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活动干预对预防E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2019-12-11马苗苗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凝血酶血液循环二聚体

马苗苗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表明,EICU病房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约为(18.02±1.0)%,远高于一般病房患者。这是因为EICU患者临床治疗中多涉及保护性约束,患者需要深静脉置管,持续使用镇静、镇痛药物,限制了患者的病床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采用药物抗凝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两种方式。EICU患者病情危重,药物抗凝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因此在下肢深静脉的干预中仍然要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为主。此次研究,抽选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EICU患者,将其合理分组,并采用不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观察EICU患者接受早期活动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 方法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抽选该院收治的40例EICU患者,均分为对照组20例与干预组20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最大年龄 72 岁,最小年龄 44 岁,均龄(69.47±0.54)岁,脑卒中患者8例,中暑患者4例,低钾血症患者3例,丹毒2例,脑出血3例;干预组男9例,女11例,最大年龄 73 岁,最小年龄 43 岁,均龄(68.65±0.65)岁,脑卒中患者7例,中暑患者5例,低钾血症患者3例,丹毒2例,脑出血3例。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危重程度对于深静脉干预具有一定的影响,故不做详细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1)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测定患者的精神状态;(2)定时为患者翻身,做好基础生活护理;(3)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护理、气道切开护理;(4)护理人员关注患者下肢浮肿状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但不做特殊专项护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早期EICU干预护理:(1)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下肢深静脉护理干预措施,标记高危患病人群。主要包括血脂、凝血分析等几项常规项目的。护理人员要详细记录每位患者卧床休息时间与营养摄入情况[1]。(2)健康知识教育。对于意识清醒的EICU患者要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告知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的预防心理与护理干预配合度,掌握基本的肢体功能锻炼方法。(3)观测患者下肢状况。护理人员每日要对深静脉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看护,8∶00与20∶00两次测量患者的下肢周径。测量时,取患者髌骨下方(15±1)cm与髌骨上方10 cm测量小腿与大腿周径,观测患者下肢浮肿状况。(4)下肢进行深静脉活动。护理人员要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开展主动与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下肢血液微循环。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按摩时,要由远即近、由下而上;对于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需要鼓励其进行床上下肢活动,增加患者下肢血液流速,如膝关节运用、踝关节运动;长期慢性病、产后以及大手术后患者不易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护理人员可以让患者多做深呼吸运动,改善体内血液循环不畅状态;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意识清醒的患者左右移动,适当调整下肢的高度,并进行屈伸运动,增加活动频次;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与家属合力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如顺时针、逆时针转动患者脚踝[2]。

1.3 评估对象

此次研究,对比临床效果、D-二聚体、凝血四项内容。临床效果,包含下肢浮肿率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两项内容。凝血四项包括: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可以反映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3]。

1.4 数据分析

此次研究效果观察数据均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临床效果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D-二聚体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凝血四项为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如表1可知,对照组DVT发生率与下肢浮肿率分别为 5(25.00%)、6(30.00%),干预组分别为 0(0.00%)、1(5.00%),(χ2=5.713 4、4.329 0,P=0.016 8、0.037 4 <0.05)。

表1 临床效果[n(%)]

2.2 D-二聚体计数

由表2可知,对照组D-二聚体数值为 (985.14±5.68), 高于干预组 (701.47±4.87)(t=169.556 5,P=0.000 0<0.05)。

表 2 D-二聚体计数[(±s),ng/mL]

表 2 D-二聚体计数[(±s),ng/mL]

组别D-二聚体对照组(n=20)干预组(n=20)t值P值985.14±5.68 701.47±4.87 169.556 5 0.000 0

2.3 凝血四项

有表3可知,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时间四项数值分别为(32.14±3.71)、(14.15±2.34)、(4.51±1.07)、(13.27±2.19),干预组四项数值分别为(32.15±3.64)、(13.89±2.33)、(3.95±0.11)、(13.24±2.18),t=0.008 6、0.352 1、2.328 2、0.043 4;P=0.993 2、0.726 7、0.025 3、0.965 6。纤维蛋白原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导致EICU患者下肢水肿。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甚至导致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肺部栓塞,增加患者猝死概率。目前关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第一,血液高凝状态;第二,血液回流速度慢;第三,静脉壁内膜损伤。EICU患者为重症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E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患病概率居高不下[5]。有效的早期活动干预措施可以改变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状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表 3 凝血四项(±s)

表 3 凝血四项(±s)

组别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s)凝血酶原时间(s)纤维蛋白原(g/L)血浆凝血酶时间(s)对照组(n=20)干预组(n=20)t值P值32.14±3.71 32.15±3.64 0.008 6 0.993 2 14.15±2.34 13.89±2.33 0.352 1 0.726 7 4.51±1.07 3.95±0.11 2.328 2 0.025 3 13.27±2.19 13.24±2.18 0.043 4 0.965 6

此次研究中,抽选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EICU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均采用普通护理模式,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EICU干预护理,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采取早期活动干预措施后,DVT发生率与下肢浮肿率等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所改善,D-二聚体也有所下降,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与上述讨论观点相符。结合此下肢深静脉护理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下肢深静脉护理中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引导患者进行下肢活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状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效的早期活动干预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与血液循环状态,降低E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与浮肿概率,在临床应用中应该结合EICU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早期活动干预措施,充分发挥其预防与干预价值。

猜你喜欢

凝血酶血液循环二聚体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直立性眩晕怎么办?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胃口不好可能因为鞋挤脚
利用建模学习 落实概念教学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