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雨巷》为例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2019-12-11吕晓芸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雨巷意境意象

吕晓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论述为人们所熟知。它生动地告诉人们,每一个读者都具有个性化阅读的潜能,这是由读者的个性化特征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读者群体的实际阅读认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施行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有的阅读特质,契合学生差异化的心境,张扬学生的阅读情趣,读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

一、尊重学生差异,预设个性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保障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个性化阅读任务得以实现的保证。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具有单向性,主要是针对班级全体学生,忽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导致阅读教学丧失个性化,影响了学生阅读个性发展。个性化阅读视野下,需要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重构,既要尊重学生共性发展诉求,又兼顾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设置多层次、多向度、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歌,具有朦胧诗的特点。高中阶段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对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而这首诗的朦胧性,又赋予诗歌以多元化解读的可能。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基于个性化目标预设的需要,设置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捕捉诗歌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语言表达,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的意象进行整合,体会诗歌象征的意味。

【过程与方法】

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创作时代背景;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代诗歌的美,唤醒自己沉睡的内心,说说自己内心对该诗的感触。

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尊重学生阅读个性,赋予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空间,从阅读方式的选择,到阅读过程,再到学习成果展示,都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文本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导向。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预设并不否定课堂自然生成,要做到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

二、迎合学生需求,精选个性化教学内容

价值往往是由需求所决定的,当主体对某一事物产生需求时,这种事物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凸显出来。因此,个性化阅读需要我们迎合学生阅读需求,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对传统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优化,根据学生阅读需求,精选个性化教学内容,并赋予学生自由阅读的选择权利。

《雨巷》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容易造成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感,进而造成阅读理解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起学生与文本、诗人之间的通道,将诗歌创作的背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创作的大环境和作者个体环境。《雨巷》创作的大时代正处于1927年,大革命经历了失败,中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诗人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但是受到迫害,因而避居在朋友家中,孤寂中的诗人内心被迷惘所充斥,但是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没有熄灭。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失望、希望、幻灭、追求成为一种普遍情怀。

作为诗歌,《雨巷》体现出诗歌的特点,学生必然遵循诗歌的体例,去开启《雨巷》的阅读学习,从感悟诗歌语言美、形式美,到捕捉诗歌意象,再到探入诗歌的意境,最后探得诗歌表达的思想主题。从学生对诗歌阅读诉求分析,《雨巷》一诗还将突出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1.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詩歌的必然路径。朗读设计要注重个性化,让学生选择适合的朗读方法。通过丰富的朗读体验,让学生对诗歌获得整体感知,并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意象捕捉。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借助意象营构意境,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雨巷》一诗,主意象是“姑娘”,因此教学内容选择要重点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捕捉“姑娘”意象的内涵。此外,“丁香”也是值得玩味的一个意象,这是一个辅助性意象,服务于主意象,诗中反复强调“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必然会引发学生对“丁香”阅读探胜之心。不仅如此,“丁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广泛存在,对于学生捕捉“姑娘”的意象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探入意境。《雨巷》一诗,意境给人朦胧之美,这种朦胧美造就了诗歌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个性,意义深远。引导学生探入意境,并在意象捕捉基础上对意象特征进行整合,再通过分析词语、鉴赏佳句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个性化发现。《雨巷》一诗教学,还需要将学生个性化发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现,给予学生质疑、展示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发展,培育学生阅读自信心。

三、优化过程教学,选用个性化教学方式

阅读过程是落实个性化阅读任务的重点,而阅读过程的效应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揭示出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思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固化的,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如《雨巷》朗读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常规的自主朗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外,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即在学生熟读、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雨巷》的个性化理解,以角色沉浸的方式,自主选择配乐,并模拟诗人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表演性朗读方法,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朗读展示的机会,而且促进诗歌和音乐的融合,学生在选配音乐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诗歌表现的内容、情感、意象、意境等进行个性化整合,从而选配出自己认为适合的音乐,这个过程无疑是学生对《雨巷》整体建构的过程。表演性朗读,又促使学生进行角色置换,从诗人的视角审视诗歌,从而培养学生“作者”意识,不仅从读者的视角去阅读《雨巷》,而且强化“作者”阅读意识,深化学生个性化阅读。

再如《雨巷》意象的捕捉,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概括的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诗歌内容,找出表现“姑娘”的词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贴标签”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意象“姑娘”的理解,选择适切的词语给姑娘贴上“标签”。在此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个性化学习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炼“姑娘”内涵,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意境的探入,除了常规的发挥想象、调动联想外,我们可以借助绘画的个性化解读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知,借用绘画的形式,将诗歌意境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促进诗歌和绘画艺术的融合,从而在诗画结合中,丰富诗歌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总之,诗歌阅读教学不能扼杀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以教师的阅读“霸权”取代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解放阅读教学话语,解放阅读时空,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个性化阅读世界。

作者简介: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雨巷意境意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戴望舒《雨巷》(节选)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玉人”意象蠡测
梦中的雨巷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