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扶贫的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019-12-11巫昊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10期
关键词:重庆市重点旅游

巫昊燕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带领7.4亿农村人口实现了脱贫,居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仍有3 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1%,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新任务、新要求,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推进我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既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还能够带动农民增长就业机会提前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策略。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贫困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深入到乡村各户,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群众,提升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整体脱贫[3-4]。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成为贫困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支柱产业[5-6]。我国贫困人口大都生活在偏僻的农村,但这些贫困地区由于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景观等比较丰富的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才有可能建立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系[7]。我国政府计划通过发展旅游业止2020年前,使1 200万人口实现脱贫。现阶段,通过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不断挖掘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将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决策,才能尽早带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也是该研究关注的重点。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针对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展开了研究[8-12],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紧密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胡美娟等[8]借助GIS软件,选取最近邻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王震等[11]采用最邻近指数等指标,对杭州市28处重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刘真真和李盈昌[12]运用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对山西省489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测度。重庆市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将贫困户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主体,开展全域乡村旅游。文章在前人研究的经验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以该市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并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探究境内194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表1 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名单

1万州区2城口县3开县4云阳县5奉节县6巫山县7巫溪县8黔江区9武隆县10丰都县1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2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3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4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介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约470km,南北宽约450km,总面积达8.24万km2。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表现为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东南部靠近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1 350mm之间,年日照时数1 000~1 400h。

截止2017年,重庆市共有常住人口3 075.16万人,城镇化率为64.08%,比2016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51.21亿元,比2016年增长12.7%,实现16.03万人贫困人口脱贫。全年接待游客5.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 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5%。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亿人次,综合收入510亿元,带动就业100万人。全市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共14个(表1),覆盖126个村, 2017年到乡村旅游扶贫村旅游的人数超过4 000万人次,直接带动全市1.5万余户乡村旅游接待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到农家乐就近务工的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重庆及各贫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重庆统计年鉴》、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办公室、重庆市旅游政务网公布的官方数据。

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3个指标来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平均最邻近比率

平均最邻近分析是通过测量每个要素的质心与其最近邻要素的质心位置之间的距离,然后计算所有这些最近邻距离的平均值,常用来分析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13]。计算方法为[13]:

(1)

式(1)中,ANN表示平均最邻近比率,r表示每个乡村旅游资源布点与最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N表示乡村旅游资源布点总数,S表示研究区的面积。如果ANN>1,表示空间点呈随机分布,若ANN=1,表示空间点呈均匀分布,如果ANN<1,表示空间点呈集聚分布。

2.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用来描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14],该研究采用该指标来衡量乡村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情况。计算方法为[14]:

(2)

式(2)中,Di表示第i种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的数量,N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的总数,n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总数;G表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大,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越分散。

2.3 平均分布密度

空间凝聚区域分析,多采用平均分布密度进行测度,计算方法为[15]:

(3)

式(3)中,Q表示研究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的平均分布密度,N表示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的数目,S表示研究区域的面积。

3 结果及分析

3.1 精准扶贫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重庆市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共有194个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主要有4种类型。

3.1.1 高科技农业园

这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依托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的景观,为游客提供以观光旅游为主,兼带饮食、住宿、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高科技园的建设不仅促进当地科技成果到经济效益的转化,同时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中武陵镇依托沿江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禀赋,打造了特色果园、观赏农田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观光区、古镇记忆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带。在武陵镇市级现代农业园,现已发展晚熟桂圆300hm2,蜜柚栽种500hm2,优质稻谷400hm2,吸引了众多游客。黔江区武陵仙山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生产符合市场高层次需求的高端蔬菜和品牌水果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猕猴桃、脆红李、车厘子、中药材和特色林业等产业,建成了优质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中心,辐射到周围5个村庄。

3.1.2 农家乐

农家乐是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最多的类型,也是乡村旅游扶贫主要的发展模式。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游客的需要,这种模式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比较适合在扶贫地区经营。2017年上半年,重庆市农家乐收入达8 50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秀山县水云渡农家乐和潼南县朴真农庄。秀山县境内洪安边城、妙泉湖、川河奇观等风景秀丽,是我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依山发展农家乐,既可以品尝绿色无污染的农家菜,还可以欣赏自然景观,再加上当地别具一格的民族花灯艺术,是旅游的佳地。潼南县朴真农庄主要提供有机健康宅配服务,农庄内建有有机生活体验馆,儿童农耕乐园、亲水垂钓平台等设施,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图1 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

表2 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指数

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平均最邻近比率地理集中指数万州区0.720 566.62城口县0.756 365.62开州区0.534 667.00云阳县0.532 660.98奉节县0.532 457.33巫山县0.863 570.16巫溪县0.496 266.18黔江区0.559 867.94武隆区0.632 675.26丰都县0.695 965.6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0.639 571.4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0.496 268.96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0.596 171.34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0.611 261.06

3.1.3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重庆市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本底和独特的乡土人文气息,因地制宜,结合生态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促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还能为扶贫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境内小南海、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酉阳桃花源等自然生态景观独具特色,其中酉阳桃花源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源广场、桃花源风情小镇、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和梦幻桃源实景剧等八大部分组成,集岩溶地质奇观、秦晋农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先后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品牌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可休憩,避暑、旅游、欣赏土家民俗风情,常见树种3 000多种,号称“中国氧吧”。

3.1.4 乡村人文景观

重庆市巴渝、陪都等文化特色鲜明,铜梁龙舞、木板年画、梁平灯戏等民风民俗也独具特色,境内龚滩古镇、濯水古镇等景观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游客,据统计2017年国庆第五天,龚滩古镇接待2.16万人次,同比增长43.98%,濯水古镇的游客量达到了2.27万人次,同比增了183.75%。旅游景区的建设也带动了周围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扶贫地区的生活状况。

3.2 精准扶贫县乡村旅游分布格局

3.2.1 各县乡村旅游整体分布格局

图1表示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该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利用Arcgis10.2对重庆市各贫困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平均最邻近比率进行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各地ANN值均小于1,说明重庆市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得出武隆区G值最大为75.26,云阳县最低为57.33,表明云阳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其他地区较为分散,武陵区较为集中,说明云阳县乡村旅游市场相对比较稳定,辐射到的村庄比较多。而武隆区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内部的集聚优势,带动周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表3 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

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的个数(个)所占比重(%)平均分布密度(个/万km2)万州区136.7037.65城口县126.1936.49开州区157.7337.84云阳县115.6730.25奉节县178.7641.48巫山县168.2554.15巫溪县115.6727.40黔江区147.2258.58武隆区178.7658.78丰都县126.1941.39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47.2246.45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7361.15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47.2227.09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6.7033.36

3.2.2 县域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密度

从表3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数目看,各地区数目差异不大,其中奉节县和武隆区最多为17个,占总数的8.76%。其次是巫山县为16个,占总数的8.25%,云阳县和巫溪县最少为11个,占总数的8.25%。各贫困县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平均分布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为61.15个/万km2,其次为武隆区和黔江区,分别为58.58个/万km2和58.78个/万km2。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均分布密度最低,仅为27.09个/万km2。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的东南门户,也是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全县形成了以乡村自然景观为背景,以自然生态、农牧方式、民俗民风、农耕景观等为基本内容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原生态的川河盖草场旅游区、具地域特色的黄杨扁担等,类型较为丰富。相关产业已覆盖100%的贫困村、97%的贫困户。截止2017年年底,该县贫困人口减至1 210户5 032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2%。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文以重庆市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并深入探究境内194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以下结论。

(1)重庆市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发展模式主要有高科技农业园、农家乐、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其中农家乐是数目最多的类型。

(2)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ANN值均小于1,说明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均呈集聚分布。云阳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其他地区较为分散,武陵区较为集中。

(3)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平均分布密度最高,为61.15个/万km2,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均分布密度最低,仅为27.09个/万km2。

4.2 建议

(1)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先重点培育现有旅游资源,然后以点带面,逐渐辐射到周围各地区,形成旅游带,提高游客体验。该地区发展落后,融资相对比较困难。政府应把做大做强当地乡村旅游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使其在带领全区实现脱贫中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2)开拓发展模式。在开发模式上,可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模式组合,如以观光采摘为主的规模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提升文化内涵。通过传统农事、现代农艺、健身娱乐、休闲美食等,丰富游客体验,满足现阶段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少数民族县区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可挖掘民俗文化特色,设计旅游产品,通过口碑宣传提高知名度。

(3)完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与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避免资源浪费,使资金投入覆盖更多的贫困地区和人口。加强贫困地区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如开州区马营村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以休闲、避暑、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村中各项基础设施齐全,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猜你喜欢

重庆市重点旅游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旅游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