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业:教学路上的“教科研标兵”
2019-12-11邓文圣
记者 姜 波 特约通讯员 邓文圣
“教师是清贫的,但教育不应该是清闲的。”回首成长的历程,吴成业老师感慨万千。从山区调到城镇学校、从教师成为教育人才,一步步印迹彰显出他的坚韧不拔,一份份荣誉串联出他的刻苦努力,一篇篇文章折射出他的教育见解。可以说,他用写作与教学,点亮了教育人生,让教育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在延伸,最终形成具有个人色彩的发展之形体。
读书,找到成长启航点
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成长归结为读书,吴成业老师也不例外。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在农村工作,他利用极佳的条件,走上了一条“读书”成长之路。
虽然是个小学校,但学校也订阅了一些教育杂志,阅读成了他教学之余的乐趣。看着看着,他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便想到了学历提升。尽管那时已是21 世纪,但是教师的工资仿佛还是停留在20 世纪。函授学习高昂的学费,让囊中羞涩的他选择了本科段自学考试。
参加过自学考试的人,都知道自学考试不好考。那时的吴老师给自己粗略地定了个计划,何时考哪一门,做到统筹安排。于是,他以一次报两门的速度进行自学考试。每次他都是先看了一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做题,做题之后,觉得哪些是重点的知识,又费尽心思把它背下来。自学考试的路是艰辛的,无数个夜晚,他都是在读书中度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以偿地按计划获得了教育学本科学历。由于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他竟然额外获得了学士学位,这或许又是对他超出一般人辛勤付出的肯定。
几年后,他又面临着教育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这次,他面对的是调动考试。经历过自学考试的教师,是不会畏惧调动考试的。像自学考试一样,他又拿起了《高等数学》等数学书籍,一页页地看书,一道道地做题。而后,又去背那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最后去参加笔试。经过三次考试,最终他凭借较高的笔试分和面试分,调入现在的学校。
教育学自学考试十几门功课的学习,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思考与实践,使吴老师对教育学的认识更加深刻。这种系统性、长期性的读书,让他无形之中找到了成长关键点,书中的教育理念、文章风格,成为他教育写作的源泉,最终为他个人风格的文章的出炉奠定基础。只是,他有一点点的遗憾是,这些年看的书全是教育类书籍,而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看文学类著作。
因为教育写作的需要,他在中国知网下载几十篇,甚至近百篇的相关文章阅读。这种“碎片化”的系统性主题阅读,虽然会为一些人所不齿,但是,却为他完善知识面,打开教育科研之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学习,走过写作高原期
写作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精进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高原期,再怎么写,文章的水平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还下降了。吴成业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没有慌张,而是选择了硬碰硬式的“拉锯战”。不是说文章“停滞不前”吗,那多次修改啊,看看别人写的文章,揣测别人的立意、借鉴别人的风格、模仿别人的结构,然后用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据他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高原期具体持续了多长时间,只知道自己当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写文章。记得是2009 年,他参与了《课堂八大铁律》中“先学后教”这一章节的撰写,整整两万多字,让他第一次感性地接近书稿写作。可以说,这是他真正走出高原期的一个个体标志性“事件”。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写作之路。
吴老师说,就文章写作而言,他发表的教育论文,更多的是征稿类文章。因为参与征稿文写作,他与《教书育人》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他在《教书育人》上发表的论文已有十几篇,以至于编辑朱福昌已然记住了他的名字。
从参编《课堂八大铁律》开始,吴老师意识到:自己著书立说的水平已经基本具备。于是,他想着出书了。工作调动后,他开始尝试着写书了。第一次出书,一方面把他自己发表的随笔整理起来,另一方面,他又围绕着书稿主题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然后编成一本书,取名《教育,诗意地哲思》。经过一番周折,最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时间,在学校里非常轰动,身边教师出书的消息确实震撼人心,学校里更是人手一本地“支持”他的出书行动。
吴老师除了写随笔,他也参与学科论文的征稿活动。参加最多的是《湖北教育》,一看到各种杂志的征稿活动,他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论文。两年下来,不少的数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
不停地写作,不但为吴老师写作技巧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多方面写作创设了条件。2017 年,他代表县教育局参加县宣传部组织的时政评论现场赛并一举夺得第一名,为教育系统争了光。
实践,突破教研迷惘期
2013 年,吴成业老师被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员雷子东老师“点将”,参加温州市第二届小学数学新课程项目组研修班学习。这,开启了他教研提升之路。
根据研修计划,他需上一节公开课。一说起公开课,这可把他给难住了。在山区小学的几年里,他没有过多的学习机会,从未执教过市级公开课;而后调到现在的学校,他又忙着出书立著。因此,这节市级公开课成了他心头的压力。
后来,在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部副主任南欲晓老师的帮助下,他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赢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从此以后,他对参与教研活动有信心了,敢于上课,所执教的课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
就像入水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只有自己去积极上课,才会真正学会。上课如此,教科研工作也是如此。慢慢地,吴老师对教科研有了自己的认识,迄今已申报、参与十余个地市级课题。
曾经,他对课题研究是有抵触心理的,认为“教”是“教”“研”是“研”,二者交集不多,甚至教科研有时会成为教学的负担。他的这种认识,曾让他迷惘了好长时间,没有用心地去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市级教科规划课题《城镇小学“社会模拟”班级管理之研究》的成功实践,改变了他的看法,从此,他走上了教与研“并蒂莲”式的发展过程。
那是一个直面班级管理的课题,自从开展课题研究后,整个班级的管理发生了“惊天动地”式的变化,走上自主管理的快车道,让他初步尝到了课题研究带来的好处。后来他写成《班级管理巧用社会模拟》一文,竟然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最终,这个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温州市教科规划课题二等奖。
成功的体验又让吴老师走上“科研兴师”的道路,他常态化地参与到地市级课题研究中。通过申报课题,引领自己的教学工作,然后将教科研工作提炼成课题研究报告,参加市级评比。一方面让教与研深度融合,一方面也收获着研究的喜悦。仔细一算,迄今为止,仅仅市级课题,已经主持、执笔过10 个。他的科研素养,也受到市人社局的肯定,2018 年,他领衔的项目“三课五题:永嘉县山区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经市人社局的批准正式立项,他担负起带领更多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任。
当然,吴老师一路跋涉,也在一路收获。他两次被评为温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永嘉县教科研先进个人。
反思,重构发展自信心
当吴老师在山区任教的时候,他在反思:如何才能找到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实现自身发展?他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写作这条路,他一共参加过三次竞岗选调,除了第一次竞岗选调没有考试经验之外,其余两次笔试的成绩位居前列,为最终的调动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到调到现在的学校后,他又在反思了:仅仅只会写教育文章,那不能真正算是一个优秀教师。于是,他走上了钻研教研之路。一次,学校里让他去执教一节送教下乡的数学课,他欣然地把这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认认真真地去备课、磨课。
结果,精心准备的课遭遇了“乌龙”,原来学校没有与对方学校有效衔接,等到他过去上课的时候,居然他们学校已经上过了。当时对方学校的领导看到这个情形,建议说:“你再上一次好了。”然而,吴老师经过思考,觉得不妥,说:“我在三年级上好了。”对方学校领导很惊讶,提前给学生上,能上得起来吗?不过,吴老师还是决定冲一把,结果,“平均数的认识”那一节课他上得非常成功,受到对方学校教师的好评。回来后,他围绕着这一节课展开深入的思考,写成的五篇课例、论文分别发表在《教学与管理》等教育期刊上。
那一次的送教下乡活动,给吴老师带来了观念的嬗变,他意识到,写作的素材,要来之于教学实践,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会真正地受读者的欢迎。
那次事件,吴老师又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自己的课上得出彩、文写得精彩,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不断磨课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鲜活的素材,又将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底料。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但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等、靠、要不是一名真正优秀教师的行为,相反,优秀教师反而是带领其他教师成长的“领头雁”。
读书、写作、教研、反思,推动着吴老师跨进优秀教师的行列。2015 年,他被评为温州市骨干教师,2016 年获得温州市新闻奖教金,2017 年晋升为中小学高级教师。相继被评为温州市551 人才培养对象、永嘉县专业技术优秀人才。教育事迹报道《向着教育圆心砥砺前行》发表在《教师博览》2019 年3 期“人物志”栏目,永嘉县电视台曾以《做教学路上的“思想者”》为题做专题报道。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近20 年的时间悄无声息地汇入岁月的河流。但吴老师没有虚度,他在教育岁月长河里,努力掌控自己的流经,给平静如流水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又一抹亮色。他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平凡。但是,可以选择不平淡。写作、科研,就是让平凡的教育生涯不平淡,让平凡的生命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