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只会“说话”,但不懂“对话”

2019-12-11陈禾心理学教授编辑春苗设计庞婕

妈妈宝宝 2019年12期
关键词:谈话亲子宝宝

文/陈禾 心理学教授 编辑/春苗 设计/庞婕

陈禾经历/亲子教育专家、应用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顾问、陈禾亲子教育研究室主任。

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出“对话”这个话题,几位妈妈都笑了,说:“对话还不就是说话吗?说话谁不会?”

“对话”当然是“说话”,却不等于“说话”。“对话”的关键在“对”,包括理念上的身份对等和技巧上的对谈。我们教导孩子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两个人说话,要轮流说,一人说,一人听,听完听懂了才回应。”孩子当然身份对等,所以只强调基本的方式。幼儿谈话时总是抢着说,谁也不愿意先听对方说,很容易争吵起来,因此要他们先学会轮流说,学会回应对方的话。但妈妈和孩子“对话”就不能只是这样。为什么?

许多妈妈在“每日微博答疑”专页向我提问的教养问题,其实都和“对话”有关。说的具体些,就是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和“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这两个问题上没法好好把握所造成。

三类对话,各有不同的模式

亲子对话,从目的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1轻松谈天每天的亲子时间,随意地谈谈说说。想知道宝宝这一天来对某些事的想法或感受,或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与学习概况,都可在谈话中获得了解。

2学习引导宝宝玩游戏或从事某个活动时的交谈,话题是有针对性的,重点在引导宝宝学习,因此必须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

3解决问题针对宝宝某个行为的教育,或情绪问题的疏导,话题局限在所发生的事,重点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谈话必须有方法、有层次,才能达到目的。

目的不同,谈话的方式、应用的技巧也要不同。然而,许多妈妈在和宝宝谈话的时候,常常出于习惯,总是忘了“对话”,把自己变成教师,不是大谈道理,就是针对宝宝的行为批评教训;或者像个商品销售员,滔滔不绝地占据了说话的主动权,让宝宝插不上口,只有被动地听着。这两种谈话的方式都不能说是“对话”,因而不能发挥对话应有的作用。

对话,首先要尝试进入宝宝的“世界”

宝宝的世界还很小,但尽管很小,许多妈妈还是很陌生。陌生,就是说妈妈在和宝宝谈话的时候,没法进入宝宝的世界,不了解孩子当时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于是思想脱离宝宝的具体情况,自我中心的意志主导了思维,话虽然说了很多很多,实际上和宝宝并没有进行交流。

怎样才能够让对话发挥交流的作用呢?首先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并不是表示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蹲下来说,而是强调心态调整的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脸对脸,眼睛对视,这样的姿态表示了“我们是平等的”。所以关键不在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在平视中和孩子的平等互动,这样就能够进入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心情和需求度。

● 在孩子来说,他亲近父母、相信父母,绝不是想听父母说道理,更不愿意被父母指手画脚地管束,而是因为父母能够关注他、爱护他,能够理解他的需求。事实上,孩子对于“需求”也是有层次的,他关注父母的态度和被关爱的感受远大于需求的立即获得。

● 在父母来说,由于居高临下,个人中心的习惯性思维让他们无法进入宝宝的世界,这样即使关爱孩子,想站在宝宝的角度思考,也因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无法感受宝宝内心的想法,于是不能建立情感连接,沟通不畅,任何谈话都不能和孩子取得共鸣。

那么,“蹲下来”的心态为什么能够和孩子共同成长呢?

懂得“对话”,才能让宝宝从被动转为主动

只要宝宝会说话,“对话”就不应该是难题。然而,在习惯性思维下,许多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总是把话语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不是把话说完,就是总提问,让孩子回答。父母这么做是不自觉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关心,为了要孩子懂道理,原则上并没有错。然而,孩子有话没机会说,有自己的主意没机会表达,有委屈要申诉插不上嘴。这样的谈话没有“交流”,孩子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于是渐渐变得不听、不回应,有问题、有困惑,都没法获得父母的帮助,渐渐也就“冷了心”,对父母的信任度渐渐丧失。这种情况谁都没错,但后果是两败俱伤。

沟通是技术活,而沟通的顺畅与否就看对话。对话必须是双向的,互相交流的。由于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父母在和孩子交谈时要注意话题的引导,并利用身体语言来加强表达力。那么,父母如何主导一场对话,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呢?

● 建立平等对话的谈话模式:轮流说,一人说,一人听,听完听懂才回应,这时主宾易位,谁也不能独占话语权。要让孩子明白这是谈话的正确方式,并身体力行,做出良好示范。

孩子还不具备话题的组织能力,总是想到什么就急着要抢先说,如果父母忽视了他的这种需求,占据了话语权,他的表达欲望受阻,立刻便会乱了思维,陷入困境,父母说什么,他都无法平心静气地聆听。而在父母方面,由于关注一个事件,总想立刻让孩子明白,同样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场合,父母肯定是处在强势一方,占据主动权毫无困难。这样亲子双方的思维就连接不上,父母不和孩子同调,孩子就只好唱反调,渐渐变成对话没法再进行下去。于是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说了许多话,孩子看似在听,事实上听觉系统一片凌乱,这就是所谓“心不在焉”。

● 引起谈话的动机:提出事件,最好只用三两句话,表达出对该件事的关心,但不加上判断或批判,要把话题开放给孩子,只是提出思考的方向或表示想知道事件的发生和经过。如果话题是孩子先提出,那么就抓住一个要点,引导孩子先说出事件的经过或造成的情况,自己先不表态。这样做,是把谈话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如果父母一开头便用提问的方式,孩子的思维没法立刻“转轨”,思路跟不上父母的节奏,就会哑口无言;如果用责备式语句诘问,声色俱厉,孩子立刻陷入惶恐不安,也就无法回应。

● 铺设谈话的情境:说话,当然是要对方听懂、听得舒服,才会愿意听、用心听。所以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使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词语,要说得清楚、具体,不能东拉西扯、唠叨不停;二是声音柔和,说得慢些,并配合身体语言,尽量发挥语言的亲和力。孩子多数都是慢热型,配合他的节奏,才能获得共鸣;相反,面对急躁的孩子,必须以柔克刚,尽量发挥轻、柔、慢的功力,缓解他的情绪,为对话创造条件。三是给孩子“打开一个缺口”。每一段对话,都要“留有余地”,让孩子可以接上话题,如果父母总是把话说满、说完,等于关上了闸门,孩子就接不上话,沟通也就中断了。

● 区分谈话的性质:不同目的的谈话采用不同的对话方式。例如谈天,轻松对话,无所不谈,不必集中在一个话题上,要抓住有趣的事件制造“谈笑风生”的情景,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事实上,父母想知道更多孩子的想法和生活感受,只有通过这种不经意的交谈,孩子才会说出来。如果是处理孩子某个教养问题的谈话,就要先从“同调”下手。“同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先说出他的想法、做法和当前的感受,让孩子感觉你完全了解他的情况,同情他的处境,这样,才能让他放弃防御之心,消弭抵触情绪,这时再进入正题,就能够获得他的信任与合作。如果父母摆出训诫的姿态,就会立刻激发孩子的警惕性,接下来就难于完成对话。

成功的对话,不只是密切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主动改变自己,获得成长。而作为父母,也会对自己的作为充满信心,提高了教养能力。

猜你喜欢

谈话亲子宝宝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未来5年,你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料企之一?从海大薛华的谈话中,窥见“危与机”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1)阅读理解两则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