计中提高植物等软景观的使用率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而且能提高城市的绿地率,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其中有无尽的智慧与文化值得我们发掘。

参考文献:

[1]孙梦玥.苏州園林造景的形成及其文化内涵[J].建筑与文化,2017(10).

[2]苏敏.明清苏州园林兴盛之背景透视[J].电影评介,2006(23).

[3]成均利.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8(17).

[4]张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J].世界建筑,2003(11).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的艺术应用
中德设计教育的特点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