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深度对话的课堂教学研究

2019-12-11赵荣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文本

赵荣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对话”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大量的“对话”教学模式。但是,纵观语文课堂的对话教学现状,其突出问题在于“浅”,学生在缺乏思维含量的“满堂问”中,一直被老师“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整堂课下来学生所收获的知识甚少。为了改善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浅”的问题,需要加大深度对话的实施力度,寻求有效的实施方法。

一、深度对话实施原则

(一)以“师本对话”为基本前提

“师本对话”是指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以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对话实施前提,有助于实现教师从教材教学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精神的生成者。对此,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按部就班教育思想,掌握教材的合理化处理方法,在精心研读中真正进入文本情境,感悟文本内涵,才能为引导学生的深度文本对话奠定基础。

(二)以“师生对话”为必要条件

“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堂中开展深度对话的必要条件。对此,教师应注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以此提升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促进深度对话的真正发生。从知识生成的角度分析,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先知与知识后知的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有助于教师“先知”对于学生“后知”的引导,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与理解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有问必问,有问必答,促进语文课堂上的师生深度对话。

(三)以明确的“目标导向”为关键所在

大量实践证明,深度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深度对话缺乏目标导向,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缺乏深度,对话流于形式化。教师在深度对话开展中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导向,挖掘出对话教学的本质意义,避免深度对话教学本质的偏离,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出三维目标,促进深度对话启发作用的发挥,增加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情感熏陶。

(四)以“动态生成”为重要手段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響,教师的语文教学在严格的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教授教案中,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成果的“演示”,学生在程序化的语文学习中缺乏知识生成的参与和感受,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而深度对话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生成与创造,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不断生成的“问题”予以重视,及时引导学生从错误思想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深度对话中提升思维能力,构建初中语文智慧课堂。

二、深度对话的开展策略

(一)在自主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深度对话课堂的开展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加推崇多元解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在看待同一事物时表达出不同的见解。在“师本对话”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自主解读文本中实现“生本对话”。生本深度对话能够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自主解读中从不同角度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文本的内涵。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交流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和作者。这是掌握语文基本功的需要,更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

如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基本了解文本中所讲述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讲述或评价的环节,如让学生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皇帝”。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解释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者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并不是固定的,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让学生在发散性思维的推动下主动思考与探究,进而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思维碰撞中促进深度对话的发生。美妙的作品只有在深度解读、个性化理解中才能绽放出别样精彩,通过自主解读有助于深度对话的价值提升,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推动深度对话的发生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自身定位出现偏差,将对话教学局限在了师生交流层面上,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不符合深度对话教学的理念。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深度对话开展中的组织与引导者,需要摒弃滞后的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深度对话开展的目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深度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在主动质疑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陋室铭》,通过标题的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陋室铭”中为何要强调“陋”,你能想到的“陋室”是什么样子的,《陋室铭》中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陋室”是指居室的简陋,也代表了主人生活的困境,作者利用“陋室”想要衬托出哪种心境呢,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诸多具有典型性的、引导性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敢说、敢问的习惯,树立问题意识,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探究,在问题的讨论中深度对话,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下提升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梯度性对话内容,引导学生在深度对话中获得全面发展

深度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展,需要教师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在深度对话中的接受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深度对话内容,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深度对话中参与其中,并获得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强化。

首先,在主要的深度对话内容设置中需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在层层深入中探究文本的深刻含义,挖掘文本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从事件表象看透问题本质的能力。如在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中,教师需要结合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著作创作风格,在梯度性问题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换位思考,融入喜剧情境之中。如教师提问:“《威尼斯商人》中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其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说,如何做?”其次,在次要问题铺设中,需要教师课前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在脚手架的指引下由易到难解决问题,发挥脚手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攻克语文学习的难点。

总之,深度对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展,需要教师掌握深度对话的实施原则,注重深度对话引导与启发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深度对话中能够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问题意识的树立,让学生在梯度性问题设计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