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教育探究

2019-12-11李可欣张楠滑涵睿孙奕轩宋晓慧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效果评价创业教育高校

李可欣 张楠 滑涵睿 孙奕轩 宋晓慧

[提要] 近年来,我国推进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点强调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持续着重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大批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人才,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推进校园创客文化发展,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然而,京津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之一,却缺少对其开展效果的评价。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本专科院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京津冀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对策;高校

项目基金:2019年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省级):“大学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研究——以京津冀部分高校为例”成果(项目编号:S2019100860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27日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重要性

(一)创业教育含义。创业教育是指以创业理论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辅以专业培训使受教育者最大程度能够在经济、文化、政治多个领域进行创新实践,并为社会提供活力一种素质教育活动。

(二)高校发展创业教育意义

1、创业教育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显要标志。在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科技与经济上的竞争,因此当务之急是推动国家顺利实现创新型转型。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如何培育创新型人才。这就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教育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特点在现代化建设中显得格外重要。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优化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乃至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高校創业教育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从大量的研究和数据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日趋严峻。此时,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把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挖掘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综合能力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的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掌握创业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重要为社会增添更多优秀就业和创业人才。增强企业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京津冀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在国家转型、创新驱动大背景下,各高校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着手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时改革。在此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发现在京津冀地区有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表1)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京津冀地区的本、专科院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3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57%。男女比例接近1∶1。专业集中表现位经管类与其他社科类。通过对问卷的研究,总结出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专科院校创业教育水平落后于本科院校。从就业方面来看,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实际技能和专业操作着为看重,继而课程设置表现为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不仅如此,大量数据也更加严谨地证明了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创业率要高于本科院校学生。但是,从创业教育方面来讲,尽管在创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京津冀地区中专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水平较本科院校还是有着较大差距。主要从教育课程和创业类活动两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在教育课程设置上,经过问卷调查研究显示表2,目前在京津冀地区仍有一部分院校并没有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而这些院校主要为专科院校。所以不仅导致专科院校的学生在创业专业知识的获取上就落后于本科,而且没能具备很好地将理论体系构成一个系统的逻辑能力,以至于不能准确把握有关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机会的信息。(表2)

在创业类活动参加和获奖情况来看,专科院校学生虽然普遍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重专业轻理论,最后结果表现为大部分创业项目量多质不高并且不论在知名度、规模、还是科技含量上相对于本科类院校学生都逊色许多。

(二)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契合度不足。目前,在京津冀地区普遍高校已经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大纲,主要采取的是“必修课+选修课”的课堂教育模式来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除京津冀地区中部分“211”、“985”工程院校、省重点本科院校以外,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较不完善,其创业教育更多的依靠创业类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能动性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提升创业热情。而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虽然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相应课程类型较少且其课时数、学分占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比重也非常低,难以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而且表3显示出在高校开设创业的指导课程中主要偏向创新创业思维开发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强以至于创业教育中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表3)

(三)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不合理,创业实践效果较差。创业教育改革主要是将传统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为主。创业教育的成果须通过创业实践来检验。目前高校学生创业实践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创业类竞赛和学校设立的创业实践基地来实现,但是经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部分高校创业实践效果并不突出。通过表4显示,约70%高校学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能得到资金、相关配套设施以及相关老师指导的帮助,说明由于京津冀大多数高校中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协作格局,更多的高校还是停留在学校单一地推进的阶段,没有充分整合学校和地方、和企业的多方面资源,所以导致创业实践的资金投入不足、“双创型”教师缺乏、实践基地有待完善、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使得众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创业实践也就失去了意义。(表4)

三、京津冀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建议

(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理应迈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当代的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情况普遍停留于表层,创业观念淡薄,带有一种被动性。要啃教育这块“硬骨头”,就要系统整合,创新整体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改革创业教育模式、重构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同时使广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本质意义并非是在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上一个无奈之举,而是一种职业理想。通过基层转变,实现创新人才与科技的输送,支撑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

(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学生创新创业坚实的基础。目前京津冀大部分高校的创新课程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空洞的理论课程很难联系实践,泛泛化的创新知识框架无法对接自身专业。应系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交叉学科独立思考,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高校应从素质化培养过渡到专业化,一方面改革育人内容和手段,建议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结合京津冀的地方经济,鼓励大学生实际感知创业步骤,在创业园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设立专门的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验班进行深化教育培训。

(三)注重政策导向,及时补给师资力量与资金。找准创新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引领性与前瞻性,师资和平台要注重多元化发展。一是加强京津冀教育专业考核标准,组建充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大学生在校园里需要通过老师了解到当下最前沿的创业实况,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专业训练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创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丰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美国高校推出的“普莱斯一百森项目”。聘请有过实际创业经历的企业家进行教育演讲,实际解答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同时也充实了师资队伍。二是联系多方投资,大学生创业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联系京津冀有创业投资意向的企业,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引入企业资金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促进投资方与创业项目的对接,创建更广阔的创业平台,形成一个学生,高校及企业多方互动的良性循环。

(四)京津冀教育层面一体化,资源共享。打破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和政策壁垒,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自2015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成为了北方地区众多创新创业型企业及双创孵化器落户的首选地区。然而京津冀三个地区并不能在创业的政策、服务和资源等方面实现综合统一。给区域间的创业合作和项目流动造成障碍。协同育人可以有力推动地区间的人才和资源流动,推动京津冀众创空间的交流。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京津冀大部分高校的系统创业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依附于京津冀所处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重视创业的每一个步骤环节,政府与学校联合打造出一个创业的“新时代“,将创业教育与教师、学校、企业甚至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将会大幅提升京津冀地区创新教育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奕冰.创新驱动框架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才政策措施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孙永翠.试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6).

[4]贾海燕.大學生创业意识培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效果评价创业教育高校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